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超级稻,超高产,一直备受关注。在运河街道新宇村,有这么一片看似普通的稻田,曾以亩产983公斤的成绩刷新了临平区水稻高产纪录。眼下,这片“明星田”正向着亩产千公斤的“天花板”发起冲刺。
良种良法+土肥技术
解锁水稻高产密码
日前下午,新宇村高产水稻试验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趁着天气晴好,农户们正忙碌地翻耕土地,为晚稻播种做好最后的准备。种粮大户姚庆告诉记者,试验田平均亩产超900公斤的秘诀在四个字:“良种良法”,即优良的水稻品种,配上实用的栽培技术。
“我们选择的都是比较高产稳产、耐肥抗倒的品种。”姚庆介绍,根据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目前,试验田中种植的水稻品种为甬优12、春优927。如果说选对品种为水稻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合理的栽培技术则起到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作用。
“我们施的是土肥,就是羊粪,一下雨就可以发酵,发酵期一般在一个月以内,发酵后结合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姚庆解释道,传统肥料成分相对单一,无法弥补土壤有机质的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去年,在区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姚庆首次采用“有机肥+绿肥”技术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水稻的产量也有所增加,每亩增产幅度达到10%到 15%。
帮助像姚庆这样的大户对接省市专家,是区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周泽锴的工作日常:“专家会在一些关键节点来进行指导,同时我们也会派农技人员全程参与高产项目的生产过程,包括一些技术的落实,还有一些疑难杂症的解决等。”姚庆笑着说:“有了送‘技’进田的便利,后期施肥的时间节点和用量,只需要在专家指导下跟进就好。”
地利人和兼备
临平打造高水平试验田
高产水稻试验田为何选在临平?周泽锴告诉记者,2021年,为响应“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政策,推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区农业农村局联合省农科院专家组织开展实地踏勘时发现,临平已经形成集中连片耕地千余亩,不仅如此,当地种粮大户懂技术、能配合,非常适合创建水稻高产攻关示范项目。
“首先大户本身技术要过关,在临平有大规模的种粮面积,并且有多年种植经验。第二就是看他所拥有的田块面积够不够大,土地是否平整,肥力和周边配套怎么样,这些对开展高产攻关都十分重要。第三就是区域因素,运河街道是我们临平区的粮食主产区,在这里开展项目也能辐射到周围田地,起到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周泽锴表示,选择示范点,技术、土地、区位三者缺一不可。
经过层层遴选,最终,承包了运河街道3000多亩土地、拥有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大户姚庆脱颖而出,成为该项目培育创建对象之一。“特别是种粮大户,亩产要是能增加100公斤,收入就提高好多。”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姚庆回忆道,2021年,高产水稻试验田平均亩产就超过了900公斤,比普通水稻田产量高150公斤左右。2023年,高产水稻试验田单产达到了983公斤,创下了临平区水稻高产纪录。
“从带药移栽之类的一些具体操作到移栽的密度,再到秧苗返青后的肥料施用等,这些都有具体的规定,我们也都做了规划,同时给大户提供了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整个流程下来基本上可以做到稳产。”周泽锴介绍道。
应对天时挑战
冲刺新纪录
虽然水稻产量年年“拔高”,但距离大伙心里“1000公斤”的“小目标”还有差距。姚庆表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水稻采用露天种养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天时”也成了姚庆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水稻到扬花灌浆期的时候,气温最好在30℃以下,并且到收割前的半个月,如果雨水充足,就能提高结穗率,那就容易高产。如果气温超过30℃,就容易滋生病虫害,稻穗也不饱满了。”为此,今年,姚庆打算调整水稻种植计划,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推迟春耕播种的时间:“一般来说,5月初我们就开始播种、育秧了,去年碰到高温,所以我们今年就推迟育秧的时间,避开高温。”
今年能否打破水稻单产历史纪录,达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但努力推动水稻提产增效,“他们”一直在路上。“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派出专职农技人员,全程跟进高产试验田的生产过程,落实好各项关键技术的应用,确保我区高产纪录能够再一次被打破。”周泽锴表示。
“不管哪一年,我们都是按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去努力的。”在姚庆眼中,每一粒稻谷都是对“中国饭碗”最踏实的守护,待到金秋时节,试验田里稻浪翻滚,再现“禾下乘凉”的丰年图景时,试验田的成绩也将揭晓。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超级稻,超高产,一直备受关注。在运河街道新宇村,有这么一片看似普通的稻田,曾以亩产983公斤的成绩刷新了临平区水稻高产纪录。眼下,这片“明星田”正向着亩产千公斤的“天花板”发起冲刺。
良种良法+土肥技术
解锁水稻高产密码
日前下午,新宇村高产水稻试验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趁着天气晴好,农户们正忙碌地翻耕土地,为晚稻播种做好最后的准备。种粮大户姚庆告诉记者,试验田平均亩产超900公斤的秘诀在四个字:“良种良法”,即优良的水稻品种,配上实用的栽培技术。
“我们选择的都是比较高产稳产、耐肥抗倒的品种。”姚庆介绍,根据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目前,试验田中种植的水稻品种为甬优12、春优927。如果说选对品种为水稻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合理的栽培技术则起到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作用。
“我们施的是土肥,就是羊粪,一下雨就可以发酵,发酵期一般在一个月以内,发酵后结合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姚庆解释道,传统肥料成分相对单一,无法弥补土壤有机质的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去年,在区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姚庆首次采用“有机肥+绿肥”技术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水稻的产量也有所增加,每亩增产幅度达到10%到 15%。
帮助像姚庆这样的大户对接省市专家,是区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周泽锴的工作日常:“专家会在一些关键节点来进行指导,同时我们也会派农技人员全程参与高产项目的生产过程,包括一些技术的落实,还有一些疑难杂症的解决等。”姚庆笑着说:“有了送‘技’进田的便利,后期施肥的时间节点和用量,只需要在专家指导下跟进就好。”
地利人和兼备
临平打造高水平试验田
高产水稻试验田为何选在临平?周泽锴告诉记者,2021年,为响应“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政策,推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区农业农村局联合省农科院专家组织开展实地踏勘时发现,临平已经形成集中连片耕地千余亩,不仅如此,当地种粮大户懂技术、能配合,非常适合创建水稻高产攻关示范项目。
“首先大户本身技术要过关,在临平有大规模的种粮面积,并且有多年种植经验。第二就是看他所拥有的田块面积够不够大,土地是否平整,肥力和周边配套怎么样,这些对开展高产攻关都十分重要。第三就是区域因素,运河街道是我们临平区的粮食主产区,在这里开展项目也能辐射到周围田地,起到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周泽锴表示,选择示范点,技术、土地、区位三者缺一不可。
经过层层遴选,最终,承包了运河街道3000多亩土地、拥有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大户姚庆脱颖而出,成为该项目培育创建对象之一。“特别是种粮大户,亩产要是能增加100公斤,收入就提高好多。”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姚庆回忆道,2021年,高产水稻试验田平均亩产就超过了900公斤,比普通水稻田产量高150公斤左右。2023年,高产水稻试验田单产达到了983公斤,创下了临平区水稻高产纪录。
“从带药移栽之类的一些具体操作到移栽的密度,再到秧苗返青后的肥料施用等,这些都有具体的规定,我们也都做了规划,同时给大户提供了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整个流程下来基本上可以做到稳产。”周泽锴介绍道。
应对天时挑战
冲刺新纪录
虽然水稻产量年年“拔高”,但距离大伙心里“1000公斤”的“小目标”还有差距。姚庆表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水稻采用露天种养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天时”也成了姚庆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水稻到扬花灌浆期的时候,气温最好在30℃以下,并且到收割前的半个月,如果雨水充足,就能提高结穗率,那就容易高产。如果气温超过30℃,就容易滋生病虫害,稻穗也不饱满了。”为此,今年,姚庆打算调整水稻种植计划,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推迟春耕播种的时间:“一般来说,5月初我们就开始播种、育秧了,去年碰到高温,所以我们今年就推迟育秧的时间,避开高温。”
今年能否打破水稻单产历史纪录,达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但努力推动水稻提产增效,“他们”一直在路上。“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派出专职农技人员,全程跟进高产试验田的生产过程,落实好各项关键技术的应用,确保我区高产纪录能够再一次被打破。”周泽锴表示。
“不管哪一年,我们都是按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去努力的。”在姚庆眼中,每一粒稻谷都是对“中国饭碗”最踏实的守护,待到金秋时节,试验田里稻浪翻滚,再现“禾下乘凉”的丰年图景时,试验田的成绩也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