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旺在设置作业参数
地勤组正在协助配药、更换电池
(记者 钱昕雯 通讯员 闻人秋群) 最近,杭州杭顺农机服务有限公司飞防团队的年轻人在2025年全区无人机操作技能比赛中斩获佳绩,捧回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他们的工作地点在田间地头,工作日常是“飞”机,这群“95后”新农人“播种”着不一样的人生。
追着风跑
农田上空的科技突围战
随着气温的回升和雨水的增多,眼下,小麦生长进入抽穗灌浆期,病虫害防治与田间追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早,“杭顺”飞防组的团队就来到塘栖镇柴家坞村,为当地300余亩麦田春季病虫害防治做好扫尾工作。“相比传统的人工施药,使用无人机防治会更均匀、更精细化,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飞防组长梁佳旺介绍道,植保无人机作业也需要分工合作,一般两人一组。“机长”负责在遥控设备的屏幕上圈地测绘,设置飞行速度、高度及亩施药液量等作业参数,操控无人机让其按规划打药;“地勤”负责给“机长”打下手,协助配药、搬运无人机和更换电池。“平均每天可以喷洒400到500亩,人工打药在100到150亩。”梁佳旺介绍道。
2024年春天,团队打算在柴家坞村推广无人机智慧喷防技术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农村无人机保有量和使用率都较低,大家一开始对公司无人机是否真的能做到“随叫随到”心存疑虑。
“接单快不快?防治效果好不好?毕竟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耽误农忙的代价我们农户承担不起。”话虽如此,种粮大户朱兴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使用了无人机服务。团队也没让朱兴失望,不仅响应速度快,技术也好,麦田里虫害率从40%骤降至5%。这一鲜明数据打消了朱兴心中的疑虑,将1000余亩地的飞防任务都交给了“杭顺”,在他的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找上门要求“飞一飞”。“效益提高了不少,他们的设备都是比较先进的,飞手也都是年轻人,技术好,真的要谢谢他们。”村民沈大伯说。
“95后”梁佳旺的植保无人机“驾龄”已有五年。2020年,梁佳旺从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植保无人机在宽阔的农田中作业,不愿意在传统无人机赛道中“内卷”的他开始对农田植保工作产生兴趣:“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无人机又是一个新兴行业,我觉得它有很百搭的发展潜力。同时,从事农业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我觉得值得一试。”有了大学期间的理论知识作铺垫,梁佳旺操作起植保无人机算是“很有天赋”,2天就完成了相关培训,第3天就拿到了无人机植保操作证。然而,考证仅仅是迈入了无人机植保的“大门”。“无人机的参数要根据当天的风速、气温以及风向进行实时调整。比如除草作业时,如果周围有果树,风向又是顺风、朝向果树这边,我们就要改变无人机的航向。因为飞机是通过下压力把雾滴压在农作物上的,风大会影响喷药效果,这些细节的把控能力都是靠不断地积累经验获得的。”梁佳旺表示。
五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梁佳旺,做一名好的“飞手”,绝不是“飞起来”“喷下去”那么简单,而是一个不断推倒重建的过程。随着AI、5G等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将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演进。梁佳旺坦言,自己也曾担心是否会被取代。不过,从初入行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到五年后执行起各种飞防任务来得心应手,梁佳旺坚信,多一份主动思变,便少一分措手不及。“现在我更多地是在朝田间管理方向转变,学习如何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行病虫害防治,像需要用到哪些药、在哪个时间段该给作物追肥等。除了自学,我也会定期参加区里组织的一些培训,把这份工作做精、做细。”梁佳旺说。
淡季不淡
飞手化身全能农业新军
手握技术、月入过万元,低空经济催生的“飞手”职业,正吸引大量年轻人回流乡村,“农二代”郑秋杭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因为父亲的一通电话,郑秋杭辞去城市里的工作,回乡组建了自己的飞手团队。“当时也是机缘巧合,我从事的设计行业也比较‘卷’了,父亲就问我想不想回家种地。我从小受到老一辈务农的感染,心里还是喜欢的,所以就回来从事农业了。”
创业之路起初并不平坦,“招兵买马”就是郑秋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他告诉记者,一年里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往往也是农业植保飞手最忙碌的季节:“夏天的时候,一天干十四五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甚至像飞防之类的可能需要通宵作业。去年我招过一些飞手,包括今年也面试了十几个,有些人可能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听了之后觉得太辛苦干不了,有些人尝试之后觉得强度太大,适应不了就放弃了。”不过,优厚的薪资待遇、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还是吸引了一批像梁佳旺这样的职业“飞手”。如今,这支由6名“95后”组成的飞防团队已经服务了周边10余个村庄、近30家农户,年作业面积近10000亩。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郑秋杭也有意扩充飞手队伍。每年的10月份之后至第二年作物萌芽期间是工作的淡季,能否利用这段时间再做点什么,扩充下团队的业务范围,也让飞手的收入构成能够更多元,进而让这份工作更具吸引力呢?郑秋杭的解题思路是:把单边型人才培养成集耕、种、管、收全流程生产技能于一体的“多边形战士”。
“我们的硬件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软件也要跟上。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在考虑除了飞防,还能给飞手们提供什么样的提升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郑秋杭觉得,要提高飞手们的综合能力。“等他们学好了各项本领,粮油种植等工作也可以交给他们,这样飞手的整个收入框架会发生变化,对他们来说就有了双重保障。”郑秋杭表示。渐渐地,郑秋杭的团队规模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近20人,2023年,他还创立了农业服务公司,年收益超100万元。
这群“95后”新农人用科技重新定义“种地”二字,让梦想在低空经济的热土上拔节生长。“土地不仅能长出庄稼,更能孕育机遇。”郑秋杭说。
分享到: |
梁佳旺在设置作业参数
地勤组正在协助配药、更换电池
(记者 钱昕雯 通讯员 闻人秋群) 最近,杭州杭顺农机服务有限公司飞防团队的年轻人在2025年全区无人机操作技能比赛中斩获佳绩,捧回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他们的工作地点在田间地头,工作日常是“飞”机,这群“95后”新农人“播种”着不一样的人生。
追着风跑
农田上空的科技突围战
随着气温的回升和雨水的增多,眼下,小麦生长进入抽穗灌浆期,病虫害防治与田间追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早,“杭顺”飞防组的团队就来到塘栖镇柴家坞村,为当地300余亩麦田春季病虫害防治做好扫尾工作。“相比传统的人工施药,使用无人机防治会更均匀、更精细化,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飞防组长梁佳旺介绍道,植保无人机作业也需要分工合作,一般两人一组。“机长”负责在遥控设备的屏幕上圈地测绘,设置飞行速度、高度及亩施药液量等作业参数,操控无人机让其按规划打药;“地勤”负责给“机长”打下手,协助配药、搬运无人机和更换电池。“平均每天可以喷洒400到500亩,人工打药在100到150亩。”梁佳旺介绍道。
2024年春天,团队打算在柴家坞村推广无人机智慧喷防技术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农村无人机保有量和使用率都较低,大家一开始对公司无人机是否真的能做到“随叫随到”心存疑虑。
“接单快不快?防治效果好不好?毕竟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耽误农忙的代价我们农户承担不起。”话虽如此,种粮大户朱兴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使用了无人机服务。团队也没让朱兴失望,不仅响应速度快,技术也好,麦田里虫害率从40%骤降至5%。这一鲜明数据打消了朱兴心中的疑虑,将1000余亩地的飞防任务都交给了“杭顺”,在他的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找上门要求“飞一飞”。“效益提高了不少,他们的设备都是比较先进的,飞手也都是年轻人,技术好,真的要谢谢他们。”村民沈大伯说。
“95后”梁佳旺的植保无人机“驾龄”已有五年。2020年,梁佳旺从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植保无人机在宽阔的农田中作业,不愿意在传统无人机赛道中“内卷”的他开始对农田植保工作产生兴趣:“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无人机又是一个新兴行业,我觉得它有很百搭的发展潜力。同时,从事农业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我觉得值得一试。”有了大学期间的理论知识作铺垫,梁佳旺操作起植保无人机算是“很有天赋”,2天就完成了相关培训,第3天就拿到了无人机植保操作证。然而,考证仅仅是迈入了无人机植保的“大门”。“无人机的参数要根据当天的风速、气温以及风向进行实时调整。比如除草作业时,如果周围有果树,风向又是顺风、朝向果树这边,我们就要改变无人机的航向。因为飞机是通过下压力把雾滴压在农作物上的,风大会影响喷药效果,这些细节的把控能力都是靠不断地积累经验获得的。”梁佳旺表示。
五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梁佳旺,做一名好的“飞手”,绝不是“飞起来”“喷下去”那么简单,而是一个不断推倒重建的过程。随着AI、5G等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将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演进。梁佳旺坦言,自己也曾担心是否会被取代。不过,从初入行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到五年后执行起各种飞防任务来得心应手,梁佳旺坚信,多一份主动思变,便少一分措手不及。“现在我更多地是在朝田间管理方向转变,学习如何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行病虫害防治,像需要用到哪些药、在哪个时间段该给作物追肥等。除了自学,我也会定期参加区里组织的一些培训,把这份工作做精、做细。”梁佳旺说。
淡季不淡
飞手化身全能农业新军
手握技术、月入过万元,低空经济催生的“飞手”职业,正吸引大量年轻人回流乡村,“农二代”郑秋杭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因为父亲的一通电话,郑秋杭辞去城市里的工作,回乡组建了自己的飞手团队。“当时也是机缘巧合,我从事的设计行业也比较‘卷’了,父亲就问我想不想回家种地。我从小受到老一辈务农的感染,心里还是喜欢的,所以就回来从事农业了。”
创业之路起初并不平坦,“招兵买马”就是郑秋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他告诉记者,一年里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往往也是农业植保飞手最忙碌的季节:“夏天的时候,一天干十四五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甚至像飞防之类的可能需要通宵作业。去年我招过一些飞手,包括今年也面试了十几个,有些人可能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听了之后觉得太辛苦干不了,有些人尝试之后觉得强度太大,适应不了就放弃了。”不过,优厚的薪资待遇、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还是吸引了一批像梁佳旺这样的职业“飞手”。如今,这支由6名“95后”组成的飞防团队已经服务了周边10余个村庄、近30家农户,年作业面积近10000亩。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郑秋杭也有意扩充飞手队伍。每年的10月份之后至第二年作物萌芽期间是工作的淡季,能否利用这段时间再做点什么,扩充下团队的业务范围,也让飞手的收入构成能够更多元,进而让这份工作更具吸引力呢?郑秋杭的解题思路是:把单边型人才培养成集耕、种、管、收全流程生产技能于一体的“多边形战士”。
“我们的硬件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软件也要跟上。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在考虑除了飞防,还能给飞手们提供什么样的提升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郑秋杭觉得,要提高飞手们的综合能力。“等他们学好了各项本领,粮油种植等工作也可以交给他们,这样飞手的整个收入框架会发生变化,对他们来说就有了双重保障。”郑秋杭表示。渐渐地,郑秋杭的团队规模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近20人,2023年,他还创立了农业服务公司,年收益超100万元。
这群“95后”新农人用科技重新定义“种地”二字,让梦想在低空经济的热土上拔节生长。“土地不仅能长出庄稼,更能孕育机遇。”郑秋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