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清明时节,超山梅花余香未尽,明前龙井新茶初成。日前,茶文化学者、在地非遗传承人、文旅达人等10位嘉宾走进超山风景名胜区云昙驿茶空间,共赴一场春茶之约,感受“梅花入茶、龙井春鲜”的独特意境。
春阳初盛,与会嘉宾背起竹篓穿梭茶田,体验采茶的野趣。指尖轻轻一掐,一芽一叶悄然入篓,嫩芽沾露,头茬春茶似翡翠缀满竹匾。随后,制茶师傅演示明前龙井“抖、搭、拓、甩”炒制手法,嘉宾们在茶艺师的引导下品鉴绿萼白茶、宫粉红茶等梅花茶,清冽甜美,不同梅花品种与不同茶类花式组“CP”,不禁让人产生丰富的感官联想。“林下茶的产量虽然不高,但是口感、品质实属上乘。”浙江省茶叶专家、中国茶叶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区茶研会理事吴茂棋告诉记者,在适度遮阴的情况下,茶叶中的氨基酸总量比露天种植的高出50%以上:“这样做出来的成品茶喝起来才会甘爽,沁人心脾。”在众多“CP”中,吴茂棋最“pick”的一款是绿萼白茶,“入口微苦,但回味悠远绵长,让人不禁联想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别有一番风味。”
超山有茶,有什么茶?明前龙井做底,绿萼梅、宫粉梅等不同品种的“顶流”梅花入味。“超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好,造就了超山茶独特的自然风味,在松树下或在梅树下,因此生产出来的茶叶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花香。”但比起生态环境之异,在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教授周新华看来,超山茶的特异之处,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十里梅花香雪海’,超山的‘梅文化’古往今来都是被文人雅客所津津乐道的,超山是一座非常‘厚重’的山,以文赋茶、以茶化文,在发展茶产业、茶产品方面大有可为。”周新华表示。
超山有茶,那么,怎么“做”茶?修“抖、搭、拓、甩”炒制手法、非遗窨制工艺“内功”。茶香四溢的背后,往往离不开茶农的一双双“铁砂掌”。“不怕烫,是我学习炒茶时的第一课。”现场,茶农吕师傅坐在炒茶炉前,双手翻飞,茶叶便在他的掌心起舞:“炒茶主要靠手来感知,这需要多年经验才能知晓,而且手工炒出的茶,香气更加浓郁,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吕师傅说。
“品饮之后,我觉得超山茶的气质跟君子很接近,这又跟梅花本身高风亮节、顽强不息的君子之风不谋而合,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意识,为超山茶赋予梅花的品格。”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原处长姚俭觉得,“梅茶共生”,是超山独有的自然生态之一,而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创造超山的独特性,不妨以文旅破题。
怎么“做”茶?修“内功”的同时,也要练“外力”。依托“十里梅花香雪海”的诗意底蕴与龙井茶文化基因,接下来,超山风景名胜区将积极推动“超山有茶”品牌建设,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打造“茶文化+生活美学”的特色体验茶空间,进一步丰富超山文旅新体验。“不仅打出我们超山有茶园,有茶山的这么一个概念,更想基于此打造一个茶学的美学空间、生活空间,让更多的人来我们临平超山,体验茶文化的同时,也体验一份独特的生活情趣。”超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委员孙晓云表示。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清明时节,超山梅花余香未尽,明前龙井新茶初成。日前,茶文化学者、在地非遗传承人、文旅达人等10位嘉宾走进超山风景名胜区云昙驿茶空间,共赴一场春茶之约,感受“梅花入茶、龙井春鲜”的独特意境。
春阳初盛,与会嘉宾背起竹篓穿梭茶田,体验采茶的野趣。指尖轻轻一掐,一芽一叶悄然入篓,嫩芽沾露,头茬春茶似翡翠缀满竹匾。随后,制茶师傅演示明前龙井“抖、搭、拓、甩”炒制手法,嘉宾们在茶艺师的引导下品鉴绿萼白茶、宫粉红茶等梅花茶,清冽甜美,不同梅花品种与不同茶类花式组“CP”,不禁让人产生丰富的感官联想。“林下茶的产量虽然不高,但是口感、品质实属上乘。”浙江省茶叶专家、中国茶叶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区茶研会理事吴茂棋告诉记者,在适度遮阴的情况下,茶叶中的氨基酸总量比露天种植的高出50%以上:“这样做出来的成品茶喝起来才会甘爽,沁人心脾。”在众多“CP”中,吴茂棋最“pick”的一款是绿萼白茶,“入口微苦,但回味悠远绵长,让人不禁联想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别有一番风味。”
超山有茶,有什么茶?明前龙井做底,绿萼梅、宫粉梅等不同品种的“顶流”梅花入味。“超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好,造就了超山茶独特的自然风味,在松树下或在梅树下,因此生产出来的茶叶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花香。”但比起生态环境之异,在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教授周新华看来,超山茶的特异之处,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十里梅花香雪海’,超山的‘梅文化’古往今来都是被文人雅客所津津乐道的,超山是一座非常‘厚重’的山,以文赋茶、以茶化文,在发展茶产业、茶产品方面大有可为。”周新华表示。
超山有茶,那么,怎么“做”茶?修“抖、搭、拓、甩”炒制手法、非遗窨制工艺“内功”。茶香四溢的背后,往往离不开茶农的一双双“铁砂掌”。“不怕烫,是我学习炒茶时的第一课。”现场,茶农吕师傅坐在炒茶炉前,双手翻飞,茶叶便在他的掌心起舞:“炒茶主要靠手来感知,这需要多年经验才能知晓,而且手工炒出的茶,香气更加浓郁,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吕师傅说。
“品饮之后,我觉得超山茶的气质跟君子很接近,这又跟梅花本身高风亮节、顽强不息的君子之风不谋而合,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意识,为超山茶赋予梅花的品格。”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原处长姚俭觉得,“梅茶共生”,是超山独有的自然生态之一,而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创造超山的独特性,不妨以文旅破题。
怎么“做”茶?修“内功”的同时,也要练“外力”。依托“十里梅花香雪海”的诗意底蕴与龙井茶文化基因,接下来,超山风景名胜区将积极推动“超山有茶”品牌建设,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打造“茶文化+生活美学”的特色体验茶空间,进一步丰富超山文旅新体验。“不仅打出我们超山有茶园,有茶山的这么一个概念,更想基于此打造一个茶学的美学空间、生活空间,让更多的人来我们临平超山,体验茶文化的同时,也体验一份独特的生活情趣。”超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委员孙晓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