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书缘) 卫家班皮影登上省村晚,俞樾笔下临平十景之一的史埭春灯元宵盛景复现,良熟村翰墨飘香……2024年,一群身负使命的文化特派员深入基层“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创文化”,为临平村社打造量身定制的“文化套餐”。一年来,我区持续深化文化特派员“5810”工作模式,探索打造开放式“乡村文化学堂”新范式,激发文化特派员创新源动力、项目组织力、资源统筹力,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活动有声有色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这一年,文化特派员们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嫁接浙江省博物馆、杭州爱乐乐团、杭州新青年歌舞团以及其他省市单位、高校、企业的优质师资力量、资源,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文化特派员走亲系列,举办塘栖河西埭村第六届孝心村宴等30余场文化走亲活动;以“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临平区文润乡村行动为主题,开展“红船从‘浙’里起航——革命文物走进乡村”主题展览、“8090”辅导员新时代理论宣讲、2024年杭州市文化礼堂系列活动暨“超有戏”演出活动等。
新春期间,临平更是聚焦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利用文化特派员优质资源,打造开放式“乡村文化学堂”。在塘栖古镇,举行“我们的节日·春节”——“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大年”暨“宋”福杭州年启动仪式;在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开展系列新春文化活动。8名文化特派员为居民、游客带来了非遗文创、乡村音乐、美食特产、民俗手作、演说快板、书法和绘画等热气腾腾的文化“八大碗”,为基层送上了一桌迎新春文化大餐。
各地“村晚”活动也是热闹非凡:运河街道明智村为村民定制越剧“大餐”;塘栖镇西苑村请来非遗传承人展示米塑技艺;东湖街道3个村社联动周边社区举办“最热闹”村晚;乔司街道五星村连续三年为村民举办晚会;崇贤街道大安村在村晚舞台评选“最美”系列人物;临平街道策划“史埭春灯最临平”元宵节花灯巡游活动,得到浙江发布、杭州发布、临平发布等官方媒体支持,20余家自媒体现场参与并宣发,获得一致好评。
项目转化
赋能基层文化产业
从“单向输送”转向“双向赋能”,从“文化帮扶”升级为“价值共创”,优质文化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内生动力。临平持续做优做深文化特派员项目,积极推进项目成果转化,赋能基层文化事业和产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浩在临平调研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区积极探索皮影戏、滚灯、清水丝绵等非遗项目与文化特派员产业化项目的结合,在塘栖古镇景区打造“非遗剧场”,布置非遗展台,依托市级非遗项目——卫家班皮影戏,创育《乾隆御赏枇杷宴》等四部极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伴着婉转动听的曲调,皮影在艺人的操控下上下跳跃、左右腾挪,演绎着精彩故事。今年1月,省级文化特派员陈屹泛带领塘栖镇河西埭村的卫家班皮影戏团登上浙江省村晚的舞台,经典皮影戏剧目《三打白骨精》获得满堂彩。
“我以古戏台和宋代拉货郎为灵感,设计和开发了可移动皮影艺术装置——皮影车,能够亮相省级舞台,非常激动和振奋。我觉得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接下来,我还将和大家一起探索皮影与艺术时尚、沉浸演艺、数字科技的融合发展,借助高校资源,为非遗传承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推动力。”省级文化特派员陈屹泛说。
1月5日,市级文化特派员陈安利带领“运河·爱乐”乡村青少年乐团在由杭州市文明办主办的“同心共筑中国梦”——礼遇先进晚会上登台演出,现场反响热烈。这也是乡村青少年乐团首次在市级重要演出活动中亮相。
“‘运河·爱乐’乡村青少年乐团是国内首个乡村青少年乐团(校际),成员年龄在8-14岁之间,均来自临平周边乡村,通过我的派出单位杭州爱乐乐团的专业艺术指导,享受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目前,乐团有40个孩子,下个月马上要招新,初步估计达到60人左右的规模。在过去一年中,乐团走出乡村,多次登上省市级舞台,参与了近10次的文化交流演出活动,获得了社会广泛赞誉,还获得杭州市文明办颁发的纪念证书。大家对音乐的热爱,正感染着更多人。”陈安利告诉记者。
此外,陈安利还重点打造了“新宇农创音品”项目,将非遗“清水丝绵”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胸针、蚕丝皂、团扇等。在运河爱乐共富工坊的支持下,新宇农创音品入选第十八届杭州文化创意博览会、长三角美好生活节,并参加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尚盛典启动仪式。去年11月,非遗蚕桑丝织品被选为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工作主题展的展品;12月,项目签约入驻运河街道“运河国际营地”,推动非遗研学产业拓展,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化体系,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一年来,临平区文化特派员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350余场,通过文旅规划、文创销售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
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基层文化生态链
为加大文化特派员政策制度支持,我区深化实施文化特派员“十步工作法”,结合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文润乡村行动等有关工作内容,深度挖掘“古今运河·时尚临平”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优质资源和高质量服务真正直达乡村基层。
同时,我区还邀请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高校专家,以及宣文系统各条线有关单位,定期召开文化特派员文化项目专题研究会,动态解决具体实施问题,依托杭州市文明帮帮码等载体,建立文化特派员项目库、专家库、资源库、人才库、信息库“五个库”,形成项目清单、工作清单、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问题清单“五张清单”,做到文化特派员工作问题解决“一站式、不过夜”,资源需求“全统筹、全联动”,建立起“在谋划中推进”的动态调整机制。
此外,新闻报道与成果宣传也持续加强。在人民日报、中国蓝新闻、中国新闻网等国家、省、市媒体平台、网站发布文化特派员工作报道300余篇,在“悦临平”App开设“跟着文化特派员品读临平”专栏,收获众多点赞。
从文化生活的丰富到文化阵地的升级,从文化瑰宝的传承到文旅产业的创新,文化特派员正和村民一起,在临平的美丽乡村里建设更好的精神文化家园。2025年,这样的动人故事还在续写,接下来,临平将进一步提高站位,不断深化文化特派员“5810”工作体系,持续做好制度保障工作,重点打造优质非遗品牌,创新构建乡村文化学堂,推动文化项目成果转化,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分享到: |
(记者 陈书缘) 卫家班皮影登上省村晚,俞樾笔下临平十景之一的史埭春灯元宵盛景复现,良熟村翰墨飘香……2024年,一群身负使命的文化特派员深入基层“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创文化”,为临平村社打造量身定制的“文化套餐”。一年来,我区持续深化文化特派员“5810”工作模式,探索打造开放式“乡村文化学堂”新范式,激发文化特派员创新源动力、项目组织力、资源统筹力,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活动有声有色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这一年,文化特派员们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嫁接浙江省博物馆、杭州爱乐乐团、杭州新青年歌舞团以及其他省市单位、高校、企业的优质师资力量、资源,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文化特派员走亲系列,举办塘栖河西埭村第六届孝心村宴等30余场文化走亲活动;以“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临平区文润乡村行动为主题,开展“红船从‘浙’里起航——革命文物走进乡村”主题展览、“8090”辅导员新时代理论宣讲、2024年杭州市文化礼堂系列活动暨“超有戏”演出活动等。
新春期间,临平更是聚焦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利用文化特派员优质资源,打造开放式“乡村文化学堂”。在塘栖古镇,举行“我们的节日·春节”——“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大年”暨“宋”福杭州年启动仪式;在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开展系列新春文化活动。8名文化特派员为居民、游客带来了非遗文创、乡村音乐、美食特产、民俗手作、演说快板、书法和绘画等热气腾腾的文化“八大碗”,为基层送上了一桌迎新春文化大餐。
各地“村晚”活动也是热闹非凡:运河街道明智村为村民定制越剧“大餐”;塘栖镇西苑村请来非遗传承人展示米塑技艺;东湖街道3个村社联动周边社区举办“最热闹”村晚;乔司街道五星村连续三年为村民举办晚会;崇贤街道大安村在村晚舞台评选“最美”系列人物;临平街道策划“史埭春灯最临平”元宵节花灯巡游活动,得到浙江发布、杭州发布、临平发布等官方媒体支持,20余家自媒体现场参与并宣发,获得一致好评。
项目转化
赋能基层文化产业
从“单向输送”转向“双向赋能”,从“文化帮扶”升级为“价值共创”,优质文化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内生动力。临平持续做优做深文化特派员项目,积极推进项目成果转化,赋能基层文化事业和产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浩在临平调研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区积极探索皮影戏、滚灯、清水丝绵等非遗项目与文化特派员产业化项目的结合,在塘栖古镇景区打造“非遗剧场”,布置非遗展台,依托市级非遗项目——卫家班皮影戏,创育《乾隆御赏枇杷宴》等四部极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伴着婉转动听的曲调,皮影在艺人的操控下上下跳跃、左右腾挪,演绎着精彩故事。今年1月,省级文化特派员陈屹泛带领塘栖镇河西埭村的卫家班皮影戏团登上浙江省村晚的舞台,经典皮影戏剧目《三打白骨精》获得满堂彩。
“我以古戏台和宋代拉货郎为灵感,设计和开发了可移动皮影艺术装置——皮影车,能够亮相省级舞台,非常激动和振奋。我觉得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接下来,我还将和大家一起探索皮影与艺术时尚、沉浸演艺、数字科技的融合发展,借助高校资源,为非遗传承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推动力。”省级文化特派员陈屹泛说。
1月5日,市级文化特派员陈安利带领“运河·爱乐”乡村青少年乐团在由杭州市文明办主办的“同心共筑中国梦”——礼遇先进晚会上登台演出,现场反响热烈。这也是乡村青少年乐团首次在市级重要演出活动中亮相。
“‘运河·爱乐’乡村青少年乐团是国内首个乡村青少年乐团(校际),成员年龄在8-14岁之间,均来自临平周边乡村,通过我的派出单位杭州爱乐乐团的专业艺术指导,享受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目前,乐团有40个孩子,下个月马上要招新,初步估计达到60人左右的规模。在过去一年中,乐团走出乡村,多次登上省市级舞台,参与了近10次的文化交流演出活动,获得了社会广泛赞誉,还获得杭州市文明办颁发的纪念证书。大家对音乐的热爱,正感染着更多人。”陈安利告诉记者。
此外,陈安利还重点打造了“新宇农创音品”项目,将非遗“清水丝绵”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胸针、蚕丝皂、团扇等。在运河爱乐共富工坊的支持下,新宇农创音品入选第十八届杭州文化创意博览会、长三角美好生活节,并参加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尚盛典启动仪式。去年11月,非遗蚕桑丝织品被选为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工作主题展的展品;12月,项目签约入驻运河街道“运河国际营地”,推动非遗研学产业拓展,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化体系,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一年来,临平区文化特派员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350余场,通过文旅规划、文创销售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
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基层文化生态链
为加大文化特派员政策制度支持,我区深化实施文化特派员“十步工作法”,结合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文润乡村行动等有关工作内容,深度挖掘“古今运河·时尚临平”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优质资源和高质量服务真正直达乡村基层。
同时,我区还邀请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高校专家,以及宣文系统各条线有关单位,定期召开文化特派员文化项目专题研究会,动态解决具体实施问题,依托杭州市文明帮帮码等载体,建立文化特派员项目库、专家库、资源库、人才库、信息库“五个库”,形成项目清单、工作清单、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问题清单“五张清单”,做到文化特派员工作问题解决“一站式、不过夜”,资源需求“全统筹、全联动”,建立起“在谋划中推进”的动态调整机制。
此外,新闻报道与成果宣传也持续加强。在人民日报、中国蓝新闻、中国新闻网等国家、省、市媒体平台、网站发布文化特派员工作报道300余篇,在“悦临平”App开设“跟着文化特派员品读临平”专栏,收获众多点赞。
从文化生活的丰富到文化阵地的升级,从文化瑰宝的传承到文旅产业的创新,文化特派员正和村民一起,在临平的美丽乡村里建设更好的精神文化家园。2025年,这样的动人故事还在续写,接下来,临平将进一步提高站位,不断深化文化特派员“5810”工作体系,持续做好制度保障工作,重点打造优质非遗品牌,创新构建乡村文化学堂,推动文化项目成果转化,惠及更多基层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