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克兰岛打造疗愈式“水上乌托邦”
发布时间: 2025-05-14 09:36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514002_001_02_b.jpg

linping0514002_001_01_b.jpg

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通讯员 马晓鹏) 近日,崇贤街道鸭兰村千亩墩岛屿型农文旅项目——哒克兰岛在朋友圈火了。项目既是保留了芦苇湿地的“生态美术馆”,也是飘着鸭兰面条香气的“乡村会客厅”,更是村民从质疑者变身经营者的共生平台。在今年“五一”试营业期间,哒克兰岛向鸭兰村村民免费发放体验套票,吸引了1000余名当地村民上岛“打卡”。

打造"疗愈式"乡村新体验

四面环水,宛如一座漂浮在水上的世界,踏入哒克兰岛,十多个帐篷点缀在绿意盎然的岛心,一张天幕、一个露营箱、几张露营椅……一个温馨舒适、格调满满的户外客厅就搭建完成。帐篷内,游客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帐篷外,各式小清新的拍照打卡点游客络绎不绝,随手举起相机,定格这一份独属于初夏的浪漫。“这里非常适合和朋友一起过来玩,感觉很放松,还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小建筑,可以美美拍照‘发圈’,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朱女士笑着说。

哒克兰岛的魅力不止于此。在一期89亩的土地上,规划着生态美学空间、艺术发生场、疗愈体验带以及农文旅研学四个维度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以“乡村产业+城市空间+多元主体”的破圈融合,打造农文旅融合3.0“升级版”新范式。“1.0版是‘田园采摘+农家乐’的形式,2.0版主打亲子游玩,我们的3.0版则是把一二三产做一个更深度的融合,打造一个区别于城市景观,同时带有自然疗愈功能的近郊田园。”在哒克兰岛运营官张佩佩看来,不论是1.0版还是2.0版农文旅项目,都存在同质化、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及忽视本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村民参与度不足。为了破解构建乡村文旅IP的“季节魔咒”,项目升级为3.0版本,更倾向于深度体验和持续运营。

浙江永泽咨询设计集团是项目建设方,从设计之初,就注重打造情感共鸣的消费体验场景,以满足游客对于新奇、放松等不同情绪的多方面需求。“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岛上的自然风光,同时融入一些人文情怀在里面。所以在实际动工的时候,我们保留了大草坪80%的原始地貌,包括芦苇湿地也几乎都没有进行改动。同时,我们又融入了鸭兰村的一些在地文化,比如由鸭兰村村民制作的特色面条,以及农特产品的展陈。”张佩佩介绍道。

浙江永泽是一家城市更新领域全流程服务商,目前已服务全省未来社区项目100余个,其中临平区有鼎湖未来社区、汤家未来社区、西小河未来社区、杭海路未来社区等20余个项目。城市社区是生活空间,去乡村则是为了放空自己,张佩佩认为,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变的是设计思路,不变的是目标客群。本次跨界,正是看中鸭兰村发展农文旅产业的巨大潜力:“有红色根脉,又有运河文化,还有芦苇湿地、白鹭等丰富的生态景观,所以我们选中了这个地方。”张佩佩说。

与此同时,鸭兰村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集中连片土地800余亩,正开发千亩墩岛屿型农文旅项目,已完成环岛公路等基础建设以及一系列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在项目的选择上,鸭兰村一开始就锚定目标,走差异化道路。“一期工程打造以休闲放空为主的田园生活场景。二期可能会有一些更大众化的项目或业态进场。”鸭兰村村党委副书记赵黎斌介绍道。

经过设计团队数月的精心规划与筹备,今年3月初,哒克兰岛正式开工建设。

村民共建变身“岛民”

在为期50多天的打造过程中,张佩佩坦言,比起工期紧、体量大等困难,转变村民的观念是更大的挑战。

“突然说要打造一个什么休闲旅游的地方,我们也没什么概念,而且项目在这么一个荒芜的地方,最终能不能落地、落地后能不能做好,我们心里挺没底的。”村民陆秋芬的话道出了部分村民的担忧。

“村民普遍接受的是农家乐这种亲子体验一体化的模式,对于我们目前‘套票+咖啡’的运营模式,还有自然疗愈等概念,一时间比较难以接受。”该如何打开局面?张佩佩觉得,只有亲身体验才是打消村民疑虑的最佳方式。

“我觉得很新奇,我们这块农家乐比较多,像草坪露营、巴士餐车这样的休闲项目很少,特别我们这种年龄的也不会像小年轻一样,到处去跑、去打卡,体验了之后觉得真的挺不错的。”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赶时髦”,陆秋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从乡土中“长出来”的岛屿,也没有忘记用流量反哺乡村建设。如何与村集体和村民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通过盘活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提供用工岗位等形式,目前,哒克兰岛已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带动周边15户村民就业增收,占岛上工作人员总数的80%以上。从质疑、理解,到爱上这座“乡村乌托邦”,甚至成为“岛民”,村民们敞开心扉走向了新事物。“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总觉得闲不下来。刚好这里的巴士面馆招工,我就过来应聘了。我妈妈在我12岁那年就开面馆了,从小我就跟着她学习,在烧面这方面还是有点把握的。”巧合的是,巴士面馆所在的区域,正是之前陆秋芬家流转出去的土地。“好像冥冥之中我就是要来到这里的。”在“自己家”做起自己喜欢的小生意,眼下,陆秋芬全身心地经营着巴士面馆,不断在菜式、烧制手法上下功夫,忙碌之余,她也会抽空到巴士外的大草坪上吹吹风,过上了理想中的“退休生活”。

对于整个鸭兰村而言,探索“农文旅”融合3.0“升级版”,未来的路还很长。乘着哒克兰岛流量的东风,接下来,鸭兰村将锚定“大运河红旅第一村”的发展定位,借助本地独特的生态风光,结合红色根脉,让历史底蕴与现代业态在田园景观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打算把哒克兰岛作为一个新点位扩充进原来的研学路线中。研学也可以轻松地学,大家到哒克兰岛学一学鸭兰村村民勤劳、朴实的精神,也是对红色根脉的一种延续。”赵黎斌说道。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哒克兰岛打造疗愈式“水上乌托邦”
发布时间: 2025-05-14 09:36:52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514002_001_02_b.jpg

linping0514002_001_01_b.jpg

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通讯员 马晓鹏) 近日,崇贤街道鸭兰村千亩墩岛屿型农文旅项目——哒克兰岛在朋友圈火了。项目既是保留了芦苇湿地的“生态美术馆”,也是飘着鸭兰面条香气的“乡村会客厅”,更是村民从质疑者变身经营者的共生平台。在今年“五一”试营业期间,哒克兰岛向鸭兰村村民免费发放体验套票,吸引了1000余名当地村民上岛“打卡”。

打造"疗愈式"乡村新体验

四面环水,宛如一座漂浮在水上的世界,踏入哒克兰岛,十多个帐篷点缀在绿意盎然的岛心,一张天幕、一个露营箱、几张露营椅……一个温馨舒适、格调满满的户外客厅就搭建完成。帐篷内,游客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帐篷外,各式小清新的拍照打卡点游客络绎不绝,随手举起相机,定格这一份独属于初夏的浪漫。“这里非常适合和朋友一起过来玩,感觉很放松,还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小建筑,可以美美拍照‘发圈’,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朱女士笑着说。

哒克兰岛的魅力不止于此。在一期89亩的土地上,规划着生态美学空间、艺术发生场、疗愈体验带以及农文旅研学四个维度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以“乡村产业+城市空间+多元主体”的破圈融合,打造农文旅融合3.0“升级版”新范式。“1.0版是‘田园采摘+农家乐’的形式,2.0版主打亲子游玩,我们的3.0版则是把一二三产做一个更深度的融合,打造一个区别于城市景观,同时带有自然疗愈功能的近郊田园。”在哒克兰岛运营官张佩佩看来,不论是1.0版还是2.0版农文旅项目,都存在同质化、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及忽视本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村民参与度不足。为了破解构建乡村文旅IP的“季节魔咒”,项目升级为3.0版本,更倾向于深度体验和持续运营。

浙江永泽咨询设计集团是项目建设方,从设计之初,就注重打造情感共鸣的消费体验场景,以满足游客对于新奇、放松等不同情绪的多方面需求。“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岛上的自然风光,同时融入一些人文情怀在里面。所以在实际动工的时候,我们保留了大草坪80%的原始地貌,包括芦苇湿地也几乎都没有进行改动。同时,我们又融入了鸭兰村的一些在地文化,比如由鸭兰村村民制作的特色面条,以及农特产品的展陈。”张佩佩介绍道。

浙江永泽是一家城市更新领域全流程服务商,目前已服务全省未来社区项目100余个,其中临平区有鼎湖未来社区、汤家未来社区、西小河未来社区、杭海路未来社区等20余个项目。城市社区是生活空间,去乡村则是为了放空自己,张佩佩认为,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变的是设计思路,不变的是目标客群。本次跨界,正是看中鸭兰村发展农文旅产业的巨大潜力:“有红色根脉,又有运河文化,还有芦苇湿地、白鹭等丰富的生态景观,所以我们选中了这个地方。”张佩佩说。

与此同时,鸭兰村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集中连片土地800余亩,正开发千亩墩岛屿型农文旅项目,已完成环岛公路等基础建设以及一系列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在项目的选择上,鸭兰村一开始就锚定目标,走差异化道路。“一期工程打造以休闲放空为主的田园生活场景。二期可能会有一些更大众化的项目或业态进场。”鸭兰村村党委副书记赵黎斌介绍道。

经过设计团队数月的精心规划与筹备,今年3月初,哒克兰岛正式开工建设。

村民共建变身“岛民”

在为期50多天的打造过程中,张佩佩坦言,比起工期紧、体量大等困难,转变村民的观念是更大的挑战。

“突然说要打造一个什么休闲旅游的地方,我们也没什么概念,而且项目在这么一个荒芜的地方,最终能不能落地、落地后能不能做好,我们心里挺没底的。”村民陆秋芬的话道出了部分村民的担忧。

“村民普遍接受的是农家乐这种亲子体验一体化的模式,对于我们目前‘套票+咖啡’的运营模式,还有自然疗愈等概念,一时间比较难以接受。”该如何打开局面?张佩佩觉得,只有亲身体验才是打消村民疑虑的最佳方式。

“我觉得很新奇,我们这块农家乐比较多,像草坪露营、巴士餐车这样的休闲项目很少,特别我们这种年龄的也不会像小年轻一样,到处去跑、去打卡,体验了之后觉得真的挺不错的。”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赶时髦”,陆秋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从乡土中“长出来”的岛屿,也没有忘记用流量反哺乡村建设。如何与村集体和村民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通过盘活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提供用工岗位等形式,目前,哒克兰岛已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带动周边15户村民就业增收,占岛上工作人员总数的80%以上。从质疑、理解,到爱上这座“乡村乌托邦”,甚至成为“岛民”,村民们敞开心扉走向了新事物。“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总觉得闲不下来。刚好这里的巴士面馆招工,我就过来应聘了。我妈妈在我12岁那年就开面馆了,从小我就跟着她学习,在烧面这方面还是有点把握的。”巧合的是,巴士面馆所在的区域,正是之前陆秋芬家流转出去的土地。“好像冥冥之中我就是要来到这里的。”在“自己家”做起自己喜欢的小生意,眼下,陆秋芬全身心地经营着巴士面馆,不断在菜式、烧制手法上下功夫,忙碌之余,她也会抽空到巴士外的大草坪上吹吹风,过上了理想中的“退休生活”。

对于整个鸭兰村而言,探索“农文旅”融合3.0“升级版”,未来的路还很长。乘着哒克兰岛流量的东风,接下来,鸭兰村将锚定“大运河红旅第一村”的发展定位,借助本地独特的生态风光,结合红色根脉,让历史底蕴与现代业态在田园景观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打算把哒克兰岛作为一个新点位扩充进原来的研学路线中。研学也可以轻松地学,大家到哒克兰岛学一学鸭兰村村民勤劳、朴实的精神,也是对红色根脉的一种延续。”赵黎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