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笔触还原良渚文明史诗
发布时间: 2025-05-16 10:06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516001_001_01_b.jpg

俯瞰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全貌

(记者 陈书缘) 五月阳光照射下,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如一块温润的白玉,散发着神秘的光泽。这座即将启幕的全省首座考古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讲述方式,向城市诉说着良渚文明的古老史诗。

溯源先民历史脉络 

2022年年末,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正式动工,如今,它终于将和大众见面了。整个建筑以“以玉为媒,间架为山”为核心设计理念,巧妙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当你俯瞰这座大气壮观的建筑,高低错落的屋面和大面积开放式石材幕墙传递着山峦起伏的意象。建筑群采用地景式布局,化解为多个并置的“间架”空间,既呼应传统木构建筑的原型,又通过现代几何线条传递简洁高级的美感。

馆内基本陈列采取“3+1”的格局进行展陈,设有临平遗址群厅、茅山遗址厅、玉架山遗址厅三大展厅,并在国内博物馆首次设置无障碍展厅。博物馆展陈从考古学专业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物陈列、多媒体互动、复原展示等多元化手段,全面且系统地阐释良渚文明,全方位呈现临平地区的文明源流以及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共有1800多件,其中不少是孤品,比如横山遗址出土的双联玉琮,还有玉架山的刻划符号玉璧——这也是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有刻划符号的良渚文化玉璧。

距今七千年前,临平先民就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历经马家浜—崧泽—良渚—广富林文化的连续发展。高等级贵族墓地、大面积水田遗迹与大规模公共墓地的发现,印证了新石器时代临平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繁荣的发展面貌。

在一楼的临平遗址群展厅,丰富展品勾勒出距今约七千至四千年间完整连贯的临平史前社会图景。临平遗址群是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区域中心,目前已发现遗址二十余处,涵盖大型聚落、小型村落、贵族墓地与平民墓地等多种类型,呈现出功能各异、等级有序的聚落结构。横山墓地M2为良渚文化最高等级贵族大墓,相当于“王”级首领墓葬。墓内出土175件随葬品,包括42件精美玉器与132件石钺,这也是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出土石钺数量之最,集中展现了墓主的至高身份与权力。

在另一边的茅山遗址展厅内,我们可以看见马家浜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广富林文化时期茅山村的文明演变过程:6000多年前,茅山先民在此穴地而居、制器致用、饰物以愉;5000多年前,茅山脚下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生活画卷:风吹稻田起浪,炊烟飘过村庄;4000年前后,一场滔天洪水给茅山村的故事画上了句点。从马家浜的穴居火种,到良渚的稻浪千重,再到洪水封存的文明切片,一步步为我们揭开了古时先民的神秘面纱。茅山遗址中,洪水沉积层和水牛足迹等考古发现,为研究当时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让人们对古代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种植水稻,但在良渚古城并没有发现水稻田遗址,而考古学家却在临平玉架山遗址南面的茅山遗址有了惊人发现。茅山遗址发现的良渚不同时期水稻田及晚期完备的排灌系统,实证了良渚文明在稻作农业发展上的成就,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乃至世界范围同时期文化中,具有唯一性。

茅山遗址厅首次将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时期的水稻田遗迹直观地展现出来,这在良渚文化考古史上是一项重大突破,其也是目前国内已知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水稻田遗迹。展厅内设有“稻田胜景”沉浸式3D电影,可带给观众新奇有趣的参观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馆内的无障碍通道贯穿全程,盲道、盲文导览、语音讲解等贴心设施,让历史文明可触可感。馆内的互动大屏区也是一大特色亮点,设置了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体验项目。 

追寻玉器文明之光

2008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平博物馆联合对玉架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围沟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遗址,并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645座、灰坑30余座、建筑遗迹11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8000多件。这是迄今为止良渚文化遗址中单体出土墓葬数量最多、时间序列最完整的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玉架山遗址是目前唯一贯穿良渚文化兴衰全程的环壕聚落遗址,其跨越千年的演变轨迹,为解码良渚文明的完整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博物馆二楼的玉架山遗址厅是整个馆内面积最大的展厅,约1347平方米,将展出900余件出土文物,涵盖玉器、陶器、石器等不同类别,详细介绍了玉架山遗址的自然环境、环壕兴衰、墓葬习俗、玉器制造等内容。

在良渚文化中,玉器不仅是工艺巅峰的象征,更是聚落等级的标识、信仰体系的载体与文化传播的媒介。玉架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以其材质、工艺与象征意义的三重维度,勾勒出五千年前“崇玉尚礼”的社会图景。展厅内着重展出了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琮、玉梳背和玉冠状器等珍贵文物,将先民们的智慧、审美、社会风貌一一展现,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玉架山玉器以琮、璧、钺为核心。玉琮刻绘的神徽图案,是沟通天地神权的象征;玉璧作为祭祀重器,彰显财富;玉钺则代表军事权力,三者共同构建了“神权-王权”合一的社会结构。玉架山遗址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时代的高峰,由此出发,既能往前追溯,看到各种纹饰和造型上的渊源,也可以看到这个辉煌的玉器时代最晚期,开始出现以玉璧刻符为特色的变革与创新。

称得上“镇馆之宝”之一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是国内目前唯一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上面刻有承载先民生活与认知的符号。此前,国外博物馆收藏的一些传世品中有刻画符号玉璧,但国内考古领域一直没有这样的发现,直到玉架山遗址的出现,方才填补了空白。

除了展品丰富、展陈方式新颖之外,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另一大看点就是:与遗址公园近在咫尺。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秉持“考古先行”的理念,以良渚文明首次发现的环壕聚落为展示核心,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地还原了临平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是一座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并于2020年成功跻身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行列。博物馆观景平台巨型落地玻璃窗前,玉架山遗址公园一览无遗,当你欣赏完精美的文物实物,再步入遗址公园的实景游览,这一场进行空间、情感、知识的链接,才实现了完美的闭环。

打造文化新地标

当现代建筑语言解译出古老的文明密码,当科技手段让尘封的文物重焕生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博物馆的物理形态,更是一个城市对文明传承的生动诠释。从展示器物到讲述考古过程,从学术语言到公共叙事,这是临平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重要一环:让考古变得可看、可讲、可进入。

此前,临平古海塘博物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吴昌硕超山纪念馆、俞樾纪念馆等一大批博物馆已经在临平的地图上串珠成链,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精彩亮相,更是预示着一个文旅新地标的崛起,让这里丰富的文博资源成为区域文旅新流量。

当前,临平正在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以考古遗址为主题,做深古海塘博物馆与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两大标志性窗口打造,做优“博物馆+文化公园”叠加的文旅体验模式,探索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交流、教育科研、艺术共鉴、生态休闲和公共活动等为一体的开放式的城市文化公园(博物馆),持续将临平地方厚实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利用优势,展示城市独有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

同时,临平将进一步完善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政策,结合本地独有的乡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乡村阵地在非遗手工体验、红色研学、美食制作等方面的特色,不断孵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微型乡村博物馆;以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为核心,两大新馆为脉络,各级乡村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为毛细血管的博物馆之城雏形即将形成——让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变得触手可及,广大市民朋友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历史文化的浸润,开启跨越千年的对话。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用现代笔触还原良渚文明史诗
发布时间: 2025-05-16 10:06:40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516001_001_01_b.jpg

俯瞰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全貌

(记者 陈书缘) 五月阳光照射下,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如一块温润的白玉,散发着神秘的光泽。这座即将启幕的全省首座考古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讲述方式,向城市诉说着良渚文明的古老史诗。

溯源先民历史脉络 

2022年年末,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正式动工,如今,它终于将和大众见面了。整个建筑以“以玉为媒,间架为山”为核心设计理念,巧妙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当你俯瞰这座大气壮观的建筑,高低错落的屋面和大面积开放式石材幕墙传递着山峦起伏的意象。建筑群采用地景式布局,化解为多个并置的“间架”空间,既呼应传统木构建筑的原型,又通过现代几何线条传递简洁高级的美感。

馆内基本陈列采取“3+1”的格局进行展陈,设有临平遗址群厅、茅山遗址厅、玉架山遗址厅三大展厅,并在国内博物馆首次设置无障碍展厅。博物馆展陈从考古学专业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物陈列、多媒体互动、复原展示等多元化手段,全面且系统地阐释良渚文明,全方位呈现临平地区的文明源流以及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共有1800多件,其中不少是孤品,比如横山遗址出土的双联玉琮,还有玉架山的刻划符号玉璧——这也是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有刻划符号的良渚文化玉璧。

距今七千年前,临平先民就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历经马家浜—崧泽—良渚—广富林文化的连续发展。高等级贵族墓地、大面积水田遗迹与大规模公共墓地的发现,印证了新石器时代临平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繁荣的发展面貌。

在一楼的临平遗址群展厅,丰富展品勾勒出距今约七千至四千年间完整连贯的临平史前社会图景。临平遗址群是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区域中心,目前已发现遗址二十余处,涵盖大型聚落、小型村落、贵族墓地与平民墓地等多种类型,呈现出功能各异、等级有序的聚落结构。横山墓地M2为良渚文化最高等级贵族大墓,相当于“王”级首领墓葬。墓内出土175件随葬品,包括42件精美玉器与132件石钺,这也是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出土石钺数量之最,集中展现了墓主的至高身份与权力。

在另一边的茅山遗址展厅内,我们可以看见马家浜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广富林文化时期茅山村的文明演变过程:6000多年前,茅山先民在此穴地而居、制器致用、饰物以愉;5000多年前,茅山脚下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生活画卷:风吹稻田起浪,炊烟飘过村庄;4000年前后,一场滔天洪水给茅山村的故事画上了句点。从马家浜的穴居火种,到良渚的稻浪千重,再到洪水封存的文明切片,一步步为我们揭开了古时先民的神秘面纱。茅山遗址中,洪水沉积层和水牛足迹等考古发现,为研究当时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让人们对古代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种植水稻,但在良渚古城并没有发现水稻田遗址,而考古学家却在临平玉架山遗址南面的茅山遗址有了惊人发现。茅山遗址发现的良渚不同时期水稻田及晚期完备的排灌系统,实证了良渚文明在稻作农业发展上的成就,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乃至世界范围同时期文化中,具有唯一性。

茅山遗址厅首次将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时期的水稻田遗迹直观地展现出来,这在良渚文化考古史上是一项重大突破,其也是目前国内已知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水稻田遗迹。展厅内设有“稻田胜景”沉浸式3D电影,可带给观众新奇有趣的参观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馆内的无障碍通道贯穿全程,盲道、盲文导览、语音讲解等贴心设施,让历史文明可触可感。馆内的互动大屏区也是一大特色亮点,设置了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体验项目。 

追寻玉器文明之光

2008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平博物馆联合对玉架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围沟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遗址,并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645座、灰坑30余座、建筑遗迹11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8000多件。这是迄今为止良渚文化遗址中单体出土墓葬数量最多、时间序列最完整的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玉架山遗址是目前唯一贯穿良渚文化兴衰全程的环壕聚落遗址,其跨越千年的演变轨迹,为解码良渚文明的完整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博物馆二楼的玉架山遗址厅是整个馆内面积最大的展厅,约1347平方米,将展出900余件出土文物,涵盖玉器、陶器、石器等不同类别,详细介绍了玉架山遗址的自然环境、环壕兴衰、墓葬习俗、玉器制造等内容。

在良渚文化中,玉器不仅是工艺巅峰的象征,更是聚落等级的标识、信仰体系的载体与文化传播的媒介。玉架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以其材质、工艺与象征意义的三重维度,勾勒出五千年前“崇玉尚礼”的社会图景。展厅内着重展出了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琮、玉梳背和玉冠状器等珍贵文物,将先民们的智慧、审美、社会风貌一一展现,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玉架山玉器以琮、璧、钺为核心。玉琮刻绘的神徽图案,是沟通天地神权的象征;玉璧作为祭祀重器,彰显财富;玉钺则代表军事权力,三者共同构建了“神权-王权”合一的社会结构。玉架山遗址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时代的高峰,由此出发,既能往前追溯,看到各种纹饰和造型上的渊源,也可以看到这个辉煌的玉器时代最晚期,开始出现以玉璧刻符为特色的变革与创新。

称得上“镇馆之宝”之一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是国内目前唯一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上面刻有承载先民生活与认知的符号。此前,国外博物馆收藏的一些传世品中有刻画符号玉璧,但国内考古领域一直没有这样的发现,直到玉架山遗址的出现,方才填补了空白。

除了展品丰富、展陈方式新颖之外,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另一大看点就是:与遗址公园近在咫尺。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秉持“考古先行”的理念,以良渚文明首次发现的环壕聚落为展示核心,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地还原了临平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是一座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并于2020年成功跻身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行列。博物馆观景平台巨型落地玻璃窗前,玉架山遗址公园一览无遗,当你欣赏完精美的文物实物,再步入遗址公园的实景游览,这一场进行空间、情感、知识的链接,才实现了完美的闭环。

打造文化新地标

当现代建筑语言解译出古老的文明密码,当科技手段让尘封的文物重焕生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博物馆的物理形态,更是一个城市对文明传承的生动诠释。从展示器物到讲述考古过程,从学术语言到公共叙事,这是临平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重要一环:让考古变得可看、可讲、可进入。

此前,临平古海塘博物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吴昌硕超山纪念馆、俞樾纪念馆等一大批博物馆已经在临平的地图上串珠成链,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精彩亮相,更是预示着一个文旅新地标的崛起,让这里丰富的文博资源成为区域文旅新流量。

当前,临平正在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以考古遗址为主题,做深古海塘博物馆与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两大标志性窗口打造,做优“博物馆+文化公园”叠加的文旅体验模式,探索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交流、教育科研、艺术共鉴、生态休闲和公共活动等为一体的开放式的城市文化公园(博物馆),持续将临平地方厚实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利用优势,展示城市独有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

同时,临平将进一步完善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政策,结合本地独有的乡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乡村阵地在非遗手工体验、红色研学、美食制作等方面的特色,不断孵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微型乡村博物馆;以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为核心,两大新馆为脉络,各级乡村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为毛细血管的博物馆之城雏形即将形成——让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变得触手可及,广大市民朋友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历史文化的浸润,开启跨越千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