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囡儿墩”的神秘传说到实证五千年文明的聚落遗址
听,这是玉架山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2025-05-16 10:02 来源: 今日临平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连接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5月18日,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即将开馆,临平区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系列微访谈,对话参与遗址发掘的考古专家、守护文物的保护工作者、见证变迁的当地居民,带您走进那些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瞬间,感受文物保护者的匠心坚守,聆听遗址活化利用的创新故事。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长河,在玉架山这片文化沃土上,共赏文润临平,共话传承创新。

(记者 杨荣) 2008年的一天,东湖街道一处地块上,挖掘机即将破土动工,开建工业园区。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他们将打开一个尘封数千年的文明宝库。

经过考证,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玉架山遗址正式向世界敞开怀抱。如今,位于星河路西侧的考古遗址公园与考古博物馆开放在即,这些“原住民”站在新居眺望故土,眼中既有对历史传承的骄傲,更涌动着浓浓的乡愁。近日,我们采访到几位原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居民,听他们讲述与玉架山遗址相关故事。

祖辈口中的“囡儿墩”

是民间传说与世代繁衍的交织

“这是搬迁前我整理的家族记忆,收录旧居照片与人员信息。”71岁的杜法寿老人正翻看着一本自制的小册子,里面有家族人员的出生信息和老照片,“这片土地上有我们祖辈的故事,我想让后人知道,这里不仅有遗址,更有活着的记忆。”

杜法寿是土生土长的临平人,工作后在东湖街道分管农业工作,对万陈社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老人的记忆中,这片曾经的土地水网密布,连片的农田间散落着18个大小不一的土墩,主要以万陈社区6组为主,每个墩都有具体的名字,比如朱家墩、乔子墩、马头墩、女儿墩、凤皇墩等,被村民们亲切地统称为“囡儿墩”。

关于“囡儿墩”,万陈这一带的百姓口中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却又悲惨的故事。北宋年间,皇帝为早夭的幼女打造纯金“座车”陪葬,命万余民工堆砌了十八座坟茔,为了不让后人知道公主具体葬在哪座坟中,事后皇帝下旨残忍地将知情人悉数灭口。后来,人们便将这十八个坟茔称其为“十八个囡儿墩”。

在万陈村的老河湾,“水下藏银”的传说同样扣人心弦。相传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万陈村附近有一位富甲一方的米商沈万金,他将银锭、铜钱、珠宝装入皮箱内,然后沉入老河湾最深的一处河段(今称“沉银潭”)。不久后,沈万金在战乱中遇害,知情家丁或死或逃,藏银的具体位置便成了谜。只留下一句隐语:“三棵柳,月照潭,金银不沉,有缘自现。”

这些传说虽无法考证真伪,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已然成为了当地的百姓记忆,也为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古砖里的千年密码

是从民间收藏到文明见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们在土墩里种植番薯、玉米等作物。只要看到土墩的形状和位置,就能知晓是谁家的土地。“这些土墩小的约3亩,大的近10亩,最高的有十多米,是我们的‘聚宝盆’。”今年67岁的范玉泉老人回忆道,由于土墩地势高、雨水不易集聚,是旱涝保收的好地方。“有一年下暴雨,很多地势低洼的庄稼地都被淹没了,土墩上面种植的番薯、玉米等农作物却丝毫没受影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国家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建造猪圈和知青房,村民们便从“囡儿墩”及其周边挖旧砖。在马头墩北面的一座长方形池塘内,由于偶尔还会挖出玉石,便被村民们称为“玉塘”。“后来,红星大队第六生产队干脆把池塘埋了造田,18个土墩也被陆续被填平。”退休教师汤锦荣告诉记者。

20年前旧城改造时,汤锦荣意外发现有几块刻有“永嘉元年”字样的青砖。“这些是和父亲在挖墩取砖时发现的,当时家家户户都去挖砖盖房,谁能想到这些是文物呢?”汤锦荣说。

如今,这些青砖被汤锦荣精心保存着,砖体呈青灰色,长约35厘米,宽约17厘米,厚约6厘米,砖面“永嘉元年”四字为阳文隶书,字迹清晰可辨。倘若砖块上“永嘉元年”的刻字属实,那么这些砖已跨越了1700年的岁月长河。“这些砖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汤锦荣表示,他会把珍藏的“永嘉元年”青砖捐赠出来,让更多人看见这片土地跨越千年的文明脉络。

从水底挖出玉块,如今已是真假难辨的传说,但是在这些墩上挖到古墓的旧砖,是这辈人共同的经历。范玉泉感慨道:“那时候大家都以种地为主,忙起来顾不上吃一口热乎饭,开水泡一泡剩饭就能填饱肚子。那些用旧砖垒砌的平房,那段在土墩间劳作的岁月,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生命里了。”

搬迁背后的文化觉醒

是从故土难舍到文明守护

2008年,玉架山遗址的环壕被确认后,开发区就停止了对这块地的经济开发。2012年,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近500户万陈社区居民进行了集体搬迁。

从平房到楼房,再到整体搬迁,万陈社区党组织书记胡正荣亲历了村庄的变迁。他说:“搬迁的时候,不少年长者都很舍不得离开这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他们时常还会梦见老房子,有空了就会到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家的痕迹。”

搬走的是房子,搬不走的是祖祖辈辈的记忆。如今,随着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即将开放,这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土地,将以全新的方式延续它的历史使命,向世人诉说五千年前的文明故事。这个距离新家仅10分钟步行路程的地方,每晚都有居民散步驻足。暮色中,他们指着公园的方向,向晚辈讲述土墩上的童年趣事,讨论着文物保护的意义。“博物馆+公园的形式,让年轻一代也开始关注脚下的文明。”胡正荣说。

从口口相传的“囡儿墩”传说,到实证五千年文明的玉架山遗址;从民间珍藏的古砖,到即将开放的文化新地标,万陈社区居民用记忆留存与日常守护,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随着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大门即将开启,这些普通百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将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参与者与守护者。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听,这是玉架山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2025-05-16 10:02:12 来源: 今日临平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连接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5月18日,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即将开馆,临平区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系列微访谈,对话参与遗址发掘的考古专家、守护文物的保护工作者、见证变迁的当地居民,带您走进那些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瞬间,感受文物保护者的匠心坚守,聆听遗址活化利用的创新故事。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长河,在玉架山这片文化沃土上,共赏文润临平,共话传承创新。

(记者 杨荣) 2008年的一天,东湖街道一处地块上,挖掘机即将破土动工,开建工业园区。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他们将打开一个尘封数千年的文明宝库。

经过考证,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玉架山遗址正式向世界敞开怀抱。如今,位于星河路西侧的考古遗址公园与考古博物馆开放在即,这些“原住民”站在新居眺望故土,眼中既有对历史传承的骄傲,更涌动着浓浓的乡愁。近日,我们采访到几位原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居民,听他们讲述与玉架山遗址相关故事。

祖辈口中的“囡儿墩”

是民间传说与世代繁衍的交织

“这是搬迁前我整理的家族记忆,收录旧居照片与人员信息。”71岁的杜法寿老人正翻看着一本自制的小册子,里面有家族人员的出生信息和老照片,“这片土地上有我们祖辈的故事,我想让后人知道,这里不仅有遗址,更有活着的记忆。”

杜法寿是土生土长的临平人,工作后在东湖街道分管农业工作,对万陈社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老人的记忆中,这片曾经的土地水网密布,连片的农田间散落着18个大小不一的土墩,主要以万陈社区6组为主,每个墩都有具体的名字,比如朱家墩、乔子墩、马头墩、女儿墩、凤皇墩等,被村民们亲切地统称为“囡儿墩”。

关于“囡儿墩”,万陈这一带的百姓口中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却又悲惨的故事。北宋年间,皇帝为早夭的幼女打造纯金“座车”陪葬,命万余民工堆砌了十八座坟茔,为了不让后人知道公主具体葬在哪座坟中,事后皇帝下旨残忍地将知情人悉数灭口。后来,人们便将这十八个坟茔称其为“十八个囡儿墩”。

在万陈村的老河湾,“水下藏银”的传说同样扣人心弦。相传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万陈村附近有一位富甲一方的米商沈万金,他将银锭、铜钱、珠宝装入皮箱内,然后沉入老河湾最深的一处河段(今称“沉银潭”)。不久后,沈万金在战乱中遇害,知情家丁或死或逃,藏银的具体位置便成了谜。只留下一句隐语:“三棵柳,月照潭,金银不沉,有缘自现。”

这些传说虽无法考证真伪,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已然成为了当地的百姓记忆,也为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古砖里的千年密码

是从民间收藏到文明见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们在土墩里种植番薯、玉米等作物。只要看到土墩的形状和位置,就能知晓是谁家的土地。“这些土墩小的约3亩,大的近10亩,最高的有十多米,是我们的‘聚宝盆’。”今年67岁的范玉泉老人回忆道,由于土墩地势高、雨水不易集聚,是旱涝保收的好地方。“有一年下暴雨,很多地势低洼的庄稼地都被淹没了,土墩上面种植的番薯、玉米等农作物却丝毫没受影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国家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建造猪圈和知青房,村民们便从“囡儿墩”及其周边挖旧砖。在马头墩北面的一座长方形池塘内,由于偶尔还会挖出玉石,便被村民们称为“玉塘”。“后来,红星大队第六生产队干脆把池塘埋了造田,18个土墩也被陆续被填平。”退休教师汤锦荣告诉记者。

20年前旧城改造时,汤锦荣意外发现有几块刻有“永嘉元年”字样的青砖。“这些是和父亲在挖墩取砖时发现的,当时家家户户都去挖砖盖房,谁能想到这些是文物呢?”汤锦荣说。

如今,这些青砖被汤锦荣精心保存着,砖体呈青灰色,长约35厘米,宽约17厘米,厚约6厘米,砖面“永嘉元年”四字为阳文隶书,字迹清晰可辨。倘若砖块上“永嘉元年”的刻字属实,那么这些砖已跨越了1700年的岁月长河。“这些砖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汤锦荣表示,他会把珍藏的“永嘉元年”青砖捐赠出来,让更多人看见这片土地跨越千年的文明脉络。

从水底挖出玉块,如今已是真假难辨的传说,但是在这些墩上挖到古墓的旧砖,是这辈人共同的经历。范玉泉感慨道:“那时候大家都以种地为主,忙起来顾不上吃一口热乎饭,开水泡一泡剩饭就能填饱肚子。那些用旧砖垒砌的平房,那段在土墩间劳作的岁月,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生命里了。”

搬迁背后的文化觉醒

是从故土难舍到文明守护

2008年,玉架山遗址的环壕被确认后,开发区就停止了对这块地的经济开发。2012年,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近500户万陈社区居民进行了集体搬迁。

从平房到楼房,再到整体搬迁,万陈社区党组织书记胡正荣亲历了村庄的变迁。他说:“搬迁的时候,不少年长者都很舍不得离开这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他们时常还会梦见老房子,有空了就会到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家的痕迹。”

搬走的是房子,搬不走的是祖祖辈辈的记忆。如今,随着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即将开放,这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土地,将以全新的方式延续它的历史使命,向世人诉说五千年前的文明故事。这个距离新家仅10分钟步行路程的地方,每晚都有居民散步驻足。暮色中,他们指着公园的方向,向晚辈讲述土墩上的童年趣事,讨论着文物保护的意义。“博物馆+公园的形式,让年轻一代也开始关注脚下的文明。”胡正荣说。

从口口相传的“囡儿墩”传说,到实证五千年文明的玉架山遗址;从民间珍藏的古砖,到即将开放的文化新地标,万陈社区居民用记忆留存与日常守护,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随着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大门即将开启,这些普通百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将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参与者与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