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二年探源五千年文明密码
访玉架山遗址考古执行领队楼航
发布时间: 2025-05-20 09:50 来源: 今日临平

(记者 杨荣) 五月的暖阳为玉架山遗址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这座全省首创的考古博物馆正静静矗立,即将成为杭州城东最具分量的文化新地标。开馆前夕,记者专访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玉架山遗址考古执行领队楼航,揭开这片土地尘封5000年的文明密码。

玉架山遗址位于东湖街道万陈社区,2008年10月因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联合对玉架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从前期勘探到结束野外工作,前后历时12年,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8000余件(组),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645座,成为良渚文化遗址中单体出土墓葬数量最多、时间序列最完整的重大发现。

首次发现环壕聚落的奥秘

“考古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考古工作站,楼航轻抚着一件正在修复的陶器说道。

从对这片国有土地出让前进行的考古调查,有着丰富经验的楼航未曾想到,这个看似常规的考古项目,让他在这里一干就是17年之久,并在这里收获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起初,清理良渚时期墓葬时,我们就思考着遗址的范围。钻探过程中,一处凹陷引起我们的注意,继续外钻,周边又出现凸起的情况,并且四周都有类似的情况,让我们意识到,这或许是环壕。”楼航说。在第二年进一步发掘中,证实了玉架山遗址存在环壕结构。

“当时很兴奋。这是第一次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存在着环壕结构,接下来几年,我们又在附近发现5个环壕,形成了独特的环壕组。这一发现,不仅是良渚文化中的首次,也是长江流域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楼航介绍,6个环壕都建于良渚文化早期,并且一直延续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是一个完整的聚落,并且6个环壕应该代表了6个相关氏族。玉架山遗址涵盖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是目前所见唯一贯穿一千年良渚文明兴衰历程的遗址。其跨越千年的演变轨迹,为解码良渚文明的完整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楼航认为,环壕与良渚文化早期土台的形成紧密相连,先民在选择地势略高的生土面上堆筑土台时,用土来源于环壕的开挖,这一点从环壕底部也存有较多的大小、深浅不一的取土坑可以进一步得到佐证。

“从环壕及水路通道、土台、居住址、祭祀场所、墓地等遗址主体内涵分析,其布局、形成很可能经过精心规划。”楼航表示,玉架山遗址有意识地取土形成环壕,兼具防御功能,后期,随着使用和倾倒生活垃圾,环壕部分功能虽然丧失,但它见证了先民的智慧与生活。

因为形式特殊而且发掘的比较完整,玉架山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殊荣也是对考古队付出的高度认可。

文明曙光下的审美与阶层

玉架山遗址所代表的聚落社会,存在于公元前5300至4300年左右,其延续近千年的稳定性令人惊叹。从墓葬遗物中,也已经演绎出了不可逾越的等级阶层,形成了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形态。

“贵族墓和平民墓的随葬品有着天壤之别。这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已经形成,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人人平等,或者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王权、神权与百姓阶层分明,等级森严。”楼航介绍,玉琮是良渚文化时期最高等级的随葬品,也是该文化标志性的代表文物。玉架山645座墓葬中一共出土了5件玉琮。其中16号高等级墓葬出土的刻符玉璧,也是意义非凡。“这是第一次在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发现刻符。除了玉琮,刻符玉璧的出土无疑是一件刷新历史纪录的文物。”楼航说道。

玉架山遗址贵族墓葬内的随葬品以各种玉器为主,而平民墓葬内的随葬品以各种陶器为主。在随葬玉器中,楼航和同事们窥见古人独特的审美。

保护遗址传承文明的使命担当

如果说玉架山西面约20公里的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王都”的话,那么在良渚文化的版图中,玉架山无疑是一个“历史名城”。在离玉架山遗址不远处的茅山遗址,有着水稻田遗址和完备的灌溉体系,还出土了史前最长的独木舟和珍贵的牛脚印。在玉架山遗址西边的横山遗址,两个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了非常精致的玉琮及数量庞大的石钺。这些遗址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临平遗址群,串联起良渚文化的辉煌历史。

那么,临平的遗址群对于良渚文化的研究又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玉架山遗址,是临平区域内20多个良渚文化时期遗址的代表,它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一个仅次于良渚古城的良渚文化次级中心聚落。而贯穿良渚文化历史的玉架山,无疑是这一聚落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延续千年的超稳定结构,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演进提供了关键样本。”楼航解释道。

玉架山遗址的6个环壕,645座墓葬,8000多件出土文物,无一不在诉说着她曾经拥有着高度发达的社会体系,璀璨的物质文明,以及统一的信仰。她既和周边的遗址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这是一片代表中国史前文明的土地。楼航回忆道,其实早在2009年,随着环壕的发现,政府便将遗址保护纳入规划,放弃土地开发转而建设遗址公园与博物馆。“当时我们提出建设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当即就决定减少这块土地的开发,如今遗址与现代公园完美融合,五千年前的生活场景得以立体呈现,这是对中华文明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考古不是挖宝,而是解读文明密码的过程。”楼航凝视着修复中的陶器,目光坚定,“玉架山的价值,在于让世人看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早期模样。希望每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能触摸到五千年前的文明温度,感受到身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随着玉架山遗址公园与考古博物馆的正式开放,这片沉寂数千年的土地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璀璨辉煌,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历时十二年探源五千年文明密码
发布时间: 2025-05-20 09:50:14 来源: 今日临平

(记者 杨荣) 五月的暖阳为玉架山遗址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这座全省首创的考古博物馆正静静矗立,即将成为杭州城东最具分量的文化新地标。开馆前夕,记者专访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玉架山遗址考古执行领队楼航,揭开这片土地尘封5000年的文明密码。

玉架山遗址位于东湖街道万陈社区,2008年10月因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联合对玉架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从前期勘探到结束野外工作,前后历时12年,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8000余件(组),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645座,成为良渚文化遗址中单体出土墓葬数量最多、时间序列最完整的重大发现。

首次发现环壕聚落的奥秘

“考古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考古工作站,楼航轻抚着一件正在修复的陶器说道。

从对这片国有土地出让前进行的考古调查,有着丰富经验的楼航未曾想到,这个看似常规的考古项目,让他在这里一干就是17年之久,并在这里收获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起初,清理良渚时期墓葬时,我们就思考着遗址的范围。钻探过程中,一处凹陷引起我们的注意,继续外钻,周边又出现凸起的情况,并且四周都有类似的情况,让我们意识到,这或许是环壕。”楼航说。在第二年进一步发掘中,证实了玉架山遗址存在环壕结构。

“当时很兴奋。这是第一次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存在着环壕结构,接下来几年,我们又在附近发现5个环壕,形成了独特的环壕组。这一发现,不仅是良渚文化中的首次,也是长江流域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楼航介绍,6个环壕都建于良渚文化早期,并且一直延续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是一个完整的聚落,并且6个环壕应该代表了6个相关氏族。玉架山遗址涵盖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是目前所见唯一贯穿一千年良渚文明兴衰历程的遗址。其跨越千年的演变轨迹,为解码良渚文明的完整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楼航认为,环壕与良渚文化早期土台的形成紧密相连,先民在选择地势略高的生土面上堆筑土台时,用土来源于环壕的开挖,这一点从环壕底部也存有较多的大小、深浅不一的取土坑可以进一步得到佐证。

“从环壕及水路通道、土台、居住址、祭祀场所、墓地等遗址主体内涵分析,其布局、形成很可能经过精心规划。”楼航表示,玉架山遗址有意识地取土形成环壕,兼具防御功能,后期,随着使用和倾倒生活垃圾,环壕部分功能虽然丧失,但它见证了先民的智慧与生活。

因为形式特殊而且发掘的比较完整,玉架山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殊荣也是对考古队付出的高度认可。

文明曙光下的审美与阶层

玉架山遗址所代表的聚落社会,存在于公元前5300至4300年左右,其延续近千年的稳定性令人惊叹。从墓葬遗物中,也已经演绎出了不可逾越的等级阶层,形成了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形态。

“贵族墓和平民墓的随葬品有着天壤之别。这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已经形成,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人人平等,或者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王权、神权与百姓阶层分明,等级森严。”楼航介绍,玉琮是良渚文化时期最高等级的随葬品,也是该文化标志性的代表文物。玉架山645座墓葬中一共出土了5件玉琮。其中16号高等级墓葬出土的刻符玉璧,也是意义非凡。“这是第一次在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发现刻符。除了玉琮,刻符玉璧的出土无疑是一件刷新历史纪录的文物。”楼航说道。

玉架山遗址贵族墓葬内的随葬品以各种玉器为主,而平民墓葬内的随葬品以各种陶器为主。在随葬玉器中,楼航和同事们窥见古人独特的审美。

保护遗址传承文明的使命担当

如果说玉架山西面约20公里的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王都”的话,那么在良渚文化的版图中,玉架山无疑是一个“历史名城”。在离玉架山遗址不远处的茅山遗址,有着水稻田遗址和完备的灌溉体系,还出土了史前最长的独木舟和珍贵的牛脚印。在玉架山遗址西边的横山遗址,两个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了非常精致的玉琮及数量庞大的石钺。这些遗址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临平遗址群,串联起良渚文化的辉煌历史。

那么,临平的遗址群对于良渚文化的研究又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玉架山遗址,是临平区域内20多个良渚文化时期遗址的代表,它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一个仅次于良渚古城的良渚文化次级中心聚落。而贯穿良渚文化历史的玉架山,无疑是这一聚落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延续千年的超稳定结构,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演进提供了关键样本。”楼航解释道。

玉架山遗址的6个环壕,645座墓葬,8000多件出土文物,无一不在诉说着她曾经拥有着高度发达的社会体系,璀璨的物质文明,以及统一的信仰。她既和周边的遗址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这是一片代表中国史前文明的土地。楼航回忆道,其实早在2009年,随着环壕的发现,政府便将遗址保护纳入规划,放弃土地开发转而建设遗址公园与博物馆。“当时我们提出建设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当即就决定减少这块土地的开发,如今遗址与现代公园完美融合,五千年前的生活场景得以立体呈现,这是对中华文明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考古不是挖宝,而是解读文明密码的过程。”楼航凝视着修复中的陶器,目光坚定,“玉架山的价值,在于让世人看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早期模样。希望每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能触摸到五千年前的文明温度,感受到身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随着玉架山遗址公园与考古博物馆的正式开放,这片沉寂数千年的土地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璀璨辉煌,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