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玉架山”
发布时间: 2025-05-20 09:51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520001_005_01_b.jpg

5000多年前,先民选择玉架山这片水网密布的湿地营建家园,他们“挖壕取土、筑台而居”“以玉为媒、沟通天人”,在泥泞之上创造出适宜生存的空间,形成了一个规划完整的“超聚落集合体”。

5000年前的先民也在“抱团取暖”

“玉架山遗址涵盖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是目前所见唯一贯穿一千年良渚文明兴衰历程的遗址。”玉架山遗址厅外侧,援引了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的话语,对玉架山遗址的重要性进行概括。这一特性使其成为解读良渚文明发展脉络的“编年史书”,填补了学界对良渚文明动态演变研究的关键空白。

玉架山遗址的发掘,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组成的良渚文明完整聚落。这种聚落模式不仅是良渚文明的首次发现,也是长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发现。2012年4月13日,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家评说,“这是2011年全国田野考古的一大亮点。”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时间跨度,更在于它展现了良渚文明从萌芽、兴盛到衰落的完整生态链。

从位置上看,玉架山遗址距离良渚古城遗址20余公里,位于临平遗址群的核心位置,南面是发现了良渚文明水稻田的茅山遗址,西南面则是出土M2贵族墓葬的横山遗址。这种空间布局绝非偶然,玉架山作为区域中心聚落,串联起周边农业生产、墓葬礼仪与贵族生活的多维场景,构成了良渚文明“都邑—聚落—生产区”三级空间体系的微观样本,为研究早期国家社会的空间组织模式提供了鲜活例证。

从形态上看,遗址由六个环壕土台串联而成,环形的壕沟可以起到防护、交通、取水甚至泄洪的作用,人工堆筑的台地上,墓地、广场、房址等遗迹保存完好,构成了良渚文明中最具典型性的聚落集合体。这种“环状防御+向心聚居”的规划理念,展现出先民卓越的空间规划智慧,其有序的功能分区与严谨的防御体系,反映出良渚社会高度的组织能力和对生存环境的深刻认知,是早期人类城市规划思想的雏形。

从价值上看,自2008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这里共清理出墓葬645座,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总数超过8000件,是已知良渚文化墓葬数量最多、文物出土最丰富的环壕聚落遗址。其中不乏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琮、玉璜和玉梳背等珍贵文物,勾勒出五千年前“崇玉尚礼”的社会图景。这些文物不仅是物质遗存,更是解码良渚文明的文化基因:刻符玉璧上的神秘符号,或为早期文字雏形,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文字学证据;玉梳背与玉冠状器等玉器的精湛工艺,体现出当时已形成高度专业化的玉器制作产业,这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分工与经济体系支撑。

“每个环壕就成为一个氏族的居住地,六个环壕又一起构成了一个聚落,这样的结构稳定持续了上千年。”玉架山考古队队员方中华告诉记者,这为研究良渚文明时期临平山北部地区社会发展状况、聚落形态、 墓葬形制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为研究良渚文明的社会演进提供了关键样本。更重要的是,玉架山遗址揭示了良渚社会从血缘氏族向地缘社群过渡的重要节点,其多环壕聚落模式,暗示着不同氏族在资源共享、防御协作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是早期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社会基础。

玉架山遗址,同样代表了良渚文明玉器时代的高峰。出土玉器以琮、璧、钺为核心。玉琮刻绘的神徽图案,是沟通天地神权的象征;玉璧作为祭祀重器,彰显财富与宗教权威;玉钺则代表军事权力,三者共同构建了“神权—王权”合一的社会结构,勾勒出五千年前“崇玉尚礼”的社会图景。值得注意的是,玉架山出土玉器的纹饰风格与工艺特征,既与良渚古城存在高度一致性,又展现出独特的区域特色,这说明当时已形成以良渚古城为中心,各次级聚落协同发展的玉器生产与流通网络,印证了良渚文明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整合能力。

“馆建遗址旁”串联起别样体验

2008年玉架山遗址的发现,为认识临平的史前文化打开一个窗口。经过12年的考古发掘,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明,一步步揭开了神秘面纱。再到当下,先民的故事,正通过“实物+实景”的叙事方式向人们娓娓道来。

作为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展厅,玉架山遗址展厅中设置了一块巨大的中空玻璃,透过玻璃北望公园,玉架山遗址的实景将古时的“环壕”样貌娓娓道来:墓葬区怎么排布、当时的房子长啥样、祭祀应该去哪里……展厅中的实物,或许也可以搭上“时空之桨”穿越到5000年之前。这种沉浸式展示,让观众得以直观感受玉架山遗址的空间逻辑——环壕、土台如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功能区如何相互呼应,从而深刻理解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与集体智慧。

回到一楼中央大厅,透过幕墙玻璃向北望去,黑色石材地面与镜面水池自然衔接伸入远处遗址。此时,若将大厅的顶灯打开,厅内星星点点如浩瀚星空;一旁的时空之桨,自马家浜文化时期摆至当下,串联古今。这种建筑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对玉架山遗址文化价值的呼应:星空意象暗喻良渚人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时空之桨则象征着玉架山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它既是良渚文明的杰出代表,又为后世江南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某种程度上,建筑本身也可以看作这座考古博物馆展陈的一部分。例如,建筑屋顶采用种植屋面设计,不仅与遗址公园里的稻田景观相呼应,也暗合良渚文明的稻作传统。这种设计理念,让玉架山遗址的考古价值突破了时间维度:它不仅是五千年前的聚落遗存,更以生态智慧启发着现代社会——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博物馆就建在遗址旁,游览中既能学习历史文化,还能现场观看考古实物。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这种实物与实景相结合的复合型体验。”在临平博物馆副馆长李龙看来,考古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将相互呼应,共同形成完整的遗址保护及展示功能,讲好脚下这片土地从何而来的文明故事。

前方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后方是稻浪翻滚的生态农田,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恰似一条纽带,串联起一曲跨越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时空交响:在这里,我们看见临平先民改造自然的智慧、社会运行的逻辑;更通过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汲取理解过去、审视当下、迈向未来的精神力量。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揭秘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玉架山”
发布时间: 2025-05-20 09:51:44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520001_005_01_b.jpg

5000多年前,先民选择玉架山这片水网密布的湿地营建家园,他们“挖壕取土、筑台而居”“以玉为媒、沟通天人”,在泥泞之上创造出适宜生存的空间,形成了一个规划完整的“超聚落集合体”。

5000年前的先民也在“抱团取暖”

“玉架山遗址涵盖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是目前所见唯一贯穿一千年良渚文明兴衰历程的遗址。”玉架山遗址厅外侧,援引了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的话语,对玉架山遗址的重要性进行概括。这一特性使其成为解读良渚文明发展脉络的“编年史书”,填补了学界对良渚文明动态演变研究的关键空白。

玉架山遗址的发掘,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组成的良渚文明完整聚落。这种聚落模式不仅是良渚文明的首次发现,也是长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发现。2012年4月13日,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家评说,“这是2011年全国田野考古的一大亮点。”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时间跨度,更在于它展现了良渚文明从萌芽、兴盛到衰落的完整生态链。

从位置上看,玉架山遗址距离良渚古城遗址20余公里,位于临平遗址群的核心位置,南面是发现了良渚文明水稻田的茅山遗址,西南面则是出土M2贵族墓葬的横山遗址。这种空间布局绝非偶然,玉架山作为区域中心聚落,串联起周边农业生产、墓葬礼仪与贵族生活的多维场景,构成了良渚文明“都邑—聚落—生产区”三级空间体系的微观样本,为研究早期国家社会的空间组织模式提供了鲜活例证。

从形态上看,遗址由六个环壕土台串联而成,环形的壕沟可以起到防护、交通、取水甚至泄洪的作用,人工堆筑的台地上,墓地、广场、房址等遗迹保存完好,构成了良渚文明中最具典型性的聚落集合体。这种“环状防御+向心聚居”的规划理念,展现出先民卓越的空间规划智慧,其有序的功能分区与严谨的防御体系,反映出良渚社会高度的组织能力和对生存环境的深刻认知,是早期人类城市规划思想的雏形。

从价值上看,自2008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这里共清理出墓葬645座,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总数超过8000件,是已知良渚文化墓葬数量最多、文物出土最丰富的环壕聚落遗址。其中不乏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琮、玉璜和玉梳背等珍贵文物,勾勒出五千年前“崇玉尚礼”的社会图景。这些文物不仅是物质遗存,更是解码良渚文明的文化基因:刻符玉璧上的神秘符号,或为早期文字雏形,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文字学证据;玉梳背与玉冠状器等玉器的精湛工艺,体现出当时已形成高度专业化的玉器制作产业,这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分工与经济体系支撑。

“每个环壕就成为一个氏族的居住地,六个环壕又一起构成了一个聚落,这样的结构稳定持续了上千年。”玉架山考古队队员方中华告诉记者,这为研究良渚文明时期临平山北部地区社会发展状况、聚落形态、 墓葬形制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为研究良渚文明的社会演进提供了关键样本。更重要的是,玉架山遗址揭示了良渚社会从血缘氏族向地缘社群过渡的重要节点,其多环壕聚落模式,暗示着不同氏族在资源共享、防御协作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是早期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社会基础。

玉架山遗址,同样代表了良渚文明玉器时代的高峰。出土玉器以琮、璧、钺为核心。玉琮刻绘的神徽图案,是沟通天地神权的象征;玉璧作为祭祀重器,彰显财富与宗教权威;玉钺则代表军事权力,三者共同构建了“神权—王权”合一的社会结构,勾勒出五千年前“崇玉尚礼”的社会图景。值得注意的是,玉架山出土玉器的纹饰风格与工艺特征,既与良渚古城存在高度一致性,又展现出独特的区域特色,这说明当时已形成以良渚古城为中心,各次级聚落协同发展的玉器生产与流通网络,印证了良渚文明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整合能力。

“馆建遗址旁”串联起别样体验

2008年玉架山遗址的发现,为认识临平的史前文化打开一个窗口。经过12年的考古发掘,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明,一步步揭开了神秘面纱。再到当下,先民的故事,正通过“实物+实景”的叙事方式向人们娓娓道来。

作为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展厅,玉架山遗址展厅中设置了一块巨大的中空玻璃,透过玻璃北望公园,玉架山遗址的实景将古时的“环壕”样貌娓娓道来:墓葬区怎么排布、当时的房子长啥样、祭祀应该去哪里……展厅中的实物,或许也可以搭上“时空之桨”穿越到5000年之前。这种沉浸式展示,让观众得以直观感受玉架山遗址的空间逻辑——环壕、土台如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功能区如何相互呼应,从而深刻理解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与集体智慧。

回到一楼中央大厅,透过幕墙玻璃向北望去,黑色石材地面与镜面水池自然衔接伸入远处遗址。此时,若将大厅的顶灯打开,厅内星星点点如浩瀚星空;一旁的时空之桨,自马家浜文化时期摆至当下,串联古今。这种建筑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对玉架山遗址文化价值的呼应:星空意象暗喻良渚人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时空之桨则象征着玉架山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它既是良渚文明的杰出代表,又为后世江南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某种程度上,建筑本身也可以看作这座考古博物馆展陈的一部分。例如,建筑屋顶采用种植屋面设计,不仅与遗址公园里的稻田景观相呼应,也暗合良渚文明的稻作传统。这种设计理念,让玉架山遗址的考古价值突破了时间维度:它不仅是五千年前的聚落遗存,更以生态智慧启发着现代社会——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博物馆就建在遗址旁,游览中既能学习历史文化,还能现场观看考古实物。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这种实物与实景相结合的复合型体验。”在临平博物馆副馆长李龙看来,考古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将相互呼应,共同形成完整的遗址保护及展示功能,讲好脚下这片土地从何而来的文明故事。

前方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后方是稻浪翻滚的生态农田,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恰似一条纽带,串联起一曲跨越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时空交响:在这里,我们看见临平先民改造自然的智慧、社会运行的逻辑;更通过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汲取理解过去、审视当下、迈向未来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