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这座“最考古”博物馆藏着史诗级震撼
发布时间: 2025-05-21 09:11 来源: 今日临平

(记者 潘锦)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宋代诗人道潜于五月行走临平山下,写下对当地的初印象: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物产丰饶、钟灵毓秀。

若是再将时间轴向前推进,数千年的史前临平是否也如这般?答案是肯定的。距今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在此营建家园、生息繁衍;五千年前,这里村落密布、社会安定繁荣,形成了等级有序、信仰统一的早期复杂社会,成为良渚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区域中心。

站在绿洲路与兴中路的交叉口,往北是5000多年前的玉架山遗址,南侧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正坐落于此。这处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博物馆,虽然打着玉架山的“旗号”,但是讲的不仅仅是玉架山的“文化”,1800余件(套)陶器、玉器、墓器等文物更实证了临平数千年的史前文明。

其中,作为整个博物馆的“序言”,临平遗址群展厅从宏观角度展示了区域历史文化,展品自然不缺震撼——

步入展厅,远古鸟鸣从天而降。从海退人进、文明初生讲起,再谈气候、谈资源,富饶的史前临平定格于展陈之间,先民驯化各类作物的重要节点,在这里一览无余;横山M2、后头山M18、三亩里M4等不同等级的墓葬,从高到低依次被复原展示,“王”级首领、村落显贵、普通老百姓的随葬品被横向比较,良渚时期的社会等级结构也由此得以一窥;另外,在这一展厅还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简化神人面纹双联玉琮、玉柱形器、兽面纹玉三叉形器等重要文物,串联起环太湖地区统一的社会信仰……一个“环形”流线下来,从环境、资源到如何建立聚落、区分等级,都被一一阐述,临平最早的面貌也愈发清晰。

临平遗址群位于皋亭山、超山、临平山之间,目前已发现二十余处。以稻作农业为根基、以聚落秩序为肌理、以玉器信仰为纽带,临平遗址群作为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区域中心,共享“图腾”的共同信仰。“在临平遗址厅的最后,展示的是玉琮、神人兽面、小玉龙,更是玉器所构建起的信仰世界,通俗来说,就是当时的环太湖‘包邮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介绍道,良渚时期,玉器被赋予权力和信仰内涵,而神徽纹饰的标准化传播,也使良渚信仰突破地域限制,推动环太湖流域形成具有统一文化观念的文明共同体。

小展品折射大时代。作为浙江首座考古博物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如何呈现考古主题备受关注。“我们讲的不光是文物,也讲文物是怎么被发现的。”临平博物馆副馆长李龙如此形容展览思路,这里更强调考古的“发生过程”,不仅讲遗址本身的故事,还讲考古学还原史前文明的方法。

具体来说,内容从最基础的考古常识讲起,包括测年方法、文化层判定、田野发掘技术等,用3D模型、照片等再现当时的考古发掘过程,还设立了互动体验区,还原当时的探访现场,参观者可以看到遗址群的考古发掘过程以及成果,近距离了解考古学知识。比如,在临平遗址群展厅,我们能看到不同时期陶器,通过陶器不同的器型进行对比,以器型变化判断时间的早晚,这是考古中的“类型学”。再比如,通过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入手,对墓葬结构、随葬品组合等展开分析,可以探究当时的日常生活、文化观念和社会秩序构建,这就是“墓葬考古”。

诸如此类,你能看到普通的陶片、石器如何在考古学家的手中变成解读历史的钥匙,你能知道什么是考古年代学中的“绝对年代”“相对年代”,也能知道什么是“生业考古”“聚落考古”。

“考古学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可用于解释和阐释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可帮助我们勾连古代的人、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文物更像是桥梁。”秦岭表示,之所以将该博物馆称之为“最考古”,是因为这里的布展逻辑更侧重于如何用考古学科去展现古代社会,看考古学家如何通过一铲一铲的挖掘,逐渐揭开文明的神秘面纱。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临平这座“最考古”博物馆藏着史诗级震撼
发布时间: 2025-05-21 09:11:33 来源: 今日临平

(记者 潘锦)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宋代诗人道潜于五月行走临平山下,写下对当地的初印象: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物产丰饶、钟灵毓秀。

若是再将时间轴向前推进,数千年的史前临平是否也如这般?答案是肯定的。距今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在此营建家园、生息繁衍;五千年前,这里村落密布、社会安定繁荣,形成了等级有序、信仰统一的早期复杂社会,成为良渚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区域中心。

站在绿洲路与兴中路的交叉口,往北是5000多年前的玉架山遗址,南侧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正坐落于此。这处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博物馆,虽然打着玉架山的“旗号”,但是讲的不仅仅是玉架山的“文化”,1800余件(套)陶器、玉器、墓器等文物更实证了临平数千年的史前文明。

其中,作为整个博物馆的“序言”,临平遗址群展厅从宏观角度展示了区域历史文化,展品自然不缺震撼——

步入展厅,远古鸟鸣从天而降。从海退人进、文明初生讲起,再谈气候、谈资源,富饶的史前临平定格于展陈之间,先民驯化各类作物的重要节点,在这里一览无余;横山M2、后头山M18、三亩里M4等不同等级的墓葬,从高到低依次被复原展示,“王”级首领、村落显贵、普通老百姓的随葬品被横向比较,良渚时期的社会等级结构也由此得以一窥;另外,在这一展厅还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简化神人面纹双联玉琮、玉柱形器、兽面纹玉三叉形器等重要文物,串联起环太湖地区统一的社会信仰……一个“环形”流线下来,从环境、资源到如何建立聚落、区分等级,都被一一阐述,临平最早的面貌也愈发清晰。

临平遗址群位于皋亭山、超山、临平山之间,目前已发现二十余处。以稻作农业为根基、以聚落秩序为肌理、以玉器信仰为纽带,临平遗址群作为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区域中心,共享“图腾”的共同信仰。“在临平遗址厅的最后,展示的是玉琮、神人兽面、小玉龙,更是玉器所构建起的信仰世界,通俗来说,就是当时的环太湖‘包邮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介绍道,良渚时期,玉器被赋予权力和信仰内涵,而神徽纹饰的标准化传播,也使良渚信仰突破地域限制,推动环太湖流域形成具有统一文化观念的文明共同体。

小展品折射大时代。作为浙江首座考古博物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如何呈现考古主题备受关注。“我们讲的不光是文物,也讲文物是怎么被发现的。”临平博物馆副馆长李龙如此形容展览思路,这里更强调考古的“发生过程”,不仅讲遗址本身的故事,还讲考古学还原史前文明的方法。

具体来说,内容从最基础的考古常识讲起,包括测年方法、文化层判定、田野发掘技术等,用3D模型、照片等再现当时的考古发掘过程,还设立了互动体验区,还原当时的探访现场,参观者可以看到遗址群的考古发掘过程以及成果,近距离了解考古学知识。比如,在临平遗址群展厅,我们能看到不同时期陶器,通过陶器不同的器型进行对比,以器型变化判断时间的早晚,这是考古中的“类型学”。再比如,通过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入手,对墓葬结构、随葬品组合等展开分析,可以探究当时的日常生活、文化观念和社会秩序构建,这就是“墓葬考古”。

诸如此类,你能看到普通的陶片、石器如何在考古学家的手中变成解读历史的钥匙,你能知道什么是考古年代学中的“绝对年代”“相对年代”,也能知道什么是“生业考古”“聚落考古”。

“考古学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可用于解释和阐释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可帮助我们勾连古代的人、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文物更像是桥梁。”秦岭表示,之所以将该博物馆称之为“最考古”,是因为这里的布展逻辑更侧重于如何用考古学科去展现古代社会,看考古学家如何通过一铲一铲的挖掘,逐渐揭开文明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