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摇曳之盛景在临平延续五千年
发布时间: 2025-05-22 10:04 来源: 今日临平

(记者 潘锦)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到丰收季,行至临平的各个村落,都有金黄色的稻田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展现出一幅丰收的画卷。实际上,这样的繁茂之景早有存在——

当中华文明的时针走到距今约一万年的节点,先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农业起源。生活在临平的先民也在5000多年前种下耕耘之田,以稻作农业为核心,兼营家畜饲养、采集渔猎,多元的食物资源与发达的水网交通共同构筑了区域文明的经济根基。

如果文物会说话,谁能成为茅山遗址的发言人?答案就在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展厅入口处。一颗颗小灯珠组成的“茅山”两字,内含乾坤。在每一个灯珠里都藏着一枚碳化稻米,它的身形娇小,不仔细辨认极易错过。它们都是考古人员从遗址出土的碳化植物种子中精心挑选出的,年纪都是“顶顶大”,却代表着当时的生产力。

2010年,在距离良渚古城20多公里的茅山遗址,考古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过程,首次揭示了一处良渚文化中晚期坡地型遗址的聚落形态。发掘的茅山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田遗址,规模大、遗迹种类丰富,在良渚文化中属首次发现,在国内同类遗址中也甚为罕见。茅山遗址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史前稻作文明最高成就实证地。

在稻田遗迹区,属于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区农耕第一层有一组30个清晰的大型偶蹄类动物牛脚印和零散的人脚印。“经过复原,我们发现这是圣水牛的脚印。”博物馆讲解员指着展柜中近两个手掌大的脚印告诉记者,这也是国内首次在新石器时代农耕层发现牛脚印。

既有水渠、古河道、池塘、水井等完善的灌溉设施和明确的道路系统,也有石犁、石镰、石锛、破土器等多种农用工具,这表明当时的稻作农业已有了比较先进而细致的规划。

以上种种遗迹,都被“套切”搬到了展厅内,还原自马家浜文化时期到广富林文化时期茅山村的发展变化。“水田稻作是良渚文明产生的生业经济基础,也是良渚玉石手工业蓬勃发展走向顶峰的经济保障,还是长江下游湖网水路‘鱼米之乡’湿地文化景观的源头。”讲解员介绍。

数千年前,先民们在潮滩与山地间,用智慧与韧性挖出沟渠、种起水稻;到了现在,博物馆人用创新和科技将历史一一还原。

距今7000—6000年,最早的一批茅山人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茅山脚下采用独特的定居方式,当周边村落还在湿地建造干栏式房屋时,依据地势开凿出半地穴式住所。如果站在考古发掘现场,非专业人士很难透过大大小小的坑洞,想象出原本住所的模样。“我们即使现场指给观众,这儿是墙,那儿是门,大部分人也只会是一头雾水。”讲解员告诉记者,考虑到普通观众的观展需求,展厅采用数字虚拟影像技术,与静态文物进行叠加,为观众呈现出生动逼真的增强现实视觉效果,通过动画方式还原房屋的搭建情况。

还有越来越多的文物,通过科技赋能“动”了起来。例如,在展现稻田盛景的过程中,博物馆运用裸眼3D技术,将茅山村的历史变迁在同一空间生动呈现。“我们发掘了遗址,如何去呈现它?文物放在展柜里当然不够,更重要的是将它放回到真实的情境当中。”中国考古学会年代学专委会秘书长秦岭介绍,在全息投影当中,小到河边植物、养殖牲畜,大到村落形态,都有着大量考古数据的支撑。

从马家浜的穴居火种,到良渚的稻浪千重,再到洪水封存的文明切片,茅山遗址以两千年未间断的文化层累,诉说着长江下游先民与水共生、与稻共荣的生存智慧。遍览展厅,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无处不在,将“玻璃柜+标签”的展陈模式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新颖故事,成为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出圈密码。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稻穗摇曳之盛景在临平延续五千年
发布时间: 2025-05-22 10:04:06 来源: 今日临平

(记者 潘锦)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到丰收季,行至临平的各个村落,都有金黄色的稻田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展现出一幅丰收的画卷。实际上,这样的繁茂之景早有存在——

当中华文明的时针走到距今约一万年的节点,先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农业起源。生活在临平的先民也在5000多年前种下耕耘之田,以稻作农业为核心,兼营家畜饲养、采集渔猎,多元的食物资源与发达的水网交通共同构筑了区域文明的经济根基。

如果文物会说话,谁能成为茅山遗址的发言人?答案就在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展厅入口处。一颗颗小灯珠组成的“茅山”两字,内含乾坤。在每一个灯珠里都藏着一枚碳化稻米,它的身形娇小,不仔细辨认极易错过。它们都是考古人员从遗址出土的碳化植物种子中精心挑选出的,年纪都是“顶顶大”,却代表着当时的生产力。

2010年,在距离良渚古城20多公里的茅山遗址,考古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过程,首次揭示了一处良渚文化中晚期坡地型遗址的聚落形态。发掘的茅山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田遗址,规模大、遗迹种类丰富,在良渚文化中属首次发现,在国内同类遗址中也甚为罕见。茅山遗址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史前稻作文明最高成就实证地。

在稻田遗迹区,属于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区农耕第一层有一组30个清晰的大型偶蹄类动物牛脚印和零散的人脚印。“经过复原,我们发现这是圣水牛的脚印。”博物馆讲解员指着展柜中近两个手掌大的脚印告诉记者,这也是国内首次在新石器时代农耕层发现牛脚印。

既有水渠、古河道、池塘、水井等完善的灌溉设施和明确的道路系统,也有石犁、石镰、石锛、破土器等多种农用工具,这表明当时的稻作农业已有了比较先进而细致的规划。

以上种种遗迹,都被“套切”搬到了展厅内,还原自马家浜文化时期到广富林文化时期茅山村的发展变化。“水田稻作是良渚文明产生的生业经济基础,也是良渚玉石手工业蓬勃发展走向顶峰的经济保障,还是长江下游湖网水路‘鱼米之乡’湿地文化景观的源头。”讲解员介绍。

数千年前,先民们在潮滩与山地间,用智慧与韧性挖出沟渠、种起水稻;到了现在,博物馆人用创新和科技将历史一一还原。

距今7000—6000年,最早的一批茅山人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茅山脚下采用独特的定居方式,当周边村落还在湿地建造干栏式房屋时,依据地势开凿出半地穴式住所。如果站在考古发掘现场,非专业人士很难透过大大小小的坑洞,想象出原本住所的模样。“我们即使现场指给观众,这儿是墙,那儿是门,大部分人也只会是一头雾水。”讲解员告诉记者,考虑到普通观众的观展需求,展厅采用数字虚拟影像技术,与静态文物进行叠加,为观众呈现出生动逼真的增强现实视觉效果,通过动画方式还原房屋的搭建情况。

还有越来越多的文物,通过科技赋能“动”了起来。例如,在展现稻田盛景的过程中,博物馆运用裸眼3D技术,将茅山村的历史变迁在同一空间生动呈现。“我们发掘了遗址,如何去呈现它?文物放在展柜里当然不够,更重要的是将它放回到真实的情境当中。”中国考古学会年代学专委会秘书长秦岭介绍,在全息投影当中,小到河边植物、养殖牲畜,大到村落形态,都有着大量考古数据的支撑。

从马家浜的穴居火种,到良渚的稻浪千重,再到洪水封存的文明切片,茅山遗址以两千年未间断的文化层累,诉说着长江下游先民与水共生、与稻共荣的生存智慧。遍览展厅,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无处不在,将“玻璃柜+标签”的展陈模式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新颖故事,成为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出圈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