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顺
阿虎师傅
高娅琴
在临平的大地上,无数平凡的劳动者用双手书写不凡。岁月在他们的掌心留下痕迹,时光在他们的指尖沉淀力量。每一次坚守都是对初心的诠释,每一份付出都是对梦想的丈量。他们以汗水浇灌希望,用奋斗定义人生,让我们向所有默默耕耘的奋斗者致敬,你们用双手托起城市的高度,用奉献温暖时代的温度!
记者 杨荣 方祎
全国劳动模范高娅琴
牢牢把住药品质量安全关
药品质量检验准确率始终保持100%,参与研发的第一个创新药惠及70万肺癌患者,推动国产创新药盐酸恩沙替尼成功“出海”……15年间,“贝达药业”质量检验工程师高娅琴始终把牢药品质量审核的“关卡”,造福了数以万计的癌症患者与家庭。近日,高娅琴获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记者见到高娅琴时,她正在实验室内和团队成员一起制备样品,开启新一批药品的质量检验工作。15年前,高娅琴检验的并非药品,而是农药。彼时,“贝达药业”正是国内创新药研发领域的拓荒者。受到感召,高娅琴决心加入。
虽说同为“质量检验”,但抗癌药物和农药毕竟不同,高娅琴遇到了转型“阵痛”。“换赛道意味着一些行业标准以及操作要求,我都要重新学习。所以我始终绷着一根弦,我要对患者的健康负责。”高娅琴说。
药品质量检验涉及样品制备、进仪器反应、数据分析、结果计算、标准比对等多道环节。每一批药品的质量检验,都需要检验人员做上百项实验。这也意味着大家需要和海量的数据打交道。在高娅琴看来,工作越是枯燥,越是要沉下心、屏住气。入职“贝达药业”15年来,她凭借多年工作练就的“火眼金睛”,使其参与的凯美纳、贝美纳、赛美纳、伏美纳这些创新药品的质量检验准确率始终保持在100%,助力公司连续获得并持续保持药监系统内质量管理最高评定等级AA。每次顺利将一个药品成功“送入”市场,高娅琴都会感觉既兴奋又欣慰:“就像一个母亲看着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健康茁壮成长,心里的满足感特别强。”
除了“对内研发”,推动自主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可以助力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由“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盐酸恩沙替尼,是中国首个针对肺癌ALK靶点的创新药,2014年开始计划“出海”,但国内外药品质量检验标准规范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困难重重。
2019年11月, 公司专门请来外部专家,高娅琴抓住机会,虚心求教,两周时间修订了50多份关于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的文件。最终,“贝达药业”以“零缺陷”的结果顺利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盐酸恩沙替尼的批准前检查,眼下已启动药品的欧洲上市申报。“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如今回过头看,高娅琴觉得自己前期所有的坚持与努力都无比值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工匠标杆”,高娅琴先后荣获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此外,高娅琴十分重视团队人才建设,建立起“师徒传帮带”制度,以身作则,提技能、补短板,所在团队获评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王桦璟是“贝达药业”质控部的QC(质量控制)专员,在她看来,高娅琴是严厉的导师,带着她从毛毛躁躁到能够独当一面,同时也是温柔的姐姐,时常给予她关心,“别看我们高工瘦瘦的,但真的很强大,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质检没有小事情’,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她一样,为患者的用药安全作出贡献。”王桦璟说道。
此次成为全国劳模,高娅琴表示:“这是对我前期工作的一种褒奖,也是对我后期工作的一份鞭策。我会更严谨、更细致,继续‘做好药,让老百姓活得更好’。”
“浙江好人”阿虎师傅
二十余载坚守诠释劳动精神真谛
早上7点,距离公益活动开始还有一个半小时,胡阿虎已经收拾好随身携带的工具,骑上电动三轮车,朝着乔司街道汀兰社区首城小区驶去。尽管双腿行动不便,但他心中始终惦念着即将开展的公益活动,那颗炽热的公益之心,驱使着他毅然前行。二十余年来,他用持之以恒的付出,让劳动精神化作温暖人心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人的生活。
当记者在小区见到阿虎师傅的时候,一张小板凳、一台补鞋机以及各种工具,构成了胡阿虎独特的“公益摊位”。他双腿因残疾严重弯曲,行动不便,然而,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却灵巧地在针线与皮革之间穿梭,动作娴熟而利落。身旁,等待补鞋的居民早已排起了长队。与阿虎师傅一同前来的,还有公益团队里的小伙伴。他们在现场为居民提供磨刀、理发等服务。
汀兰社区居民田红英对胡阿虎赞不绝口:“他技术可好了,服务态度也特别热情。”另一位居民丁柳敏也满脸笑容地说:“这次我补了两双鞋,补得特别好,希望他们以后能多来几次。我还把家里的剪刀、菜刀都拿过来打磨了,服务就在家门口,真的太贴心了。”
布满老茧的双手、微微佝偻的脊背,岁月在胡阿虎身上留下沧桑印记,却从未磨灭他眼中的炽热。9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他落下了一级肢体残疾;19岁时,骨髓炎的侵袭更是让他的双腿几近丧失行动能力。然而,命运的重击并未将他打倒,反而淬炼出了他不屈的灵魂。15岁起,他便在补鞋摊前自学手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用一双手撑起了自己的生活。
随着修鞋技术日益精湛,阿虎师傅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我就想通过自己的手艺去做点好事情。”2003年,他为敬老院的老人免费补鞋,用自己的双手传递着温暖与关爱。200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希望在党的带领和指导下把公益做得更好。随后在政府支持下成立“杭州市临平区乔司胡阿虎公益服务中心”,从此,他的善举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无数人的爱心。如今,这支志愿服务队伍已经有200余人,服务项目也从单一的补鞋,扩展到补衣服、修家电、磨刀、修雨伞、理发等十余项便民服务。服务范围更是从乔司辐射到了星桥、塘栖等多个镇街,甚至走进了杭州市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
本该安享晚年的阿虎师傅,却依然在公益之路上忙碌。他用小小的身躯,扛起了沉甸甸的大爱;用二十余载的坚守,诠释了劳动精神的真谛。浙江好人、浙江省最美志愿者、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等诸多荣誉,不仅是对他的认可,更是他精神的勋章。
“我自己也想不到能像现在这样为大家服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公益做好,并且一直坚持下去。”阿虎师傅坚定地说,希望公益服务中心能够拓展更多的服务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打造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手艺好、本领强以及高知识的志愿者加入队伍,让公益的火种越燃越旺。
“临平工匠”张国顺
带领乡亲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再过一阵,塘栖枇杷将迎来丰收季。前两天,在塘栖镇国顺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国顺与明康汇、顺丰快递等平台洽谈了今年的销售与包装推广事宜。
“今年枇杷产量高、品质优,销路早已打开,不少品种已被老客户提前预订。”张国顺介绍,农场通过多年经营已积累稳定的客户群,此次与快递平台深入对接,旨在规范包装标准,确保产品品质,杜绝缺斤少两。走进农场,枇杷树上已经挂满沉甸甸的“黄金果”,工人们正忙着除草,为即将到来的采摘季做准备。
张国顺是土生土长的塘栖人,早年从事服装出口加工和电力行业,2008年因对农业的热爱毅然转行,投身枇杷种植。他创新研发“施肥筒”技术,使复合肥用量减少60%,人工成本降低50%,并建成智能大棚系统,通过恒温恒湿、自动灌溉等技术实现精准栽培,有效提升枇杷品质稳定性。凭借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他不仅成为当地知名的“枇杷大王”,更推动传统种植模式向现代化转型。
除了在自己的领域做好做优枇杷,2022年,张国顺还当选塘栖枇杷行业协会会长,肩负起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目前枇杷种植户以老年人为主,品种杂乱、品质参差,效益难以提升。”为此,他积极对接省农科院,引进优质种苗,并通过培训会、现场观摩等方式向农户推广。今年,他计划在塘栖推广1万株优质软条白沙枇杷苗,目前已获农户广泛认可。“新品种丰产性好、品相佳,协会成员都很支持,这颗‘金果子’将带领乡亲们走上更加宽阔的‘致富路’。”张国顺信心满满。
在张国顺的农场里,千亩土地不仅种植枇杷,还轮作小麦、水稻、油菜及水蜜桃、樱桃、脆柿等作物。眼下,农场的小番茄正值上市季,浙樱粉1号和黄妃两个品种因口感佳、市场认可度高,一采收便直供水果店。谈及未来,张国顺表示,农业必须紧跟市场需求,持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田间地头的探索者到行业标杆的引领者,张国顺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日前,他的农场获评2025年“临平区劳动模范集体”,他个人也因精湛的种植技艺被授予“临平工匠”称号。如今,他正以新品种、新技术为笔,与乡亲们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分享到: |
张国顺
阿虎师傅
高娅琴
在临平的大地上,无数平凡的劳动者用双手书写不凡。岁月在他们的掌心留下痕迹,时光在他们的指尖沉淀力量。每一次坚守都是对初心的诠释,每一份付出都是对梦想的丈量。他们以汗水浇灌希望,用奋斗定义人生,让我们向所有默默耕耘的奋斗者致敬,你们用双手托起城市的高度,用奉献温暖时代的温度!
记者 杨荣 方祎
全国劳动模范高娅琴
牢牢把住药品质量安全关
药品质量检验准确率始终保持100%,参与研发的第一个创新药惠及70万肺癌患者,推动国产创新药盐酸恩沙替尼成功“出海”……15年间,“贝达药业”质量检验工程师高娅琴始终把牢药品质量审核的“关卡”,造福了数以万计的癌症患者与家庭。近日,高娅琴获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记者见到高娅琴时,她正在实验室内和团队成员一起制备样品,开启新一批药品的质量检验工作。15年前,高娅琴检验的并非药品,而是农药。彼时,“贝达药业”正是国内创新药研发领域的拓荒者。受到感召,高娅琴决心加入。
虽说同为“质量检验”,但抗癌药物和农药毕竟不同,高娅琴遇到了转型“阵痛”。“换赛道意味着一些行业标准以及操作要求,我都要重新学习。所以我始终绷着一根弦,我要对患者的健康负责。”高娅琴说。
药品质量检验涉及样品制备、进仪器反应、数据分析、结果计算、标准比对等多道环节。每一批药品的质量检验,都需要检验人员做上百项实验。这也意味着大家需要和海量的数据打交道。在高娅琴看来,工作越是枯燥,越是要沉下心、屏住气。入职“贝达药业”15年来,她凭借多年工作练就的“火眼金睛”,使其参与的凯美纳、贝美纳、赛美纳、伏美纳这些创新药品的质量检验准确率始终保持在100%,助力公司连续获得并持续保持药监系统内质量管理最高评定等级AA。每次顺利将一个药品成功“送入”市场,高娅琴都会感觉既兴奋又欣慰:“就像一个母亲看着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健康茁壮成长,心里的满足感特别强。”
除了“对内研发”,推动自主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可以助力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由“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盐酸恩沙替尼,是中国首个针对肺癌ALK靶点的创新药,2014年开始计划“出海”,但国内外药品质量检验标准规范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困难重重。
2019年11月, 公司专门请来外部专家,高娅琴抓住机会,虚心求教,两周时间修订了50多份关于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的文件。最终,“贝达药业”以“零缺陷”的结果顺利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盐酸恩沙替尼的批准前检查,眼下已启动药品的欧洲上市申报。“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如今回过头看,高娅琴觉得自己前期所有的坚持与努力都无比值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工匠标杆”,高娅琴先后荣获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此外,高娅琴十分重视团队人才建设,建立起“师徒传帮带”制度,以身作则,提技能、补短板,所在团队获评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王桦璟是“贝达药业”质控部的QC(质量控制)专员,在她看来,高娅琴是严厉的导师,带着她从毛毛躁躁到能够独当一面,同时也是温柔的姐姐,时常给予她关心,“别看我们高工瘦瘦的,但真的很强大,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质检没有小事情’,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她一样,为患者的用药安全作出贡献。”王桦璟说道。
此次成为全国劳模,高娅琴表示:“这是对我前期工作的一种褒奖,也是对我后期工作的一份鞭策。我会更严谨、更细致,继续‘做好药,让老百姓活得更好’。”
“浙江好人”阿虎师傅
二十余载坚守诠释劳动精神真谛
早上7点,距离公益活动开始还有一个半小时,胡阿虎已经收拾好随身携带的工具,骑上电动三轮车,朝着乔司街道汀兰社区首城小区驶去。尽管双腿行动不便,但他心中始终惦念着即将开展的公益活动,那颗炽热的公益之心,驱使着他毅然前行。二十余年来,他用持之以恒的付出,让劳动精神化作温暖人心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人的生活。
当记者在小区见到阿虎师傅的时候,一张小板凳、一台补鞋机以及各种工具,构成了胡阿虎独特的“公益摊位”。他双腿因残疾严重弯曲,行动不便,然而,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却灵巧地在针线与皮革之间穿梭,动作娴熟而利落。身旁,等待补鞋的居民早已排起了长队。与阿虎师傅一同前来的,还有公益团队里的小伙伴。他们在现场为居民提供磨刀、理发等服务。
汀兰社区居民田红英对胡阿虎赞不绝口:“他技术可好了,服务态度也特别热情。”另一位居民丁柳敏也满脸笑容地说:“这次我补了两双鞋,补得特别好,希望他们以后能多来几次。我还把家里的剪刀、菜刀都拿过来打磨了,服务就在家门口,真的太贴心了。”
布满老茧的双手、微微佝偻的脊背,岁月在胡阿虎身上留下沧桑印记,却从未磨灭他眼中的炽热。9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他落下了一级肢体残疾;19岁时,骨髓炎的侵袭更是让他的双腿几近丧失行动能力。然而,命运的重击并未将他打倒,反而淬炼出了他不屈的灵魂。15岁起,他便在补鞋摊前自学手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用一双手撑起了自己的生活。
随着修鞋技术日益精湛,阿虎师傅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我就想通过自己的手艺去做点好事情。”2003年,他为敬老院的老人免费补鞋,用自己的双手传递着温暖与关爱。200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希望在党的带领和指导下把公益做得更好。随后在政府支持下成立“杭州市临平区乔司胡阿虎公益服务中心”,从此,他的善举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无数人的爱心。如今,这支志愿服务队伍已经有200余人,服务项目也从单一的补鞋,扩展到补衣服、修家电、磨刀、修雨伞、理发等十余项便民服务。服务范围更是从乔司辐射到了星桥、塘栖等多个镇街,甚至走进了杭州市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
本该安享晚年的阿虎师傅,却依然在公益之路上忙碌。他用小小的身躯,扛起了沉甸甸的大爱;用二十余载的坚守,诠释了劳动精神的真谛。浙江好人、浙江省最美志愿者、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等诸多荣誉,不仅是对他的认可,更是他精神的勋章。
“我自己也想不到能像现在这样为大家服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公益做好,并且一直坚持下去。”阿虎师傅坚定地说,希望公益服务中心能够拓展更多的服务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打造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手艺好、本领强以及高知识的志愿者加入队伍,让公益的火种越燃越旺。
“临平工匠”张国顺
带领乡亲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再过一阵,塘栖枇杷将迎来丰收季。前两天,在塘栖镇国顺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国顺与明康汇、顺丰快递等平台洽谈了今年的销售与包装推广事宜。
“今年枇杷产量高、品质优,销路早已打开,不少品种已被老客户提前预订。”张国顺介绍,农场通过多年经营已积累稳定的客户群,此次与快递平台深入对接,旨在规范包装标准,确保产品品质,杜绝缺斤少两。走进农场,枇杷树上已经挂满沉甸甸的“黄金果”,工人们正忙着除草,为即将到来的采摘季做准备。
张国顺是土生土长的塘栖人,早年从事服装出口加工和电力行业,2008年因对农业的热爱毅然转行,投身枇杷种植。他创新研发“施肥筒”技术,使复合肥用量减少60%,人工成本降低50%,并建成智能大棚系统,通过恒温恒湿、自动灌溉等技术实现精准栽培,有效提升枇杷品质稳定性。凭借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他不仅成为当地知名的“枇杷大王”,更推动传统种植模式向现代化转型。
除了在自己的领域做好做优枇杷,2022年,张国顺还当选塘栖枇杷行业协会会长,肩负起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目前枇杷种植户以老年人为主,品种杂乱、品质参差,效益难以提升。”为此,他积极对接省农科院,引进优质种苗,并通过培训会、现场观摩等方式向农户推广。今年,他计划在塘栖推广1万株优质软条白沙枇杷苗,目前已获农户广泛认可。“新品种丰产性好、品相佳,协会成员都很支持,这颗‘金果子’将带领乡亲们走上更加宽阔的‘致富路’。”张国顺信心满满。
在张国顺的农场里,千亩土地不仅种植枇杷,还轮作小麦、水稻、油菜及水蜜桃、樱桃、脆柿等作物。眼下,农场的小番茄正值上市季,浙樱粉1号和黄妃两个品种因口感佳、市场认可度高,一采收便直供水果店。谈及未来,张国顺表示,农业必须紧跟市场需求,持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田间地头的探索者到行业标杆的引领者,张国顺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日前,他的农场获评2025年“临平区劳动模范集体”,他个人也因精湛的种植技艺被授予“临平工匠”称号。如今,他正以新品种、新技术为笔,与乡亲们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