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千年文脉新画卷
第四届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文化周开幕
发布时间: 2025-06-30 10:19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630001_004_01_b.jpg

本报讯 (记者 赵红) 寻脉千年古韵,激荡创新活力。在后申遗时代,如何续写运河文化传承利用新篇章?怎样让千年古运河焕发青春活力?近日,第四届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文化周系列活动在塘栖古镇拉开帷幕。来自大运河沿线各地的与会嘉宾齐聚一堂,以“大运河文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共话多维构建“流动的文化”传承焕新之路。临平区领导张俊杰、沈威、沈国峰、韩峻,以及来自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天津市西青区委宣传部、山东省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有关领导出席活动。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自成立以来持续完善组织架构。截至2025年,联盟成员单位已拓展至53个,覆盖全国8省18市,形成“政产学研媒”“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浙江等全国八大省市20余个大运河古镇代表,以及沿线的文化企业、科技企业代表等一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作为古镇联盟理事长单位,塘栖镇的相关负责人便向与会嘉宾呈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创新答卷:过去的一年里,在机制建设方面,联盟成员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数字IP打造等策略,构建了“线上+线下”“历史+现代”的立体传播网络;在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临平区实施“专业驱动+大众参与”双轮战略,成立的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临平中心、临平区大运河(超山)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大运河文化政策汇编》等成果,出版了《大运来临》等著作;临平区参与创作的大运河主题话剧《北上》在全国巡演,电视剧《问天》获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天下长河》荣获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电视剧《在远方》《时光正好》,以及微短剧《燎原之重回1938》《南风知君意》《水韵风情梦塘栖》等在央视、省级卫视及网络平台热播;一批优秀微短剧入围了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周核心议题,联盟通过“资源开发-产业焕新-品牌升级”三步走战略,构建文旅经济新生态,在塘栖、黎里、浚县等古镇推动形成“一镇一品”格局,南阳镇、平望古镇等通过特色IP活动激发消费活力。

摇曳多姿的运河水波下,深层次涌动的是生态惠民的基调和因子,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因此,如何激活大运河畔的经济动脉,成为现场热议焦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分享实践经验时指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重视南北功能差异,善用数字科技赋能古镇产业开发。在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浚县古城、前童古镇等代表及浙江天迈文化科技、楠宋瓷业等企业畅所欲言,探讨文化赋能产业发展路径。楠宋瓷业总经理郑一利表示:“我们立足大运河文化,将运河元素融入产品,塘栖古镇已经设有体验店,期待借助活动以及产业联盟推广模式、开拓合作。”

以上种种,不仅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也促进了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而后,发布的《大运河文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倡议书》,通过邀请沿线科创、文旅企业共话“文化+科技”融合路径,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传承,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正从“地理空间”向“产业生态”跃迁。

大运河是水路,也是文路。千年运河文化在清波荡漾里生长,在舟楫往来中繁荣,也在携手共进下新生。如今,临平区正以“大运河”为核心全面开启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以“塘栖古镇”为中心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以预见的是,临平期待中链接千年的“运河盛世”,还有多种模样。“我们将借此契机,与来自全国大运河沿线的古镇代表、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形成合力,以联盟为舟、文化为帆、以创新为桨,激活沿岸产业,共同擘画大运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丽画卷。”临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共绘千年文脉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5-06-30 10:19:30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630001_004_01_b.jpg

本报讯 (记者 赵红) 寻脉千年古韵,激荡创新活力。在后申遗时代,如何续写运河文化传承利用新篇章?怎样让千年古运河焕发青春活力?近日,第四届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文化周系列活动在塘栖古镇拉开帷幕。来自大运河沿线各地的与会嘉宾齐聚一堂,以“大运河文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共话多维构建“流动的文化”传承焕新之路。临平区领导张俊杰、沈威、沈国峰、韩峻,以及来自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天津市西青区委宣传部、山东省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有关领导出席活动。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自成立以来持续完善组织架构。截至2025年,联盟成员单位已拓展至53个,覆盖全国8省18市,形成“政产学研媒”“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浙江等全国八大省市20余个大运河古镇代表,以及沿线的文化企业、科技企业代表等一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作为古镇联盟理事长单位,塘栖镇的相关负责人便向与会嘉宾呈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创新答卷:过去的一年里,在机制建设方面,联盟成员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数字IP打造等策略,构建了“线上+线下”“历史+现代”的立体传播网络;在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临平区实施“专业驱动+大众参与”双轮战略,成立的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临平中心、临平区大运河(超山)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大运河文化政策汇编》等成果,出版了《大运来临》等著作;临平区参与创作的大运河主题话剧《北上》在全国巡演,电视剧《问天》获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天下长河》荣获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电视剧《在远方》《时光正好》,以及微短剧《燎原之重回1938》《南风知君意》《水韵风情梦塘栖》等在央视、省级卫视及网络平台热播;一批优秀微短剧入围了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周核心议题,联盟通过“资源开发-产业焕新-品牌升级”三步走战略,构建文旅经济新生态,在塘栖、黎里、浚县等古镇推动形成“一镇一品”格局,南阳镇、平望古镇等通过特色IP活动激发消费活力。

摇曳多姿的运河水波下,深层次涌动的是生态惠民的基调和因子,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因此,如何激活大运河畔的经济动脉,成为现场热议焦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分享实践经验时指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重视南北功能差异,善用数字科技赋能古镇产业开发。在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浚县古城、前童古镇等代表及浙江天迈文化科技、楠宋瓷业等企业畅所欲言,探讨文化赋能产业发展路径。楠宋瓷业总经理郑一利表示:“我们立足大运河文化,将运河元素融入产品,塘栖古镇已经设有体验店,期待借助活动以及产业联盟推广模式、开拓合作。”

以上种种,不仅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也促进了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而后,发布的《大运河文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倡议书》,通过邀请沿线科创、文旅企业共话“文化+科技”融合路径,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传承,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正从“地理空间”向“产业生态”跃迁。

大运河是水路,也是文路。千年运河文化在清波荡漾里生长,在舟楫往来中繁荣,也在携手共进下新生。如今,临平区正以“大运河”为核心全面开启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以“塘栖古镇”为中心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以预见的是,临平期待中链接千年的“运河盛世”,还有多种模样。“我们将借此契机,与来自全国大运河沿线的古镇代表、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形成合力,以联盟为舟、文化为帆、以创新为桨,激活沿岸产业,共同擘画大运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丽画卷。”临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