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高悦 通讯员 蒋凤至) 酸酸甜甜的葡萄,是不少人心中夏天的专属味道。眼下,临平本地迎来葡萄的甜蜜丰收。在南苑街道天万社区,95后外地姑娘杨利荣扎根临平6年搞农业,种出的葡萄产量高、味道美,不仅畅销本地市场,还远销全国各地。
记者近日来到杨老四葡萄采摘园的种植大棚,满眼绿意扑面而来,一串串圆润饱满、晶莹剔透的葡萄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6月一到,天宫墨玉、新疆玻璃翠、夏黑等早熟品种陆续成熟,种植园负责人杨利荣从清晨5点就开始在葡萄藤下忙碌起来。“今年葡萄长得很好,每串都很圆润饱满,又大又甜,预计亩产能达3000斤。” 杨利荣说,今年她一共种了40亩葡萄,精心栽培了早熟和晚熟共7个品种,采摘季可以从6月一直持续到10月初。此时正值最忙碌的时节,每天既要抓紧采摘,又要悉心照料即将成熟的葡萄,为果实积累糖分、完美着色做最后的努力。
1995年出生的杨利荣,老家在安徽阜阳,在农村长大的她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6年前,大学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她毅然辞去企业工作,回农村种植葡萄。“之前干过销售、统计员、数据师,每天朝九晚五很规律,但没什么激情。我就想去创业,可以接触更多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可能。”杨利荣说,这样的想法让身边的朋友感到很惊讶,也让父母十分困惑。杨利荣的父母是农村人,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想不明白为何女儿寒窗苦读二十年,放着白领不当,非要和自己一样务农。“我说种地多辛苦,她说不怕苦,吃了苦才会有回报。”杨利荣妈妈说,看到女儿如此坚定,家人决定全力支持她。
2019年,经过多次考察,杨利荣把创业的地点定在了临平。“临平很开放,市场也不错,政府对年轻人创业也有很多扶持,比单打独斗强多了。”就这样,杨利荣带着家人从600多公里外的安徽老家来到临平,开启了葡萄种植之路。然而,现实很快给这个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浇了一盆冷水。创业初期,缺乏经验的她采用了“十连体大棚”的种植方式,虽然大棚空间宽敞,能提升葡萄种植密度,却也极大地增加了对环境调控的难度。“那一年遭遇了40℃的高温天气,大棚里温度散不掉,风进不来,眼睁睁看着18000斤葡萄全部烂掉。我当时感觉全完了,饭都吃不下去。”回忆起当年的挫折,杨利荣仍心有余悸。
在家人的安慰和鼓励下,杨利荣重新振作起来,将“大连棚”改为两三个大棚为一组的“小连棚”,有效解决了通风散热问题。此后,她又努力钻研葡萄种植技术,终于种出了好吃又高产的葡萄,可是销路又成了新难题。“当时只知道在路边摆摊,一天营业额只有几百块钱,销售压力很大。”转机源于一次偶然的分享,杨利荣将葡萄种植的日常发到网上,意外收获众多点赞。她灵机一动,开始尝试用直播、小视频等方式推广自家葡萄。由于品质上乘、价格合理,吸引了大量粉丝,甚至有顾客从上海、江苏等地驱车前来采摘。几年下来,杨利荣有了稳定的客源,60吨葡萄每年都能销售一空。
在临平的六年,杨利荣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她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新农人成长营,不断提升种植和管理水平。今年,这位充满干劲的姑娘又有了新梦想,她要探索“接二连三”的新模式,规划生产葡萄果酱、葡萄酒,开展葡萄园研学等项目。“临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还要继续进步,在一亩地上创造出高于一亩地的经济价值,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对于未来,杨利荣信心满满。
从种植新手到如今游刃有余的行家里手,杨利荣在临平的土地上真切地感受到了耕耘的喜悦和人生的价值。她说,这片葡萄园不仅给了她事业的舞台,更让她坚定了扎根农业的信心,“我希望把葡萄园规划得越来越好,让临平的葡萄香飘四方。”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高悦 通讯员 蒋凤至) 酸酸甜甜的葡萄,是不少人心中夏天的专属味道。眼下,临平本地迎来葡萄的甜蜜丰收。在南苑街道天万社区,95后外地姑娘杨利荣扎根临平6年搞农业,种出的葡萄产量高、味道美,不仅畅销本地市场,还远销全国各地。
记者近日来到杨老四葡萄采摘园的种植大棚,满眼绿意扑面而来,一串串圆润饱满、晶莹剔透的葡萄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6月一到,天宫墨玉、新疆玻璃翠、夏黑等早熟品种陆续成熟,种植园负责人杨利荣从清晨5点就开始在葡萄藤下忙碌起来。“今年葡萄长得很好,每串都很圆润饱满,又大又甜,预计亩产能达3000斤。” 杨利荣说,今年她一共种了40亩葡萄,精心栽培了早熟和晚熟共7个品种,采摘季可以从6月一直持续到10月初。此时正值最忙碌的时节,每天既要抓紧采摘,又要悉心照料即将成熟的葡萄,为果实积累糖分、完美着色做最后的努力。
1995年出生的杨利荣,老家在安徽阜阳,在农村长大的她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6年前,大学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她毅然辞去企业工作,回农村种植葡萄。“之前干过销售、统计员、数据师,每天朝九晚五很规律,但没什么激情。我就想去创业,可以接触更多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可能。”杨利荣说,这样的想法让身边的朋友感到很惊讶,也让父母十分困惑。杨利荣的父母是农村人,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想不明白为何女儿寒窗苦读二十年,放着白领不当,非要和自己一样务农。“我说种地多辛苦,她说不怕苦,吃了苦才会有回报。”杨利荣妈妈说,看到女儿如此坚定,家人决定全力支持她。
2019年,经过多次考察,杨利荣把创业的地点定在了临平。“临平很开放,市场也不错,政府对年轻人创业也有很多扶持,比单打独斗强多了。”就这样,杨利荣带着家人从600多公里外的安徽老家来到临平,开启了葡萄种植之路。然而,现实很快给这个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浇了一盆冷水。创业初期,缺乏经验的她采用了“十连体大棚”的种植方式,虽然大棚空间宽敞,能提升葡萄种植密度,却也极大地增加了对环境调控的难度。“那一年遭遇了40℃的高温天气,大棚里温度散不掉,风进不来,眼睁睁看着18000斤葡萄全部烂掉。我当时感觉全完了,饭都吃不下去。”回忆起当年的挫折,杨利荣仍心有余悸。
在家人的安慰和鼓励下,杨利荣重新振作起来,将“大连棚”改为两三个大棚为一组的“小连棚”,有效解决了通风散热问题。此后,她又努力钻研葡萄种植技术,终于种出了好吃又高产的葡萄,可是销路又成了新难题。“当时只知道在路边摆摊,一天营业额只有几百块钱,销售压力很大。”转机源于一次偶然的分享,杨利荣将葡萄种植的日常发到网上,意外收获众多点赞。她灵机一动,开始尝试用直播、小视频等方式推广自家葡萄。由于品质上乘、价格合理,吸引了大量粉丝,甚至有顾客从上海、江苏等地驱车前来采摘。几年下来,杨利荣有了稳定的客源,60吨葡萄每年都能销售一空。
在临平的六年,杨利荣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她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新农人成长营,不断提升种植和管理水平。今年,这位充满干劲的姑娘又有了新梦想,她要探索“接二连三”的新模式,规划生产葡萄果酱、葡萄酒,开展葡萄园研学等项目。“临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还要继续进步,在一亩地上创造出高于一亩地的经济价值,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对于未来,杨利荣信心满满。
从种植新手到如今游刃有余的行家里手,杨利荣在临平的土地上真切地感受到了耕耘的喜悦和人生的价值。她说,这片葡萄园不仅给了她事业的舞台,更让她坚定了扎根农业的信心,“我希望把葡萄园规划得越来越好,让临平的葡萄香飘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