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万凤) 眼下正值荔枝上市旺季,晶莹剔透的果肉、清甜多汁的口感,让不少市民忍不住大快朵颐。但专家提醒,荔枝虽美味,却不能多吃,也不能随便吃,小心患上“荔枝病”。
近日,外省一名女子因单日食用10斤荔枝而出现头晕、鼻出血等症状,经医院确诊为“荔枝病”。记者从区第一人民医院了解到,入夏以来,该院“荔枝病”患者接诊量明显上升,日均达1-2例,其中儿童患者占比最高。
“‘荔枝病’在医学上被称为‘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严重者可能意识模糊、四肢厥冷,甚至出现抽搐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该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崔伟娟介绍道。
明明是含糖量高的水果,为何会引起低血糖?崔伟娟医生解释:“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又称降血糖素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成分会抑制糖异生和脂肪酸代谢,从而导致低血糖。此外,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荔枝会导致血糖骤升,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由于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也会引发低血糖反应,特别是在空腹时更容易发生。”
医生提醒,市民在食用荔枝时,若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饮用糖水缓解。虽然牛奶、饼干等食物也有升糖作用,但因见效较慢,不建议作为应急选择。若出现意识模糊、四肢发凉等严重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就医治疗。
预防“荔枝病”需注意以下要点:切忌空腹食用,建议餐后食用为佳;严格控制食用量,建议成年人每次食用普通大小荔枝10到15颗,儿童则控制在5颗以内;要挑选完全成熟的新鲜荔枝。医生还特别提醒,肝病患者、营养不良人群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荔枝,儿童需在成人监护下适量食用。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万凤) 眼下正值荔枝上市旺季,晶莹剔透的果肉、清甜多汁的口感,让不少市民忍不住大快朵颐。但专家提醒,荔枝虽美味,却不能多吃,也不能随便吃,小心患上“荔枝病”。
近日,外省一名女子因单日食用10斤荔枝而出现头晕、鼻出血等症状,经医院确诊为“荔枝病”。记者从区第一人民医院了解到,入夏以来,该院“荔枝病”患者接诊量明显上升,日均达1-2例,其中儿童患者占比最高。
“‘荔枝病’在医学上被称为‘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严重者可能意识模糊、四肢厥冷,甚至出现抽搐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该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崔伟娟介绍道。
明明是含糖量高的水果,为何会引起低血糖?崔伟娟医生解释:“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又称降血糖素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成分会抑制糖异生和脂肪酸代谢,从而导致低血糖。此外,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荔枝会导致血糖骤升,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由于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也会引发低血糖反应,特别是在空腹时更容易发生。”
医生提醒,市民在食用荔枝时,若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饮用糖水缓解。虽然牛奶、饼干等食物也有升糖作用,但因见效较慢,不建议作为应急选择。若出现意识模糊、四肢发凉等严重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就医治疗。
预防“荔枝病”需注意以下要点:切忌空腹食用,建议餐后食用为佳;严格控制食用量,建议成年人每次食用普通大小荔枝10到15颗,儿童则控制在5颗以内;要挑选完全成熟的新鲜荔枝。医生还特别提醒,肝病患者、营养不良人群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荔枝,儿童需在成人监护下适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