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潘锦 通讯员 陈智勇) “以前巡查只靠脚,现在靠‘天眼’无人机飞一圈,隐患就能自己‘跳’进屏幕里。”近日10时许,在区住建局顶楼“数字机场”,在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下,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准时升空。
仅仅用时8分钟,无人机便抵达6公里外的一处在建项目施工现场,开启自动巡查模式,分析识别工地存在的安全隐患。此刻,后台的数字大屏上也实时播放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和巡查结果,实现“一屏观全域”数字化监管。
这一场景,正是我区为提升建筑工地安全监管效率而打造的“天网地枢”系统。“工作人员只需根据项目特点,提前规划好首次飞行路线和时间,之后无人机就能按照设定好的时间和地点自动巡查。”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传统模式, 智能无人机巡检每小时可完成2个工地的全面“体检”,有效规避传统模式中覆盖范围有限、隐患发现滞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此外,该系统还具备联动巡检、定点飞检和高空检测功能,与航线巡检一道构建起工地“四重”安全防线。所谓联动,是指该系统与深基坑智慧监测平台实时互动,后者发出预警时,无人机立即响应,迅速抵达现场,结合监测数据核实安全隐患,分析隐患原因,并自动发送预警短信给工作人员。定点飞检用于工作人员接到临时任务后,手动对指定项目或计划外地点开展作业,高空检测则针对高层外墙脱落、开裂、空鼓、渗漏水热成像检测等专项检测任务。
有了天空中巡航的“千里眼”,更要有灵活的“智慧脑”。“天网地枢”系统另一大亮点,就是建立在四道安全防线之上的“AI智能分析”。每次飞行结束后,平台会将无人机收集的数据转化为视频、图像等主要形式,形成涵盖事件类型、事件位置、事件发生时间的巡查报告,有效检查覆盖《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涉及12个大项中的42个单项。
“目前,该系统对基坑隐患、安全防护缺失、裸土未覆盖等重点问题可进行‘自动识别、计算、预警、巡飞’全流程管控。”项目研发人员汤工介绍,AI智能可自动识别判断无人机巡查的图像,并通过学习分析对症下药。例如,月初在临平某工地,系统通过4分钟定时巡检和对58张高清影像的AI智能分析,识别出基坑监测数据存在位移预警,及时下达无人机出警指令,有效排除了一起安全风险隐患。此外,为进一步保证无人机航线的精准高效,系统还打造了实景三维低空飞行数据平台, 持续优化AI识别模型,拓展应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在桩基静载试验环节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项目静载试验堆载达到峰值时,监管系统及时下达无人机出巡指令,通过扫描配重块数量, 利用AI计算出堆载吨位,有效避免桩基静载缺斤少两的现象发生。
目前,全区已配备热成像、激光测距等先进无人机2台,在南苑街道、东湖街道设置无人机机场,覆盖半径达5-8公里,实现41个定时巡检建设项目,整改完成率达100%。下一步,区住建局将继续扩大无人机监管应用场景,计划今年年内覆盖全区293个建筑工地,助力织密全区建筑工地安全监管防护网。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潘锦 通讯员 陈智勇) “以前巡查只靠脚,现在靠‘天眼’无人机飞一圈,隐患就能自己‘跳’进屏幕里。”近日10时许,在区住建局顶楼“数字机场”,在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下,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准时升空。
仅仅用时8分钟,无人机便抵达6公里外的一处在建项目施工现场,开启自动巡查模式,分析识别工地存在的安全隐患。此刻,后台的数字大屏上也实时播放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和巡查结果,实现“一屏观全域”数字化监管。
这一场景,正是我区为提升建筑工地安全监管效率而打造的“天网地枢”系统。“工作人员只需根据项目特点,提前规划好首次飞行路线和时间,之后无人机就能按照设定好的时间和地点自动巡查。”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传统模式, 智能无人机巡检每小时可完成2个工地的全面“体检”,有效规避传统模式中覆盖范围有限、隐患发现滞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此外,该系统还具备联动巡检、定点飞检和高空检测功能,与航线巡检一道构建起工地“四重”安全防线。所谓联动,是指该系统与深基坑智慧监测平台实时互动,后者发出预警时,无人机立即响应,迅速抵达现场,结合监测数据核实安全隐患,分析隐患原因,并自动发送预警短信给工作人员。定点飞检用于工作人员接到临时任务后,手动对指定项目或计划外地点开展作业,高空检测则针对高层外墙脱落、开裂、空鼓、渗漏水热成像检测等专项检测任务。
有了天空中巡航的“千里眼”,更要有灵活的“智慧脑”。“天网地枢”系统另一大亮点,就是建立在四道安全防线之上的“AI智能分析”。每次飞行结束后,平台会将无人机收集的数据转化为视频、图像等主要形式,形成涵盖事件类型、事件位置、事件发生时间的巡查报告,有效检查覆盖《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涉及12个大项中的42个单项。
“目前,该系统对基坑隐患、安全防护缺失、裸土未覆盖等重点问题可进行‘自动识别、计算、预警、巡飞’全流程管控。”项目研发人员汤工介绍,AI智能可自动识别判断无人机巡查的图像,并通过学习分析对症下药。例如,月初在临平某工地,系统通过4分钟定时巡检和对58张高清影像的AI智能分析,识别出基坑监测数据存在位移预警,及时下达无人机出警指令,有效排除了一起安全风险隐患。此外,为进一步保证无人机航线的精准高效,系统还打造了实景三维低空飞行数据平台, 持续优化AI识别模型,拓展应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在桩基静载试验环节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项目静载试验堆载达到峰值时,监管系统及时下达无人机出巡指令,通过扫描配重块数量, 利用AI计算出堆载吨位,有效避免桩基静载缺斤少两的现象发生。
目前,全区已配备热成像、激光测距等先进无人机2台,在南苑街道、东湖街道设置无人机机场,覆盖半径达5-8公里,实现41个定时巡检建设项目,整改完成率达100%。下一步,区住建局将继续扩大无人机监管应用场景,计划今年年内覆盖全区293个建筑工地,助力织密全区建筑工地安全监管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