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昕雯) 在塘栖镇塘北村俞绿家庭农场,50亩蓝莓告别了传统的地栽模式,住上了精致的“独栋别墅”,亩产3000斤的“蓝莓花盆”成了托起农户致富梦的“蓝宝石”,也让传统果乡在“万物皆可盆栽”的探索中找到了转型升级的金钥匙。
选对品种亩产翻番
盆栽蓝莓解锁丰收密码
走进俞绿家庭农场,数千盆蓝莓排列整齐,有的枝头绽放着铃兰一样纯洁可爱的白花,有的已经挂满了饱满诱人的果串——圆滚滚的小身材,深蓝色的果皮包裹着一层朦胧的白霜。工人们手持小篮,熟练地采摘着饱满的果实。“我们一共种了三个品种,目前大量上市的这一批是省农科院研发的品种M6,按照今年的情况来看,它的产量比较高。”盆栽蓝莓有什么种植技巧?在农场负责人俞孔长看来,选对品种就成功了一半。他告诉记者,通常蓝莓种植三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在1500斤左右,而今年园区里种植的M6亩产高达3000斤以上,是农场当之无愧的“明星”。不仅如此,这位“明星”还一点都不娇贵,小白也可以实现“无痛”种植。“这个品种用无土栽培比较好管理,一年到头不打一次农药,它的生长速度很快,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水分得跟上。”俞孔长介绍道。
日均销售900斤,亩均收益达7万元以上,大约是传统地栽蓝莓的2倍,于是,俞孔长种植的盆栽蓝莓爆火。他说,踩中这个风口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俞孔长从事水果的种植与销售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六七年前,他敏锐地发现新兴水果“蓝莓”非常热销,价格虽高依然供不应求,广阔的市场前景深深地吸引着他。赴云南红河州、西双版纳等地考察学习后,俞孔长决定走差异化之路,“地栽蓝莓死苗很多,无土栽培的话,用的是欧洲进口的基质,酸性比较好,种下去几乎不会死苗,种出来的蓝莓口感也要好一点。同时,在管理上也很方便,肥料在花盆里不会流失,基质里面几乎没有病菌,能很好地做好病害控制。”
起初,俞孔长在老家金华“小试牛刀”。很快,他发现,盆栽蓝莓在当地受众面较窄、市场范围较为有限,销路不畅通就很难“走出去”。经过三年多的细致调研,俞孔长决定把种植基地搬到临平。2023年,他在塘北村租下了100余亩闲置土地,“在杭州找销路比较方便,这50亩蓝莓我轻轻松松就可以卖掉。”
“盆栽革命”引起蝴蝶效应
传统果乡探索产业转型路
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创新探索也在同步进行。在园区日常管理中,俞孔长发现,经过培育、修枝、整形的盆栽蓝莓无论是盛开的鲜花还是香甜的蓝莓果,都会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时常有前来体验采摘的顾客表示想要“一盆端”。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拓宽销路,俞孔长用了别出心裁的一招,“土壤我们配好,管理技术跟上,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盆栽蓝莓的乐趣。或者换个领养模式,蓝莓开花挂果后可以带回家,采摘期结束后再还给我们,让我们来管理。”
小小蓝莓果,能在花盆里种得有声有色,俞孔长创业致富的案例,也给塘北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提供了新思路。“既可以销售蓝莓,又可以作为观赏性盆栽出售,和文旅相结合还能带动采摘游,一个盆栽可以带来三种经济效益,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链,也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塘北村工作人员马义永告诉记者,塘北村是传统水果种植大村,目前全村有耕地面积8000余亩,水果种植户100余户,种有枇杷、蜜梨、柑橘、草莓、桃子、甜柿等10多个名特优水果种类。传统种植模式下,生产效益始终上不去,如何突破“天花板”?马义永觉得,不妨从种植盆栽蓝莓开始,尝试“万物皆可栽”,“下一步,我们也想借鉴这个模式,通过召集一些果农到基地学习、实训,让蓝莓盆栽裂变出更多特色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正如马义永所言,从蓝莓出发,不止于蓝莓,这是“小盆栽”撬动“大振兴”的生动实践。
分享到: |
(记者 钱昕雯) 在塘栖镇塘北村俞绿家庭农场,50亩蓝莓告别了传统的地栽模式,住上了精致的“独栋别墅”,亩产3000斤的“蓝莓花盆”成了托起农户致富梦的“蓝宝石”,也让传统果乡在“万物皆可盆栽”的探索中找到了转型升级的金钥匙。
选对品种亩产翻番
盆栽蓝莓解锁丰收密码
走进俞绿家庭农场,数千盆蓝莓排列整齐,有的枝头绽放着铃兰一样纯洁可爱的白花,有的已经挂满了饱满诱人的果串——圆滚滚的小身材,深蓝色的果皮包裹着一层朦胧的白霜。工人们手持小篮,熟练地采摘着饱满的果实。“我们一共种了三个品种,目前大量上市的这一批是省农科院研发的品种M6,按照今年的情况来看,它的产量比较高。”盆栽蓝莓有什么种植技巧?在农场负责人俞孔长看来,选对品种就成功了一半。他告诉记者,通常蓝莓种植三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在1500斤左右,而今年园区里种植的M6亩产高达3000斤以上,是农场当之无愧的“明星”。不仅如此,这位“明星”还一点都不娇贵,小白也可以实现“无痛”种植。“这个品种用无土栽培比较好管理,一年到头不打一次农药,它的生长速度很快,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水分得跟上。”俞孔长介绍道。
日均销售900斤,亩均收益达7万元以上,大约是传统地栽蓝莓的2倍,于是,俞孔长种植的盆栽蓝莓爆火。他说,踩中这个风口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俞孔长从事水果的种植与销售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六七年前,他敏锐地发现新兴水果“蓝莓”非常热销,价格虽高依然供不应求,广阔的市场前景深深地吸引着他。赴云南红河州、西双版纳等地考察学习后,俞孔长决定走差异化之路,“地栽蓝莓死苗很多,无土栽培的话,用的是欧洲进口的基质,酸性比较好,种下去几乎不会死苗,种出来的蓝莓口感也要好一点。同时,在管理上也很方便,肥料在花盆里不会流失,基质里面几乎没有病菌,能很好地做好病害控制。”
起初,俞孔长在老家金华“小试牛刀”。很快,他发现,盆栽蓝莓在当地受众面较窄、市场范围较为有限,销路不畅通就很难“走出去”。经过三年多的细致调研,俞孔长决定把种植基地搬到临平。2023年,他在塘北村租下了100余亩闲置土地,“在杭州找销路比较方便,这50亩蓝莓我轻轻松松就可以卖掉。”
“盆栽革命”引起蝴蝶效应
传统果乡探索产业转型路
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创新探索也在同步进行。在园区日常管理中,俞孔长发现,经过培育、修枝、整形的盆栽蓝莓无论是盛开的鲜花还是香甜的蓝莓果,都会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时常有前来体验采摘的顾客表示想要“一盆端”。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拓宽销路,俞孔长用了别出心裁的一招,“土壤我们配好,管理技术跟上,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盆栽蓝莓的乐趣。或者换个领养模式,蓝莓开花挂果后可以带回家,采摘期结束后再还给我们,让我们来管理。”
小小蓝莓果,能在花盆里种得有声有色,俞孔长创业致富的案例,也给塘北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提供了新思路。“既可以销售蓝莓,又可以作为观赏性盆栽出售,和文旅相结合还能带动采摘游,一个盆栽可以带来三种经济效益,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链,也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塘北村工作人员马义永告诉记者,塘北村是传统水果种植大村,目前全村有耕地面积8000余亩,水果种植户100余户,种有枇杷、蜜梨、柑橘、草莓、桃子、甜柿等10多个名特优水果种类。传统种植模式下,生产效益始终上不去,如何突破“天花板”?马义永觉得,不妨从种植盆栽蓝莓开始,尝试“万物皆可栽”,“下一步,我们也想借鉴这个模式,通过召集一些果农到基地学习、实训,让蓝莓盆栽裂变出更多特色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正如马义永所言,从蓝莓出发,不止于蓝莓,这是“小盆栽”撬动“大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