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肖梓雯 通讯员 李炫辰 张建) 千年运河波光潋滟,再度成为文明交融的纽带。近日,“爱上大运河,一‘骑’行大运”2025大型跨省融媒体行动走进北京通州,奏响京杭非遗隔空对话的华章。米香与面韵交织,青铜与铜艺辉映,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引领下,古老技艺在市井烟火中焕发新生。
掌中乾坤:南北技艺的运河对话
北京通州文庙化身流动的非遗会客厅,一幅跨越时空的文明长卷徐徐铺展。“非遗焕彩·运河共生”市集上人头攒动,几组隔河相望、匠心互通的技艺碰撞出运河新生机。
一进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京面塑展台。传承人王学文的夫人张可心正娴熟地展示着丈夫的匠心之作。彩色的面团仿佛有了北方的筋骨,一笔定型,遒劲有力。威风凛凛的关公像怒目圆睁,尽显豪迈气概。展台上,更吸引年轻人目光的是一系列新潮尝试:勇敢无畏的哪吒、坚毅执着的敖丙……这些充满活力的形象,正是王学文探索的“以面养人”新路的生动体现——将传统造型巧妙转化为时尚文创,通过研学课程播撒传承的种子。
而几步之外,临平展位前则弥漫着江南的灵秀水韵。米塑匠人贾小燕指尖翻飞,一件件浸润着西湖烟雨的作品悄然诞生:塘栖枇杷鲜嫩欲滴、蚕桑栩栩如生、立夏狗憨态可掬……这些深植江南水乡风物与节令特色的米塑,纹理细腻,仿佛将整个湿润灵动的江南世界,浓缩于方寸之间。
北面塑雄浑刚健,南米塑温婉柔润,交融在运河水的倒影里,两种以五谷为媒的古老艺术,碰撞出截然不同却又和谐共生的美学意境。贾小燕凝视着北国面塑的筋骨张力,萌生构想,“若以北方面塑的骨架为支撑,覆以江南米塑的细腻肌理,或能创出兼具力量与灵韵的‘运河纤夫’。”张可心闻言热情回应:“这想法真好。我们若尝试在课程中揉入江南时令元素,说不定真能让咱这‘筋骨’更添一份动人的灵动呢!” 北骨南韵的构想,在传承人的对话中,正悄然孕育着传统艺术交融新生的可能。
视线流转,金属的光泽将人们引向另一处关于“守正”与“创新”的探索现场。在北京展区,通州非遗——“古铜张派”第四代传承人李万祥轻抚塔檐铜铃,“这是用祖上传下来的‘失蜡法’复刻的通州文庙燃灯塔。” 他介绍道。“叮”地一声,承载着历史厚重的铜铃悠然震颤,清音穿透时光,久久回荡。与之辉映的,是朱炳仁·铜的展台上奔涌的现代艺术浪潮。作为“熔现实主义”新流派的开创人,朱炳仁将自由流动的铜汁从模具中解放,展示了一个刚柔并济、妙趣横生的艺术世界。“以前只知道铸铜要模具,没想到这样‘放任自流’的作品反而更有灵气。”围观市民刘先生不禁感叹道。
一静一动,一守正一创新,古老器物的沉静修复与现代铜艺的肆意挥洒,在金属的鸣响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与对话。前者以精工复刻历史魂魄,后者以自由熔铸时代宣言,共同拓展铜艺术的疆界。
烟火新章:市集活力中的非遗新生
市集的心跳,在匠人的指尖,更在参与者的互动与惊叹中怦然作响。
“水稳号不急,词带通州味,北调含南腔,闲号独一份。”一声洪亮的“开船咯”划破喧嚣,通州船工号子表演队昂然登场,粗布衣衫,动作铿锵,以最原生态的“一领众合”方式将众人拉回千帆竞发、号子震天的漕运岁月。围观者情不自禁击掌应和,声声号子如运河脉搏,为市集注入最原始的生命律动。
掌声点燃了市集更生动的画卷。京绣大师指间银针翻飞,彩线在绷架上织就锦绣乾坤;北京景泰蓝工匠点蓝施彩,珐琅釉料渐次流淌,缠枝莲纹在静谧中绚烂绽放;临平姚梦兰中医诊疗台前,艾草的清香袅袅升起,古法把脉引来体验者排起长龙;江南糕版区童趣盎然,孩子们的小手用力,将精致图案拓印在软糯的米糕上,收获的不仅是甜蜜,更有指尖触摸到的文化印记;清水丝绵传承人巧手翻飞,片片丝絮化作素雅云裳,温润光泽令人驻足……
“非遗不该只是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它要活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活在当下的烟火气中。”北京市民王女士的话道出了在场匠人的心声。南腔北调,匠心在此隔空碰撞,共同续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运河新传奇。
这份活力,不仅在市集的方寸间流淌,更随着飞转的车轮向运河两岸延伸。活动中,主持人骑乘着时尚的小布自行车,开启了一段绿色巡礼:从视野开阔的月岛观景平台出发,穿行于生机盎然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里簇拥着崭新的文化地标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最终抵达充满现代活力的北京环球影城。用车轮丈量运河沿线,不仅串联起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与都市繁华的动人画卷,更生动播撒着“两山”理论的实践生机,让生态发展的“年轮”在骑行轨迹中清晰可见。
大运河科创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以非遗为魂、骑行为脉、生态为核,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运河畔可触可感。当大运河化身流动的生态画廊与共富纽带,这条千年水道正奔涌出新时代的动人故事。”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肖梓雯 通讯员 李炫辰 张建) 千年运河波光潋滟,再度成为文明交融的纽带。近日,“爱上大运河,一‘骑’行大运”2025大型跨省融媒体行动走进北京通州,奏响京杭非遗隔空对话的华章。米香与面韵交织,青铜与铜艺辉映,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引领下,古老技艺在市井烟火中焕发新生。
掌中乾坤:南北技艺的运河对话
北京通州文庙化身流动的非遗会客厅,一幅跨越时空的文明长卷徐徐铺展。“非遗焕彩·运河共生”市集上人头攒动,几组隔河相望、匠心互通的技艺碰撞出运河新生机。
一进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京面塑展台。传承人王学文的夫人张可心正娴熟地展示着丈夫的匠心之作。彩色的面团仿佛有了北方的筋骨,一笔定型,遒劲有力。威风凛凛的关公像怒目圆睁,尽显豪迈气概。展台上,更吸引年轻人目光的是一系列新潮尝试:勇敢无畏的哪吒、坚毅执着的敖丙……这些充满活力的形象,正是王学文探索的“以面养人”新路的生动体现——将传统造型巧妙转化为时尚文创,通过研学课程播撒传承的种子。
而几步之外,临平展位前则弥漫着江南的灵秀水韵。米塑匠人贾小燕指尖翻飞,一件件浸润着西湖烟雨的作品悄然诞生:塘栖枇杷鲜嫩欲滴、蚕桑栩栩如生、立夏狗憨态可掬……这些深植江南水乡风物与节令特色的米塑,纹理细腻,仿佛将整个湿润灵动的江南世界,浓缩于方寸之间。
北面塑雄浑刚健,南米塑温婉柔润,交融在运河水的倒影里,两种以五谷为媒的古老艺术,碰撞出截然不同却又和谐共生的美学意境。贾小燕凝视着北国面塑的筋骨张力,萌生构想,“若以北方面塑的骨架为支撑,覆以江南米塑的细腻肌理,或能创出兼具力量与灵韵的‘运河纤夫’。”张可心闻言热情回应:“这想法真好。我们若尝试在课程中揉入江南时令元素,说不定真能让咱这‘筋骨’更添一份动人的灵动呢!” 北骨南韵的构想,在传承人的对话中,正悄然孕育着传统艺术交融新生的可能。
视线流转,金属的光泽将人们引向另一处关于“守正”与“创新”的探索现场。在北京展区,通州非遗——“古铜张派”第四代传承人李万祥轻抚塔檐铜铃,“这是用祖上传下来的‘失蜡法’复刻的通州文庙燃灯塔。” 他介绍道。“叮”地一声,承载着历史厚重的铜铃悠然震颤,清音穿透时光,久久回荡。与之辉映的,是朱炳仁·铜的展台上奔涌的现代艺术浪潮。作为“熔现实主义”新流派的开创人,朱炳仁将自由流动的铜汁从模具中解放,展示了一个刚柔并济、妙趣横生的艺术世界。“以前只知道铸铜要模具,没想到这样‘放任自流’的作品反而更有灵气。”围观市民刘先生不禁感叹道。
一静一动,一守正一创新,古老器物的沉静修复与现代铜艺的肆意挥洒,在金属的鸣响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与对话。前者以精工复刻历史魂魄,后者以自由熔铸时代宣言,共同拓展铜艺术的疆界。
烟火新章:市集活力中的非遗新生
市集的心跳,在匠人的指尖,更在参与者的互动与惊叹中怦然作响。
“水稳号不急,词带通州味,北调含南腔,闲号独一份。”一声洪亮的“开船咯”划破喧嚣,通州船工号子表演队昂然登场,粗布衣衫,动作铿锵,以最原生态的“一领众合”方式将众人拉回千帆竞发、号子震天的漕运岁月。围观者情不自禁击掌应和,声声号子如运河脉搏,为市集注入最原始的生命律动。
掌声点燃了市集更生动的画卷。京绣大师指间银针翻飞,彩线在绷架上织就锦绣乾坤;北京景泰蓝工匠点蓝施彩,珐琅釉料渐次流淌,缠枝莲纹在静谧中绚烂绽放;临平姚梦兰中医诊疗台前,艾草的清香袅袅升起,古法把脉引来体验者排起长龙;江南糕版区童趣盎然,孩子们的小手用力,将精致图案拓印在软糯的米糕上,收获的不仅是甜蜜,更有指尖触摸到的文化印记;清水丝绵传承人巧手翻飞,片片丝絮化作素雅云裳,温润光泽令人驻足……
“非遗不该只是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它要活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活在当下的烟火气中。”北京市民王女士的话道出了在场匠人的心声。南腔北调,匠心在此隔空碰撞,共同续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运河新传奇。
这份活力,不仅在市集的方寸间流淌,更随着飞转的车轮向运河两岸延伸。活动中,主持人骑乘着时尚的小布自行车,开启了一段绿色巡礼:从视野开阔的月岛观景平台出发,穿行于生机盎然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里簇拥着崭新的文化地标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最终抵达充满现代活力的北京环球影城。用车轮丈量运河沿线,不仅串联起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与都市繁华的动人画卷,更生动播撒着“两山”理论的实践生机,让生态发展的“年轮”在骑行轨迹中清晰可见。
大运河科创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以非遗为魂、骑行为脉、生态为核,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运河畔可触可感。当大运河化身流动的生态画廊与共富纽带,这条千年水道正奔涌出新时代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