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书缘) 皮影手艺人手腕轻转间,金睛火眼“孙悟空”在幕布上活了过来;碧绿田野里,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拿起琴弓,演奏出悠扬悦耳的交响曲;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中,少年们纷纷拿起画笔,描绘心中的山水意境……这些动人画面,都是临平区文化特派员工作的鲜活缩影。
在基层,资源导入不足、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等瓶颈问题如何解决?临平区积极探索“文化特派员+文化理事会+文化学堂”赋能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新模式,种下了一片“精准滴灌、靶向供给、产研共生”的文化共富林。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近一年来,累计开展培训1000余班次,培训学员达3.2万人次,培育乡村群众性文艺团队1000余支;塘栖镇丁河村农村文化礼堂成功入选2024年浙江省金牌五星级文化礼堂名单,塘栖镇河西埭村成功入选浙江省2024年度人文乡村建设名单……林间结出了累累硕果,焕发出满满生机与活力。
创新体系
提升文化匹配精准度
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精准浇灌基层的沃土?临平区的答案是:构建一套高效协同的运转体系。一年来,我区以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为引领,全面加强文化特派员“5810”工作模式的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链接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博物馆、市文联、杭州文广集团等“省—市—区—镇街—村社”五级优秀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建”双线赋能模式、“文化特派员+文化理事会”双轮驱动机制、“艺上文化学堂+乡村文化学堂”双轨布局路径,推动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转化等方面的赋能,将全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为更能触达群众的美育资源。
文化特派员就像灵活而坚韧的纽带,链接着众多优质文化资源。临平形成了以“艺上文化学堂”为引领,以“运河·爱乐”乡村音乐学院、“樾”享生活文化课堂等“文化学堂”为特色,以“夜间学堂”“周末学堂”为赋能的“1+8+N”“文化学堂”圈层,通过“文艺播种”,推动文化阵地从“静态展示”向“重实践服务”转变。其中,由市级文化特派员陈安利通过“文化学堂”组建的“运河·爱乐”乡村青少年乐团,多次在“强国复兴有我·红旗飘飘”“凡星闪耀”礼遇先进晚会、国际动漫节湖滨快闪活动暨“跨次元”音乐会等活动中亮相。陈安利牵头实施“运河爱乐”生态新农村文化赋能计划,并获评全省“艺术乡建”带头人。区级文化特派员周明勇、陈坚锋开展多场书画体验活动,带领少年与儿童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书画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
精准服务离不开对需求的精细把握。临平区依托“杭州市文明帮帮码”“临享文化保障卡”等数字化平台,针对全区青年、老年、儿童等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画像,构建起“线下实体+线上云端”双轨并行的资源配送体系。“夜学堂”为下班归来的青年充电,“周末学堂”满足家庭亲子需求,“银发学堂”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寒暑假期少儿美育学堂”点亮孩子们的假期……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文化历史、科普服务、健康卫生、休闲娱乐、就业技能等,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的按需供给、精准触达。
产业转化
扩大文化浸润面
如今,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浸润人心,更是成为产业发展“加速器”:“文化+文创”“文化+旅游”“文化+研学”等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化项目产业转化的路径愈发清晰,文化特派员们还通过师徒帮带、文旅赋能、文创开发、线上直播等形式,推动清水丝绵、皮影戏、塘栖枇杷、小林黄姜等历史经典产业实现创新性转化。前不久,临平区市级文化特派员王秋冉策划举办了一场“藕洲泛艇最临平”活动,通过文人风雅、市井烟火、民俗互动三大场景,再现唐宋盛景,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共赴文化之约。现场,大家唱诗应答,换取新鲜荷花;聆听学者分享藕花洲千年诗画记忆。“这场活动意义非凡,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为新老居民打开了一扇探寻临平历史文化的大门,让大家在沉浸体验中,更深切地爱上这座城。”市民徐亦玮笑着说。
区级文化特派员曹莉莉与龙兴社区联合策划的“龙兴・未来博物空间”项目,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为目标,推动博物文化下沉社区、融入生活。其特色子品牌“镇馆之宝到我家活动”,通过“馆社联动”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精选临平博物馆12件珍贵文物,制成海报分12期走进社区,让社区公共空间变身“家门口的博物馆”,用文物故事串联社区记忆,激发起居民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近日,这场惠民活动从龙兴社区出发,辐射街道其他社区及综合体,更首次走进临平体育馆,为“浙BA”赛事注入文化活力,让更多人感受临平独特的文化脉动。
日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青荷筑梦·永续新农”实践团在区级特派员、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特聘副教授陆希的带领下,深入崇贤街道三家村田间地头,开展田野调查。从采藕人躬身荷塘的身影与百年坚守的匠心中汲取灵感,成员们精心打造了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表达的乡村IP系列形象,让传统包装“潮”进年轻人生活。
“生姜与拿铁、牛奶的碰撞,居然调出了清新感!”近日,不少市民朋友都品尝到了一款风味独特的“姜汁咖啡”。区级文化特派员岑科军深挖运河特色农产品,为“小林黄姜”开发“姜姜咖啡”“姜姜奶茶”等时尚系列饮品,不仅刷新了大家的味蕾,更烹出了非遗农产品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共富新滋味。一年来,岑科军带领团队精心设计“姜小萌”IP形象,对产品外包装进行升级改造,并深入探索黄姜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推出黄姜茶、黄姜糖、黄姜羊肉及黄姜生活用品等一系列特色产品。此外,他还重塑“塘栖枇杷”品牌视觉,融入宋韵、临平大运河文化、塘栖古桥等元素,设计“一盒阅千年”系列枇杷包装,为驻地增收60万元。
结合文化特派员项目,全区已开发研学游线11条,累计吸引各类研学团队上千批次,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截至目前,累计帮助派驻地增收1100余万元,培育提升专注于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带动致富的社会文化空间30余个。
精品创优
多维赋能文化事业
临平区将文化特派员成果培育工作系统纳入全区文艺精品创优工程,为其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激励特派员们带领村民深耕艺术沃土,攀登创作高峰。微短剧《水韵风情梦塘栖》、舞剧《一舟越春秋》、皮影戏剧目《乾隆御赏琵琶宴》、合奏《青春舞曲》《飞越高地》等30余部文艺精品相继问世。这些精品不仅活跃在乡村中,还闪耀于更大型的舞台:由“艺上文化学堂”出品的临平滚灯荣登央视春晚舞台,省级文化特派员陈屹泛升级“皮影非遗剧场”,实现常态化售票演出,并在省级“我们的村晚”展演,他策划的皮影数字化互动作品,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博物馆、塘栖镇河西埭村构建馆校地三方合作模式,已完成10组皮影数字化方案,6月初已在中国美院毕业展惊艳亮相。
文化精品的持续涌现,离不开特色阵地的坚实支撑。临平区结合“艺术乡建”和文化特派员工作,打造了“文艺共富村”“舞蹈村”“书法村”“故事村”“摄影基地”“书画基地”等辨识度高、生命力强的艺术特色阵地20余个。
临平文化特派员工作的创新实践和丰硕成果,也引起了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平台累计刊发相关报道500余篇,全网传播量超千万——这份沉甸甸的“传播成绩单”,不仅扩大了临平的文化影响力,也为全国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宝贵的“临平样本”。
一年前,带着墨香的书法课、飘着音符的稻田、闪着光的皮影,在临平的土地上播下更多文化种子;一年后,在城乡交融的风景中,这片连接艺术与生活、传统与未来的“文化共富林”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盎然生气。接下来,临平区将继续推动文化特派员工作深度融入全区中心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激发全区基层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做好服务保障和产业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阵地和文化品牌,让文化特派员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陈书缘) 皮影手艺人手腕轻转间,金睛火眼“孙悟空”在幕布上活了过来;碧绿田野里,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拿起琴弓,演奏出悠扬悦耳的交响曲;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中,少年们纷纷拿起画笔,描绘心中的山水意境……这些动人画面,都是临平区文化特派员工作的鲜活缩影。
在基层,资源导入不足、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等瓶颈问题如何解决?临平区积极探索“文化特派员+文化理事会+文化学堂”赋能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新模式,种下了一片“精准滴灌、靶向供给、产研共生”的文化共富林。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近一年来,累计开展培训1000余班次,培训学员达3.2万人次,培育乡村群众性文艺团队1000余支;塘栖镇丁河村农村文化礼堂成功入选2024年浙江省金牌五星级文化礼堂名单,塘栖镇河西埭村成功入选浙江省2024年度人文乡村建设名单……林间结出了累累硕果,焕发出满满生机与活力。
创新体系
提升文化匹配精准度
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精准浇灌基层的沃土?临平区的答案是:构建一套高效协同的运转体系。一年来,我区以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为引领,全面加强文化特派员“5810”工作模式的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链接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博物馆、市文联、杭州文广集团等“省—市—区—镇街—村社”五级优秀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建”双线赋能模式、“文化特派员+文化理事会”双轮驱动机制、“艺上文化学堂+乡村文化学堂”双轨布局路径,推动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转化等方面的赋能,将全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为更能触达群众的美育资源。
文化特派员就像灵活而坚韧的纽带,链接着众多优质文化资源。临平形成了以“艺上文化学堂”为引领,以“运河·爱乐”乡村音乐学院、“樾”享生活文化课堂等“文化学堂”为特色,以“夜间学堂”“周末学堂”为赋能的“1+8+N”“文化学堂”圈层,通过“文艺播种”,推动文化阵地从“静态展示”向“重实践服务”转变。其中,由市级文化特派员陈安利通过“文化学堂”组建的“运河·爱乐”乡村青少年乐团,多次在“强国复兴有我·红旗飘飘”“凡星闪耀”礼遇先进晚会、国际动漫节湖滨快闪活动暨“跨次元”音乐会等活动中亮相。陈安利牵头实施“运河爱乐”生态新农村文化赋能计划,并获评全省“艺术乡建”带头人。区级文化特派员周明勇、陈坚锋开展多场书画体验活动,带领少年与儿童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书画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
精准服务离不开对需求的精细把握。临平区依托“杭州市文明帮帮码”“临享文化保障卡”等数字化平台,针对全区青年、老年、儿童等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画像,构建起“线下实体+线上云端”双轨并行的资源配送体系。“夜学堂”为下班归来的青年充电,“周末学堂”满足家庭亲子需求,“银发学堂”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寒暑假期少儿美育学堂”点亮孩子们的假期……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文化历史、科普服务、健康卫生、休闲娱乐、就业技能等,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的按需供给、精准触达。
产业转化
扩大文化浸润面
如今,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浸润人心,更是成为产业发展“加速器”:“文化+文创”“文化+旅游”“文化+研学”等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化项目产业转化的路径愈发清晰,文化特派员们还通过师徒帮带、文旅赋能、文创开发、线上直播等形式,推动清水丝绵、皮影戏、塘栖枇杷、小林黄姜等历史经典产业实现创新性转化。前不久,临平区市级文化特派员王秋冉策划举办了一场“藕洲泛艇最临平”活动,通过文人风雅、市井烟火、民俗互动三大场景,再现唐宋盛景,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共赴文化之约。现场,大家唱诗应答,换取新鲜荷花;聆听学者分享藕花洲千年诗画记忆。“这场活动意义非凡,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为新老居民打开了一扇探寻临平历史文化的大门,让大家在沉浸体验中,更深切地爱上这座城。”市民徐亦玮笑着说。
区级文化特派员曹莉莉与龙兴社区联合策划的“龙兴・未来博物空间”项目,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为目标,推动博物文化下沉社区、融入生活。其特色子品牌“镇馆之宝到我家活动”,通过“馆社联动”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精选临平博物馆12件珍贵文物,制成海报分12期走进社区,让社区公共空间变身“家门口的博物馆”,用文物故事串联社区记忆,激发起居民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近日,这场惠民活动从龙兴社区出发,辐射街道其他社区及综合体,更首次走进临平体育馆,为“浙BA”赛事注入文化活力,让更多人感受临平独特的文化脉动。
日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青荷筑梦·永续新农”实践团在区级特派员、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特聘副教授陆希的带领下,深入崇贤街道三家村田间地头,开展田野调查。从采藕人躬身荷塘的身影与百年坚守的匠心中汲取灵感,成员们精心打造了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表达的乡村IP系列形象,让传统包装“潮”进年轻人生活。
“生姜与拿铁、牛奶的碰撞,居然调出了清新感!”近日,不少市民朋友都品尝到了一款风味独特的“姜汁咖啡”。区级文化特派员岑科军深挖运河特色农产品,为“小林黄姜”开发“姜姜咖啡”“姜姜奶茶”等时尚系列饮品,不仅刷新了大家的味蕾,更烹出了非遗农产品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共富新滋味。一年来,岑科军带领团队精心设计“姜小萌”IP形象,对产品外包装进行升级改造,并深入探索黄姜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推出黄姜茶、黄姜糖、黄姜羊肉及黄姜生活用品等一系列特色产品。此外,他还重塑“塘栖枇杷”品牌视觉,融入宋韵、临平大运河文化、塘栖古桥等元素,设计“一盒阅千年”系列枇杷包装,为驻地增收60万元。
结合文化特派员项目,全区已开发研学游线11条,累计吸引各类研学团队上千批次,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截至目前,累计帮助派驻地增收1100余万元,培育提升专注于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带动致富的社会文化空间30余个。
精品创优
多维赋能文化事业
临平区将文化特派员成果培育工作系统纳入全区文艺精品创优工程,为其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激励特派员们带领村民深耕艺术沃土,攀登创作高峰。微短剧《水韵风情梦塘栖》、舞剧《一舟越春秋》、皮影戏剧目《乾隆御赏琵琶宴》、合奏《青春舞曲》《飞越高地》等30余部文艺精品相继问世。这些精品不仅活跃在乡村中,还闪耀于更大型的舞台:由“艺上文化学堂”出品的临平滚灯荣登央视春晚舞台,省级文化特派员陈屹泛升级“皮影非遗剧场”,实现常态化售票演出,并在省级“我们的村晚”展演,他策划的皮影数字化互动作品,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博物馆、塘栖镇河西埭村构建馆校地三方合作模式,已完成10组皮影数字化方案,6月初已在中国美院毕业展惊艳亮相。
文化精品的持续涌现,离不开特色阵地的坚实支撑。临平区结合“艺术乡建”和文化特派员工作,打造了“文艺共富村”“舞蹈村”“书法村”“故事村”“摄影基地”“书画基地”等辨识度高、生命力强的艺术特色阵地20余个。
临平文化特派员工作的创新实践和丰硕成果,也引起了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平台累计刊发相关报道500余篇,全网传播量超千万——这份沉甸甸的“传播成绩单”,不仅扩大了临平的文化影响力,也为全国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宝贵的“临平样本”。
一年前,带着墨香的书法课、飘着音符的稻田、闪着光的皮影,在临平的土地上播下更多文化种子;一年后,在城乡交融的风景中,这片连接艺术与生活、传统与未来的“文化共富林”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盎然生气。接下来,临平区将继续推动文化特派员工作深度融入全区中心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激发全区基层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做好服务保障和产业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阵地和文化品牌,让文化特派员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