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距离中秋还有近2个月时间,位于崇贤街道沾桥村的姨家工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阿姨们早早开始月饼的新口味研发,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满足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和馅、制皮、包馅、压模、烘烤,一大早,姨家工坊的阿姨们便忙活开了。据工坊成员马丽英介绍,今年工坊在延续去年鲜肉月饼的基础上,还打算研发芋泥、乌龙茶等四五款新口味月饼,“广式月饼讲究三分皮、七分馅,像我们研发的这款芋泥月饼,馅料除了厚厚的一层芋泥,还包含麻薯、肉松、蛋黄,大的月饼总重将近300克,饼皮只有75克,剩下的全是手工制作的馅料,都是食材本身的味道,原汁原味。”
马丽英今年47岁,她告诉记者,在去年加入姨家工坊之前,自己一直从事自由职业,凭着精湛的烘焙技艺,经常在家接一些月饼、蛋糕等甜品的私房订单,还会钻研很多市面上新推出的网红产品。“就是自己‘瞎折腾’,比如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就会找配方试着做做看,还会根据家人的建议略做些改进。要是他们觉得好吃,再分享给朋友。”马丽英说,虽然附近的人都点赞过自己的手艺,但难以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自己常常为收入稳定发愁。
村民们有手艺,但愁的是销路。2023年6月,姨家工坊成立,通过强村公司对接市场、开拓业务,接收订单后分配至各阿姨手中。同时,工坊还负责产品质量把控,并调动村志愿者完成产品配送,从而形成一条高效协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目前,我们工坊大概吸纳了30位阿姨,除了一些季节性的订单,我们还会外出摆摊,或者参加一些活动。阿姨只需要用心做产品,我们来搭建销售的平台和渠道,保证她们有长期性业务。”沾桥村职业经理人袁小萍介绍道。
不仅如此,对阿姨们来说,工坊更像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姐妹厨房”,让曾经单打独斗的一双双“巧手”找到了归属,在互相切磋、说说笑笑中,不仅钱包鼓了,心也更暖了。“家里就我自己一个人做,这里热闹,大家还能在一起互相学习,像粽子、米糕这些产品都是我来到这里后学会的。”马丽英笑着说。
据悉,2024年,姨家工坊通过制作米糕、粽子、月饼等系列传统手工美食,实现营收超21万元,今年已累计营收超15万元。接下来,工坊将把重心放在新口味月饼的研发和制作上。“农历7月之前,我们要把产品和包装定好,7月到8月之间集中下订单、制作,等到中秋节,就是大家阖家团圆、品尝月饼的时间了。”袁小萍表示。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距离中秋还有近2个月时间,位于崇贤街道沾桥村的姨家工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阿姨们早早开始月饼的新口味研发,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满足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和馅、制皮、包馅、压模、烘烤,一大早,姨家工坊的阿姨们便忙活开了。据工坊成员马丽英介绍,今年工坊在延续去年鲜肉月饼的基础上,还打算研发芋泥、乌龙茶等四五款新口味月饼,“广式月饼讲究三分皮、七分馅,像我们研发的这款芋泥月饼,馅料除了厚厚的一层芋泥,还包含麻薯、肉松、蛋黄,大的月饼总重将近300克,饼皮只有75克,剩下的全是手工制作的馅料,都是食材本身的味道,原汁原味。”
马丽英今年47岁,她告诉记者,在去年加入姨家工坊之前,自己一直从事自由职业,凭着精湛的烘焙技艺,经常在家接一些月饼、蛋糕等甜品的私房订单,还会钻研很多市面上新推出的网红产品。“就是自己‘瞎折腾’,比如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就会找配方试着做做看,还会根据家人的建议略做些改进。要是他们觉得好吃,再分享给朋友。”马丽英说,虽然附近的人都点赞过自己的手艺,但难以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自己常常为收入稳定发愁。
村民们有手艺,但愁的是销路。2023年6月,姨家工坊成立,通过强村公司对接市场、开拓业务,接收订单后分配至各阿姨手中。同时,工坊还负责产品质量把控,并调动村志愿者完成产品配送,从而形成一条高效协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目前,我们工坊大概吸纳了30位阿姨,除了一些季节性的订单,我们还会外出摆摊,或者参加一些活动。阿姨只需要用心做产品,我们来搭建销售的平台和渠道,保证她们有长期性业务。”沾桥村职业经理人袁小萍介绍道。
不仅如此,对阿姨们来说,工坊更像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姐妹厨房”,让曾经单打独斗的一双双“巧手”找到了归属,在互相切磋、说说笑笑中,不仅钱包鼓了,心也更暖了。“家里就我自己一个人做,这里热闹,大家还能在一起互相学习,像粽子、米糕这些产品都是我来到这里后学会的。”马丽英笑着说。
据悉,2024年,姨家工坊通过制作米糕、粽子、月饼等系列传统手工美食,实现营收超21万元,今年已累计营收超15万元。接下来,工坊将把重心放在新口味月饼的研发和制作上。“农历7月之前,我们要把产品和包装定好,7月到8月之间集中下订单、制作,等到中秋节,就是大家阖家团圆、品尝月饼的时间了。”袁小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