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昕雯) 这个暑假,崇贤街道三家村来了9位平均年龄20岁的年轻人,他们架起手机、编写脚本、设计IP,在藕粉香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实践。从直播间带货到短视频引流,再到文创IP孵化,这群年轻人巧用“三板斧”,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直播带货+创意短视频
线上线下同步为乡村“吆喝”
走进益海嘉里·三家村共富直播间,马元元正化身“带货主播”,对着镜头热情推介本地特产三家村藕粉。“我平时就比较喜欢吃藕粉,加上现在新媒体行业兴起,我想来学习一些电商相关的知识,这对我以后的发展也会有帮助。”马元元是萧山人,目前就读于湖南科技学院音乐学专业。暑假前,她在社交平台上偶然刷到了三家村藕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的招聘公告,第一时间投递了简历并成功入选。
7月初,马元元来到实践站点,开启了这段入乡实践之旅。如今,经过入职培训和导师“一对一”结对式帮带,马元元做起直播来已是得心应手。“藕粉只是起点,三家村不只有藕粉,还有成片的荷塘以及藕文化主题公园等景观。”马元元觉得,可以从藕粉出发,吸引更多人来三家村参观、体验,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从线上销售农特产品到线下发展文旅经济,这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带大家快速了解怎样才能够玩转三家村。
9名小伙伴一起商量后,打算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整活儿”来引流,用创意短视频宣传三家村的独特魅力和风土人情。“我们做这个视频是为了吸引那些不了解三家村的人来到线下,既要快速又要吸睛。”吴婷婷来自温州,就读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此次跨界当口播达人,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从脚本策划、素材拍摄到后期剪辑,吴婷婷和小伙伴一起从零开始学习,最终花了一周时间,创作了一条时长三分多钟的口播视频,将藕粉非遗工坊、百亩莲藕风貌区、藕粉文化展示馆、藕遇公园等三家村十景巧妙结合,作品发布后一小时,播放量便破千。
“作为一名外乡人,我自己要先对三家村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把自己的一些感受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共鸣。”吴婷婷说,拍摄过程中需要对着镜头说一些重复的话,制作阶段也会遇到没有灵感的时候,所以也会有倦怠感,好在有结对老师的帮助,最终完成了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寻找到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就是把故事传递给他人,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有成就感。”吴婷婷说道。
专业赋能+团队碰撞
用IP设计点亮乡村文创赛道
短视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给乡村流量带来“乘数效应”。“输入端”发力的同时,如何做到持续不断地“输出”?和三家村职业经理人吴景顺商议后,小伙伴们决定打造本土文创IP,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其中,就读于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吴依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设计了一个名为“藕萌兔”的IP形象。“藕粉的颜色粉粉嫩嫩的,让我联想到了可爱的兔子,所以我就将藕设计成兔子的样子。”吴依杨说。
吴依杨是土生土长的三家村人,这个暑假,她没有选择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是回到家乡,尝试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2018年的时候直播开始兴起,三家村藕粉当时有一个官方账号,我还发私信说,想要把藕粉推广出去得借助直播等新兴方式。我有很多想法,一直没有渠道把我的想法和家乡的发展结合起来,当看到有这样的暑期实践时,我特别兴奋,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在吴依杨看来,三家村藕粉老少咸宜,因此IP形象要着重考虑这一因素,要综合考虑老中青三代不同的需求和审美。吴依杨说,有了8个小伙伴的帮助,让设计过程更加顺利。“我负责尽情想象,他们负责考虑想法能不能实现。这次设计藕萌兔的经历让我认识到,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吴依杨说。
无限创意+实践经验
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如何让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性格迥异的大学生们形成工作合力?这不仅是给学生们的课题,更是给他们的“老板”吴景顺出的一道难题。“我更多是以老师而非上级的身份把实践经验与他们的专业匹配起来,让他们能更好地从象牙塔过渡到职场。”吴景顺觉得,孩子们敢于创新、点子多,能给乡村发展带来不一样的能量。“拿这次的短视频作品来说,他们不仅能完成固定动作,还能自己做转场抠细节,网感很强,这都是年轻人的优势。”吴景顺欣慰地说。
“传、帮、带”的模式为这群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提供了释放潜能、实现价值的沃土。他们的跳脱,正转化为推动传统乡村拥抱新业态、塑造新品牌的宝贵创新力,成为三家村探索“以才兴产、以产聚才”共富路径的新起点。
“这次实践中安排的主播、编辑、拍摄这几个岗位,也是强村公司接下来发展自媒体时需要的。我们也是想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青年入乡实践,开发三家村自己的品牌和相关衍生产品。”当敢想敢干的青春创意遇上亟待振兴的乡土资源,在吴景顺看来,一颗颗助力乡村可持续振兴的“共富火种”已悄然播下,为三家村乃至更多乡村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分享到: |
(记者 钱昕雯) 这个暑假,崇贤街道三家村来了9位平均年龄20岁的年轻人,他们架起手机、编写脚本、设计IP,在藕粉香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实践。从直播间带货到短视频引流,再到文创IP孵化,这群年轻人巧用“三板斧”,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直播带货+创意短视频
线上线下同步为乡村“吆喝”
走进益海嘉里·三家村共富直播间,马元元正化身“带货主播”,对着镜头热情推介本地特产三家村藕粉。“我平时就比较喜欢吃藕粉,加上现在新媒体行业兴起,我想来学习一些电商相关的知识,这对我以后的发展也会有帮助。”马元元是萧山人,目前就读于湖南科技学院音乐学专业。暑假前,她在社交平台上偶然刷到了三家村藕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的招聘公告,第一时间投递了简历并成功入选。
7月初,马元元来到实践站点,开启了这段入乡实践之旅。如今,经过入职培训和导师“一对一”结对式帮带,马元元做起直播来已是得心应手。“藕粉只是起点,三家村不只有藕粉,还有成片的荷塘以及藕文化主题公园等景观。”马元元觉得,可以从藕粉出发,吸引更多人来三家村参观、体验,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从线上销售农特产品到线下发展文旅经济,这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带大家快速了解怎样才能够玩转三家村。
9名小伙伴一起商量后,打算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整活儿”来引流,用创意短视频宣传三家村的独特魅力和风土人情。“我们做这个视频是为了吸引那些不了解三家村的人来到线下,既要快速又要吸睛。”吴婷婷来自温州,就读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此次跨界当口播达人,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从脚本策划、素材拍摄到后期剪辑,吴婷婷和小伙伴一起从零开始学习,最终花了一周时间,创作了一条时长三分多钟的口播视频,将藕粉非遗工坊、百亩莲藕风貌区、藕粉文化展示馆、藕遇公园等三家村十景巧妙结合,作品发布后一小时,播放量便破千。
“作为一名外乡人,我自己要先对三家村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把自己的一些感受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共鸣。”吴婷婷说,拍摄过程中需要对着镜头说一些重复的话,制作阶段也会遇到没有灵感的时候,所以也会有倦怠感,好在有结对老师的帮助,最终完成了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寻找到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就是把故事传递给他人,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有成就感。”吴婷婷说道。
专业赋能+团队碰撞
用IP设计点亮乡村文创赛道
短视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给乡村流量带来“乘数效应”。“输入端”发力的同时,如何做到持续不断地“输出”?和三家村职业经理人吴景顺商议后,小伙伴们决定打造本土文创IP,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其中,就读于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吴依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设计了一个名为“藕萌兔”的IP形象。“藕粉的颜色粉粉嫩嫩的,让我联想到了可爱的兔子,所以我就将藕设计成兔子的样子。”吴依杨说。
吴依杨是土生土长的三家村人,这个暑假,她没有选择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是回到家乡,尝试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2018年的时候直播开始兴起,三家村藕粉当时有一个官方账号,我还发私信说,想要把藕粉推广出去得借助直播等新兴方式。我有很多想法,一直没有渠道把我的想法和家乡的发展结合起来,当看到有这样的暑期实践时,我特别兴奋,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在吴依杨看来,三家村藕粉老少咸宜,因此IP形象要着重考虑这一因素,要综合考虑老中青三代不同的需求和审美。吴依杨说,有了8个小伙伴的帮助,让设计过程更加顺利。“我负责尽情想象,他们负责考虑想法能不能实现。这次设计藕萌兔的经历让我认识到,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吴依杨说。
无限创意+实践经验
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如何让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性格迥异的大学生们形成工作合力?这不仅是给学生们的课题,更是给他们的“老板”吴景顺出的一道难题。“我更多是以老师而非上级的身份把实践经验与他们的专业匹配起来,让他们能更好地从象牙塔过渡到职场。”吴景顺觉得,孩子们敢于创新、点子多,能给乡村发展带来不一样的能量。“拿这次的短视频作品来说,他们不仅能完成固定动作,还能自己做转场抠细节,网感很强,这都是年轻人的优势。”吴景顺欣慰地说。
“传、帮、带”的模式为这群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提供了释放潜能、实现价值的沃土。他们的跳脱,正转化为推动传统乡村拥抱新业态、塑造新品牌的宝贵创新力,成为三家村探索“以才兴产、以产聚才”共富路径的新起点。
“这次实践中安排的主播、编辑、拍摄这几个岗位,也是强村公司接下来发展自媒体时需要的。我们也是想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青年入乡实践,开发三家村自己的品牌和相关衍生产品。”当敢想敢干的青春创意遇上亟待振兴的乡土资源,在吴景顺看来,一颗颗助力乡村可持续振兴的“共富火种”已悄然播下,为三家村乃至更多乡村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