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 数智减碳
临平集聚高质量发展绿色动能
发布时间: 2025-08-15 10:07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815001_001_01_b.jpg

(记者 陈书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来,这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临平的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两山”理念转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助力临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处置工业领域减污降碳

在临平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无疑是十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年来,我区积极探寻科技创新与工业减污降碳的深度融合之路,推动区域内企业实现绿色蜕变,助力工业领域向“双碳”目标稳步迈进。

“贝达药业”与“新奥能源”仅一墙之隔,借助管道系统实现了两家企业在工业领域的“变废为宝”。将“贝达药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收集后,先通过预处理技术去除杂质,再输送至“新奥能源”的站点进行高温焚烧处理,在此过程中,有机废气作为辅助燃料,不仅减少了企业天然气的用量,还实现了废气的无害化处理。这一创新之举,既解决了“贝达药业”废气治理的难题,又替代了“新奥能源”部分天然气用量,实现了“减污降碳”。

“新奥能源-贝达药业”生态环境准入工业废气协同处置项目获评浙江省减污降碳标杆项目,成为全市首个生态环境准入试点项目。“该项目可实现节省天然气用量60.3万立方米/年,节省成本约280万元/年。而今年新建的1号、9号站点,预计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6600吨,为企业节约成本1350万元。”“新奥能源”总经理高伟江介绍道。

除有机废气协同处理外,我区还构建了智慧中水微网系统,将制药、纺织等行业产生的RO膜反渗透废水(中水)收集后,通过智能管道输送至有需求的印染等企业作为生产用水,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有效减少了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目前,智慧中水微网项目已在多个企业中成功复制推广,预计年再利用废水总量可达110万吨,带来了可观的综合经济效益,实现了“废水变资源”的绿色转化。

此外,在“污水处理”的创新探索过程中,我区引入AI技术,为污水处理装上了“智慧大脑”。在“引胜科技”打造的数字化控制中心,24小时跳动的数据流构建起智慧治水网络,通过高频监测处理负荷与出水水质,系统可实时智能调整处理工艺参数,实现分级报警、应急切断等功能,确保“超限必预警、排水必达标”的污水站安全运行总目标。与此同时,远程控制中心化身“数字中枢”,实时调度企业的人员与维修团队,将设备异常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极大降低了人工巡检盲区与操作风险。系统控制中心还会完整记录排放水质、排放量、设备运行状态、巡查记录等实时数据与历史信息,形成可追溯的监管链条,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引胜科技”AI+污水处理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其带来的产业协同效益。通过专业化运营服务替代企业自建自管模式,企业年均节省污水运营处置成本约15%,目前,该模式已服务开发区23家重点排污企业。

能源焕新探路零碳实践典范

当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能源升级便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在临平人的记忆中,有一个熟悉的画面:海联热电厂的大烟囱冒出一股股的白烟,距离很远就能看见。随着海联热电厂于2019年正式关停,百米高的大烟囱也随之消失。

海联热电厂是集中式燃煤热电厂,于1993年投入运行,共铺设供热管线近90公里,为临平城区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商业酒店及部分居民家庭供热,有效缓解了当时临平城区“遍地开花”的小锅炉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更新,这个曾经为城市发展和节能环保作出重要贡献的热电厂,到了必须撤出历史舞台的时刻。临平选择用天然气供热的绿色环保能源项目——新奥分布式能源项目取而代之。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该项目除清洁能源供热系统外,还建有光伏+储能绿色之芯系统、有机废气协同处置试点项目、智慧中水网利用系统和锅炉烟气深度余热回收+脱白系统等绿色生态能源系统,统一部署泛能网数智平台,实现源侧绿色高效运行、网侧智慧调度控制、荷侧协同处置循环化利用,达成热力、电力、中水、废气、光储等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

从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零碳园区”概念,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着重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磅发声,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全国范围引发反响,掀起一场零碳实践的热潮。

每年节电收益约10万元、每年发电收益可达158万元……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产业示范园——茧SPACE产业园,正诠释着产业与生态效益的深度相融。该产业园位于开发区,由杭州极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集聚着17家企业。“极能科技”副总经理曹永杰介绍了产业园碳中和(零碳)核心思路:“我们通过‘降碳’(节能改造)、‘替碳’(分布式光伏)、‘易碳’(购买碳汇)和‘生物固碳(植物的光合作用)’这‘四碳’,打造可持续的低碳零碳样板。”一系列数据验证着“四碳”的成果。园区利用屋顶安装容量2023.54kWp光伏,年提供212万kWh绿电;通过空调等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可节能约4%;整体节省一次性电力增容费约百万元,年发电收益达158万元,节电收益约10万元。“自研IXMS能碳管理平台是园区的智慧内核,它实时监控能源生产消耗与碳排放,实现光伏发电最大化消纳与效率提升。效果立竿见影,园区绿色能源占比从零跃升至63.2%,万元产值碳排放强度骤降59%。”曹永杰说。

茧SPACE产业园零碳示范园项目先后获得杭州市2024年度十大低碳应用场景、临平区“两山”转化优秀案例等荣誉,它提供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小微零碳园区解决方案,也为各类民营产业园区零碳建设和运营打造了可复制、可落地的工程样板。

产业升级构筑

“中国绿港”新高地

2024年,全区绿色能源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531.82亿元,继续位居全市首位。临平区入选省“415X”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成为长三角绿色能源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去年11月,临平开启了“中国绿港”产业地标建设,计划依托“2+3+N”产业体系(风电装备、高效节能装备两大支柱,先进环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储能三大优势,N个未来赛道),通过链主引领、场景赋能、政策加持,构建起千亿级绿色能源生态圈。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临平创新“链主+产业园”模式。探索“链主企业+产业园+配套园+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通过整机、整车牵引临平绿色能源发展,加快打造链主企业牵引、上下游配套集聚、供应链稳定高效的风能绿电产业园、节能厨电产业园、电动EV产业园。同时,我区积极引导服务型制造、研发型服务企业向核心区集聚,发挥产业、人才、资本“乘数效应”,加快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打造绿色能源发展主载体。

与此同时,政策红利也在源源不断地释放。我区正在探索设立“中国绿港”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对接省市绿色能源产业基金,推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临平绿色能源产业;积极接洽国内外绿色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风投资本,发挥集聚效应,做大风投和基金规模;支持绿色能源创新型企业申请国债专项贷款,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应用推广、上市培育等企业创新创业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扶持体系。

目前,临平正积极推动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争创一批省级绿色低碳工厂、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到2030年,计划创建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90家以上,培育省级工业节能降碳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商15家。

从工业领域的减污降碳到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再到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临平用20年的探索与实践,书写出一份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答卷。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绿色产业已经从零星的“盆景”逐步发展成蔚为壮观的“风景”,接下来,临平还将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让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亮,让产业发展的动能更加澎湃。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点“绿”成金 数智减碳
发布时间: 2025-08-15 10:07:02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815001_001_01_b.jpg

(记者 陈书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来,这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临平的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两山”理念转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助力临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处置工业领域减污降碳

在临平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无疑是十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年来,我区积极探寻科技创新与工业减污降碳的深度融合之路,推动区域内企业实现绿色蜕变,助力工业领域向“双碳”目标稳步迈进。

“贝达药业”与“新奥能源”仅一墙之隔,借助管道系统实现了两家企业在工业领域的“变废为宝”。将“贝达药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收集后,先通过预处理技术去除杂质,再输送至“新奥能源”的站点进行高温焚烧处理,在此过程中,有机废气作为辅助燃料,不仅减少了企业天然气的用量,还实现了废气的无害化处理。这一创新之举,既解决了“贝达药业”废气治理的难题,又替代了“新奥能源”部分天然气用量,实现了“减污降碳”。

“新奥能源-贝达药业”生态环境准入工业废气协同处置项目获评浙江省减污降碳标杆项目,成为全市首个生态环境准入试点项目。“该项目可实现节省天然气用量60.3万立方米/年,节省成本约280万元/年。而今年新建的1号、9号站点,预计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6600吨,为企业节约成本1350万元。”“新奥能源”总经理高伟江介绍道。

除有机废气协同处理外,我区还构建了智慧中水微网系统,将制药、纺织等行业产生的RO膜反渗透废水(中水)收集后,通过智能管道输送至有需求的印染等企业作为生产用水,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有效减少了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目前,智慧中水微网项目已在多个企业中成功复制推广,预计年再利用废水总量可达110万吨,带来了可观的综合经济效益,实现了“废水变资源”的绿色转化。

此外,在“污水处理”的创新探索过程中,我区引入AI技术,为污水处理装上了“智慧大脑”。在“引胜科技”打造的数字化控制中心,24小时跳动的数据流构建起智慧治水网络,通过高频监测处理负荷与出水水质,系统可实时智能调整处理工艺参数,实现分级报警、应急切断等功能,确保“超限必预警、排水必达标”的污水站安全运行总目标。与此同时,远程控制中心化身“数字中枢”,实时调度企业的人员与维修团队,将设备异常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极大降低了人工巡检盲区与操作风险。系统控制中心还会完整记录排放水质、排放量、设备运行状态、巡查记录等实时数据与历史信息,形成可追溯的监管链条,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引胜科技”AI+污水处理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其带来的产业协同效益。通过专业化运营服务替代企业自建自管模式,企业年均节省污水运营处置成本约15%,目前,该模式已服务开发区23家重点排污企业。

能源焕新探路零碳实践典范

当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能源升级便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在临平人的记忆中,有一个熟悉的画面:海联热电厂的大烟囱冒出一股股的白烟,距离很远就能看见。随着海联热电厂于2019年正式关停,百米高的大烟囱也随之消失。

海联热电厂是集中式燃煤热电厂,于1993年投入运行,共铺设供热管线近90公里,为临平城区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商业酒店及部分居民家庭供热,有效缓解了当时临平城区“遍地开花”的小锅炉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更新,这个曾经为城市发展和节能环保作出重要贡献的热电厂,到了必须撤出历史舞台的时刻。临平选择用天然气供热的绿色环保能源项目——新奥分布式能源项目取而代之。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该项目除清洁能源供热系统外,还建有光伏+储能绿色之芯系统、有机废气协同处置试点项目、智慧中水网利用系统和锅炉烟气深度余热回收+脱白系统等绿色生态能源系统,统一部署泛能网数智平台,实现源侧绿色高效运行、网侧智慧调度控制、荷侧协同处置循环化利用,达成热力、电力、中水、废气、光储等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

从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零碳园区”概念,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着重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磅发声,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全国范围引发反响,掀起一场零碳实践的热潮。

每年节电收益约10万元、每年发电收益可达158万元……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产业示范园——茧SPACE产业园,正诠释着产业与生态效益的深度相融。该产业园位于开发区,由杭州极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集聚着17家企业。“极能科技”副总经理曹永杰介绍了产业园碳中和(零碳)核心思路:“我们通过‘降碳’(节能改造)、‘替碳’(分布式光伏)、‘易碳’(购买碳汇)和‘生物固碳(植物的光合作用)’这‘四碳’,打造可持续的低碳零碳样板。”一系列数据验证着“四碳”的成果。园区利用屋顶安装容量2023.54kWp光伏,年提供212万kWh绿电;通过空调等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可节能约4%;整体节省一次性电力增容费约百万元,年发电收益达158万元,节电收益约10万元。“自研IXMS能碳管理平台是园区的智慧内核,它实时监控能源生产消耗与碳排放,实现光伏发电最大化消纳与效率提升。效果立竿见影,园区绿色能源占比从零跃升至63.2%,万元产值碳排放强度骤降59%。”曹永杰说。

茧SPACE产业园零碳示范园项目先后获得杭州市2024年度十大低碳应用场景、临平区“两山”转化优秀案例等荣誉,它提供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小微零碳园区解决方案,也为各类民营产业园区零碳建设和运营打造了可复制、可落地的工程样板。

产业升级构筑

“中国绿港”新高地

2024年,全区绿色能源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531.82亿元,继续位居全市首位。临平区入选省“415X”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成为长三角绿色能源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去年11月,临平开启了“中国绿港”产业地标建设,计划依托“2+3+N”产业体系(风电装备、高效节能装备两大支柱,先进环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储能三大优势,N个未来赛道),通过链主引领、场景赋能、政策加持,构建起千亿级绿色能源生态圈。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临平创新“链主+产业园”模式。探索“链主企业+产业园+配套园+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通过整机、整车牵引临平绿色能源发展,加快打造链主企业牵引、上下游配套集聚、供应链稳定高效的风能绿电产业园、节能厨电产业园、电动EV产业园。同时,我区积极引导服务型制造、研发型服务企业向核心区集聚,发挥产业、人才、资本“乘数效应”,加快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打造绿色能源发展主载体。

与此同时,政策红利也在源源不断地释放。我区正在探索设立“中国绿港”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对接省市绿色能源产业基金,推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临平绿色能源产业;积极接洽国内外绿色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风投资本,发挥集聚效应,做大风投和基金规模;支持绿色能源创新型企业申请国债专项贷款,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应用推广、上市培育等企业创新创业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扶持体系。

目前,临平正积极推动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争创一批省级绿色低碳工厂、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到2030年,计划创建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90家以上,培育省级工业节能降碳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商15家。

从工业领域的减污降碳到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再到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临平用20年的探索与实践,书写出一份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答卷。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绿色产业已经从零星的“盆景”逐步发展成蔚为壮观的“风景”,接下来,临平还将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让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亮,让产业发展的动能更加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