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南苑街道微融媒体中心 姚菁菁 通讯员 曹青青) 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内,一套手稿本静静陈列。泛黄的纸页间,记录着一位临平老人在1949年至1976年间热血挥洒汗水、投身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实践经验和心路历程。这部逾100万字的日记,既是记录个人青春和劳作的备忘录,更是一部镌刻着国家发展脉络的宝藏“史册”。
近日,经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精心整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沈连鑫日记》面世。该作品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题书名并作序,将一位充满理想和斗志的青年和一个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时代重新展现在大众眼前。
沈连鑫1938年生,是临平塘栖人,现居住于南苑街道,毕业于上海船舶制造学校。上世纪50年代,沈连鑫曾被国家选派赴前苏联学习造船技术,但在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现为辽宁师范大学)进修俄语期间,因中苏关系破裂留苏计划被取消。当时国家正逢“大跃进”年代,急需农业机械人才,经一机部农业排灌机械技术短期培训后,沈连鑫被分配至湖北省荆州专署农机部门工作。
《沈连鑫日记》记录的正是沈连鑫在荆州专署农机部门工作期间的经历。日记中,沈连鑫以细腻笔触记录了自己和荆州当地领导干部、知识青年一同在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基层民众艰苦朴素的生活、苦干实干的精神,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勤奋努力的工作作风等。这些内容让这部日记兼具了文学与史料的双重价值。
从1958年至今,沈连鑫坚持手写日记,用笔触捕捉时代的呼吸。在沈连鑫家中,还有300多万的日记手稿。这些手稿记录着他结束机械化改造、在区科协等单位任职的经历见闻,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所思所悟,是沈连鑫最为珍视的精神财富。“这些手稿可以说是我毕生的心血,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可以将这些手稿整理成文档,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时代、传承奋斗精神。”望着书架上那一本本日记手稿,沈连鑫表示,希望它们也能像《沈连鑫日记》一样早日面世。
沈连鑫一直保持着记录的习惯。除了不断更新《沈连鑫日记》这部未完待续的“民间史册”,他还收录了黄发榜、王赞等名家画作,编著了《画缘》《岁月回眸》《诗和那个年代》等。笔未停、心未老。正如沈连鑫所言:“80岁,我的写作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 |
本报讯 (南苑街道微融媒体中心 姚菁菁 通讯员 曹青青) 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内,一套手稿本静静陈列。泛黄的纸页间,记录着一位临平老人在1949年至1976年间热血挥洒汗水、投身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实践经验和心路历程。这部逾100万字的日记,既是记录个人青春和劳作的备忘录,更是一部镌刻着国家发展脉络的宝藏“史册”。
近日,经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精心整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沈连鑫日记》面世。该作品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题书名并作序,将一位充满理想和斗志的青年和一个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时代重新展现在大众眼前。
沈连鑫1938年生,是临平塘栖人,现居住于南苑街道,毕业于上海船舶制造学校。上世纪50年代,沈连鑫曾被国家选派赴前苏联学习造船技术,但在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现为辽宁师范大学)进修俄语期间,因中苏关系破裂留苏计划被取消。当时国家正逢“大跃进”年代,急需农业机械人才,经一机部农业排灌机械技术短期培训后,沈连鑫被分配至湖北省荆州专署农机部门工作。
《沈连鑫日记》记录的正是沈连鑫在荆州专署农机部门工作期间的经历。日记中,沈连鑫以细腻笔触记录了自己和荆州当地领导干部、知识青年一同在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基层民众艰苦朴素的生活、苦干实干的精神,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勤奋努力的工作作风等。这些内容让这部日记兼具了文学与史料的双重价值。
从1958年至今,沈连鑫坚持手写日记,用笔触捕捉时代的呼吸。在沈连鑫家中,还有300多万的日记手稿。这些手稿记录着他结束机械化改造、在区科协等单位任职的经历见闻,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所思所悟,是沈连鑫最为珍视的精神财富。“这些手稿可以说是我毕生的心血,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可以将这些手稿整理成文档,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时代、传承奋斗精神。”望着书架上那一本本日记手稿,沈连鑫表示,希望它们也能像《沈连鑫日记》一样早日面世。
沈连鑫一直保持着记录的习惯。除了不断更新《沈连鑫日记》这部未完待续的“民间史册”,他还收录了黄发榜、王赞等名家画作,编著了《画缘》《岁月回眸》《诗和那个年代》等。笔未停、心未老。正如沈连鑫所言:“80岁,我的写作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