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潘锦 通讯员 曹金英) 20年来,临平区以大运河为生态引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在这片2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从理念到实践,从规划到成果,临平的绿色发展篇章正变得可感、可触、可及。二十年磨一“绿”,临平的“绿”绘就了怎样的图景?答案,就藏在乡村沃野的生动实践中。
沃土复绿
高效生态农业铺陈底色
正值盛夏,走进运河街道新宇村的千亩荷塘,是一番盎然景象:连片的荷叶与娇艳的荷花相称,与天边的朝阳一道,演绎“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画江南,引得游人纷纷走入荷塘深处,赏荷花经济、剥果莲、品咖啡,再来一场乡村音乐会。一日游圆满收官,其乐无穷。
但数年前,这片绿意十足的荷塘却是“黑”的,产业与生态的矛盾如鲠在喉。“我们村是黑鱼、甲鱼养殖示范村,‘两鱼’产业受益高,但付出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直观就是‘臭’。”据新宇村党总支书记奚如良回忆,臭气熏天的池塘交出了产值,却失了颜值。
2015年,转机出现,为响应生态环保的号召,村里将“两鱼”养殖产业转变为发展莲藕种植产业,鱼塘下的淤泥恰好是种植莲藕的优质肥料。但“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为“金山银山”,还得摸清转化“门道”。为破解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村里十年间持续发力:引进新农人、培育职业经理人、吸引农创客返乡、邀请文化特派员赋能。如今,每到水果莲子上市季,村里的“奶奶工坊”日加工莲蓬达2吨,村民月均增收两三千元;李伯伯家庭农场探索的“藕鳖套养”立体循环模式,让荷花池里的甲鱼身价翻了10倍,“绿水青山”成了村民实打实的“幸福靠山”。
以新宇村为起点,运河街道北部的双桥村、戚家桥村、杭信村快速跟进,组成运河北部“F4”乡村联盟,巧用乡村运营“魔术棒”,打造出双桥村稻虾农场、杭信村蚕桑馆、戚家桥村航天育种紫色产业园等特色项目,探索“研学+农业”的致富路径,率先实现了处处好风光、季季有美景的农业、旅游共同发展的良好开局,让农业与旅游实现了“1+1〉2”的融合效应。
认知的深化在数据中显影。近三年,四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村均47万元增长至121万元,年均增幅近40%;村民人均收入从40887元增长至46381元,年均增幅近7%。运河街道乡村经济正焕发出新活力。“这里土地‘含金量’高,生态农业拓出的多元业态,真是乡村振兴的好路子。”前来考察的呼伦贝尔种粮大户姜柱章感慨道:“我们也应结合自身优势,将生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宽发展道路,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
山水共生
全域文旅融合挥毫泼墨
以新宇村起步,沿大运河西行,走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绿荫遮道、亭台错落,炙热阳光被隔绝在外,只留满目清凉。“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的画卷里,藏着临平“以绿载文、以文兴旅”的巧思。
在绿水青山上深挖文化底蕴,临平深谙此道。近年来,除了结合沿河景观提升与建筑立面改造,何思敬纪念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大运河临平国医生活馆、大运河糕版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相继建成开放,助力散落的文化遗产在绿色生态背景中重焕生机。与此同时,临平还积极举办“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等各类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当地区域影响力。
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则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鲜活实践。
核心景区提质让超山换新颜,环山绿道成了漫步赏景的好去处,水上游线带来别样游览体验,周边路网升级让出行更便捷。新建的吴昌硕、潘天寿等四大人文展馆,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香雪晴海”“明堂浮香”“金石遗芳”等超山十景是超丁综保工程治山理水再造超山之美的生动实践,展现了超山承古拓新、美美与共,彰显了超山金石文化、梅花文化的迷人魅力。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运河之水、超然之山,正映照出科学理论的实践伟力。生态改善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数据有印证,水上游线试运营仅一个月,共接待团队120个,接待游客约1.3万人次;今年梅花季的首个周末,超山风景区的累计客流量就高达7万人次,拉动周边美丽乡村、民宿、农家乐、购物等消费近1000万元;产业有话说,运栖、陆家桥两大产业园正拔地而起,“启航·青创综合体”这艘“住创一体”的人才方舟,正吸引无数创新梦想汇聚、碰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定格于此。
全民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绘就华章
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主要参与者。近年来,临平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激发群众主体作用,共建绿水青山、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刷脸投放旧衣服,3元补贴直接到账,积分还能换生活用品!”在东湖街道上环桥社区,居民吴琼熟练地操作着智能分类垃圾桶,她的账户里已累积45元余额。这个集刷脸识别、压缩警报、碳币积分功能于一体的“网红”设备,让垃圾分类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如今,临平区已依据每800户至1000户设置1组智能箱体的标准,让这一模式广泛覆盖城区593个小区、39.26万户居民,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高达95%。
随着该应用场景的不断完善,眼下,这套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利用的模式,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落地,智慧分拣设备的调试、发货一刻不停。接下来,临平将持续推进“中国绿港”建设,引导企业向绿色、无废方向发展,为推动全市工业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环境治理绝非朝夕之功,实现共建共享是指向。小事为缩影,折射的是临平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共同体的硬实力。企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系列制度,探索大运河公益保护协作机制,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在临企业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控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社会公众参与,建立志愿者队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十载光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临平大地上形成了强大的正能量:青山披绿碧水绕城,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乡村繁荣与城并肩,美丽经济支撑美丽风光……而她的蜕变远不止于文字所记,从中受益的老百姓们,同样迸发出强大的生态自信与生态自觉,将认同转化为行动。二十载的时光轮转,又到一个起点,临平这处浙北绿地正以更高维度的思考,给出它的生态答复——青山不负,绿意长流。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潘锦 通讯员 曹金英) 20年来,临平区以大运河为生态引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在这片2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从理念到实践,从规划到成果,临平的绿色发展篇章正变得可感、可触、可及。二十年磨一“绿”,临平的“绿”绘就了怎样的图景?答案,就藏在乡村沃野的生动实践中。
沃土复绿
高效生态农业铺陈底色
正值盛夏,走进运河街道新宇村的千亩荷塘,是一番盎然景象:连片的荷叶与娇艳的荷花相称,与天边的朝阳一道,演绎“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画江南,引得游人纷纷走入荷塘深处,赏荷花经济、剥果莲、品咖啡,再来一场乡村音乐会。一日游圆满收官,其乐无穷。
但数年前,这片绿意十足的荷塘却是“黑”的,产业与生态的矛盾如鲠在喉。“我们村是黑鱼、甲鱼养殖示范村,‘两鱼’产业受益高,但付出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直观就是‘臭’。”据新宇村党总支书记奚如良回忆,臭气熏天的池塘交出了产值,却失了颜值。
2015年,转机出现,为响应生态环保的号召,村里将“两鱼”养殖产业转变为发展莲藕种植产业,鱼塘下的淤泥恰好是种植莲藕的优质肥料。但“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为“金山银山”,还得摸清转化“门道”。为破解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村里十年间持续发力:引进新农人、培育职业经理人、吸引农创客返乡、邀请文化特派员赋能。如今,每到水果莲子上市季,村里的“奶奶工坊”日加工莲蓬达2吨,村民月均增收两三千元;李伯伯家庭农场探索的“藕鳖套养”立体循环模式,让荷花池里的甲鱼身价翻了10倍,“绿水青山”成了村民实打实的“幸福靠山”。
以新宇村为起点,运河街道北部的双桥村、戚家桥村、杭信村快速跟进,组成运河北部“F4”乡村联盟,巧用乡村运营“魔术棒”,打造出双桥村稻虾农场、杭信村蚕桑馆、戚家桥村航天育种紫色产业园等特色项目,探索“研学+农业”的致富路径,率先实现了处处好风光、季季有美景的农业、旅游共同发展的良好开局,让农业与旅游实现了“1+1〉2”的融合效应。
认知的深化在数据中显影。近三年,四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村均47万元增长至121万元,年均增幅近40%;村民人均收入从40887元增长至46381元,年均增幅近7%。运河街道乡村经济正焕发出新活力。“这里土地‘含金量’高,生态农业拓出的多元业态,真是乡村振兴的好路子。”前来考察的呼伦贝尔种粮大户姜柱章感慨道:“我们也应结合自身优势,将生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宽发展道路,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
山水共生
全域文旅融合挥毫泼墨
以新宇村起步,沿大运河西行,走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绿荫遮道、亭台错落,炙热阳光被隔绝在外,只留满目清凉。“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的画卷里,藏着临平“以绿载文、以文兴旅”的巧思。
在绿水青山上深挖文化底蕴,临平深谙此道。近年来,除了结合沿河景观提升与建筑立面改造,何思敬纪念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大运河临平国医生活馆、大运河糕版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相继建成开放,助力散落的文化遗产在绿色生态背景中重焕生机。与此同时,临平还积极举办“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等各类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当地区域影响力。
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则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鲜活实践。
核心景区提质让超山换新颜,环山绿道成了漫步赏景的好去处,水上游线带来别样游览体验,周边路网升级让出行更便捷。新建的吴昌硕、潘天寿等四大人文展馆,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香雪晴海”“明堂浮香”“金石遗芳”等超山十景是超丁综保工程治山理水再造超山之美的生动实践,展现了超山承古拓新、美美与共,彰显了超山金石文化、梅花文化的迷人魅力。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运河之水、超然之山,正映照出科学理论的实践伟力。生态改善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数据有印证,水上游线试运营仅一个月,共接待团队120个,接待游客约1.3万人次;今年梅花季的首个周末,超山风景区的累计客流量就高达7万人次,拉动周边美丽乡村、民宿、农家乐、购物等消费近1000万元;产业有话说,运栖、陆家桥两大产业园正拔地而起,“启航·青创综合体”这艘“住创一体”的人才方舟,正吸引无数创新梦想汇聚、碰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定格于此。
全民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绘就华章
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主要参与者。近年来,临平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激发群众主体作用,共建绿水青山、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刷脸投放旧衣服,3元补贴直接到账,积分还能换生活用品!”在东湖街道上环桥社区,居民吴琼熟练地操作着智能分类垃圾桶,她的账户里已累积45元余额。这个集刷脸识别、压缩警报、碳币积分功能于一体的“网红”设备,让垃圾分类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如今,临平区已依据每800户至1000户设置1组智能箱体的标准,让这一模式广泛覆盖城区593个小区、39.26万户居民,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高达95%。
随着该应用场景的不断完善,眼下,这套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利用的模式,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落地,智慧分拣设备的调试、发货一刻不停。接下来,临平将持续推进“中国绿港”建设,引导企业向绿色、无废方向发展,为推动全市工业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环境治理绝非朝夕之功,实现共建共享是指向。小事为缩影,折射的是临平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共同体的硬实力。企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系列制度,探索大运河公益保护协作机制,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在临企业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控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社会公众参与,建立志愿者队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十载光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临平大地上形成了强大的正能量:青山披绿碧水绕城,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乡村繁荣与城并肩,美丽经济支撑美丽风光……而她的蜕变远不止于文字所记,从中受益的老百姓们,同样迸发出强大的生态自信与生态自觉,将认同转化为行动。二十载的时光轮转,又到一个起点,临平这处浙北绿地正以更高维度的思考,给出它的生态答复——青山不负,绿意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