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守乡韵 用创意兴乡村
发布时间: 2025-08-20 09:55 来源: 今日临平

本报讯 (记者 杨荣 实习生 张凌伟)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自去年6月起,省、市、区三级8名文化特派员陆续奔赴临平各结对镇街,以专业之力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特聘副教授陆希便是其中一位,她被派驻到崇贤街道沾桥村。一年多来,陆希用智慧与热情书写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动人篇章。

走进崇贤街道沾桥村,文化礼堂内热闹非凡。陆希正带领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暑期实践团的学生,为村里的孩子们开展“非遗+童趣传承”扎染研学活动。实践团成员介绍莲藕染技艺,从莲蓬的晾晒、粉碎,到染液的熬制、沉淀,再到布料的预处理以及染色时的浸染、扎染技巧,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清晰明了。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学生们亲手体验这门“以莲为墨、以布为纸”的古老艺术。“陆老师说这片荷叶就是沾桥的‘印章’,敲上去就能把家乡的夏天带回家!”沈同学兴奋地说。

那些曾被视为寻常甚至废弃的莲蓬与荷叶,在陆希的奇思妙想与精心雕琢下,化身为点燃乡村活力的“魔法材料”。一年多来,类似的活动还在“姨家工坊”等地开展30余场次。这些活动以非遗为纽带,构建起“高校-村社”的传承共同体,让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沾桥村群众对非遗的热情,充分印证了传统文化在基层的旺盛生命力。陆希表示:“我们将持续探索非遗传承与社区服务融合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陆希不仅在非遗传承活动上独具匠心,还凭借在品牌设计、IP打造、文创产品开发及景观评审等领域的丰富经验,为乡村文化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她指导学生针对崇贤特色美食开展非遗美食包装设计,让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选择深棕色和藕粉色为主基调,运用写意手法,巧妙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同时加入山水画元素,为崇贤蹄髈与藕粉穿上时尚的‘外衣’。”陆希介绍道,通过创意包装的设计、创意IP的打造,来帮助“寻沾桥”文化品牌进一步的打响。希望未来可以把这些植物染的文创产品,和“姨家工坊”的阿姨们做的食品等搭配在一起,也成为拉动沾桥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活力。

当下,农文旅融合发展迎来新机遇。沾桥村打造的文旅街区,迎来了崇贤美术馆、村咖、民宿等入驻。在陆希的指导下,现代潮流元素与质朴乡村风格完美融合,打造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微休闲”场所。这些空间不仅承载着沾桥村的独特特色,更成为游客驻足休憩、体验乡村慢生活的理想之地,极大提升了街区的吸引力与舒适度,成为她赋能乡村文旅理念的生动实践。

崇贤街道沾桥村党委委员杨跃龙感慨道:“陆希来了之后,凭借专业特长给我们村带来了变化。在文旅街区发展上,为后期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参考;在精神文化活动方面,满足了老百姓在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精神文化氛围的需求,大家都很喜欢这类活动。”

深入沾桥村的实践,对于陆希而言,亦是一场丰厚的滋养与成长之旅。她将乡村一线的鲜活案例转化为珍贵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她指导的《文沁浙里:文化特派员赋能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提升策略》获得浙江省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金奖;指导的“两山理论看浙里”思政实践团作品,更是成功入选国家级学习平台并进行展播,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让她和学生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与深远意义。

陆希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鸭兰村,带领学校社会实践队伍跟随苗族、畲族、布依族等多位少数民族绣娘,潜心学习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鸭兰绣的精湛技艺。并通过设置党史知识问答、红色鸭兰纹样丝网印刷体验、旧衣改造焕新等互动项目,吸引了众多研学团和村民积极参与,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

对陆希来说,文化特派员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她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实践问题理论化,拓宽了艺术实践边界,也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场文化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陆希表示,未来将持续挖掘沾桥村历史文化,结合正在打造的文旅街区,探索时尚创意设计如何赋能文旅街区体验升级,为临平创造更多价值。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以匠心守乡韵 用创意兴乡村
发布时间: 2025-08-20 09:55:42 来源: 今日临平

本报讯 (记者 杨荣 实习生 张凌伟)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自去年6月起,省、市、区三级8名文化特派员陆续奔赴临平各结对镇街,以专业之力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特聘副教授陆希便是其中一位,她被派驻到崇贤街道沾桥村。一年多来,陆希用智慧与热情书写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动人篇章。

走进崇贤街道沾桥村,文化礼堂内热闹非凡。陆希正带领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暑期实践团的学生,为村里的孩子们开展“非遗+童趣传承”扎染研学活动。实践团成员介绍莲藕染技艺,从莲蓬的晾晒、粉碎,到染液的熬制、沉淀,再到布料的预处理以及染色时的浸染、扎染技巧,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清晰明了。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学生们亲手体验这门“以莲为墨、以布为纸”的古老艺术。“陆老师说这片荷叶就是沾桥的‘印章’,敲上去就能把家乡的夏天带回家!”沈同学兴奋地说。

那些曾被视为寻常甚至废弃的莲蓬与荷叶,在陆希的奇思妙想与精心雕琢下,化身为点燃乡村活力的“魔法材料”。一年多来,类似的活动还在“姨家工坊”等地开展30余场次。这些活动以非遗为纽带,构建起“高校-村社”的传承共同体,让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沾桥村群众对非遗的热情,充分印证了传统文化在基层的旺盛生命力。陆希表示:“我们将持续探索非遗传承与社区服务融合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陆希不仅在非遗传承活动上独具匠心,还凭借在品牌设计、IP打造、文创产品开发及景观评审等领域的丰富经验,为乡村文化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她指导学生针对崇贤特色美食开展非遗美食包装设计,让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选择深棕色和藕粉色为主基调,运用写意手法,巧妙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同时加入山水画元素,为崇贤蹄髈与藕粉穿上时尚的‘外衣’。”陆希介绍道,通过创意包装的设计、创意IP的打造,来帮助“寻沾桥”文化品牌进一步的打响。希望未来可以把这些植物染的文创产品,和“姨家工坊”的阿姨们做的食品等搭配在一起,也成为拉动沾桥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活力。

当下,农文旅融合发展迎来新机遇。沾桥村打造的文旅街区,迎来了崇贤美术馆、村咖、民宿等入驻。在陆希的指导下,现代潮流元素与质朴乡村风格完美融合,打造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微休闲”场所。这些空间不仅承载着沾桥村的独特特色,更成为游客驻足休憩、体验乡村慢生活的理想之地,极大提升了街区的吸引力与舒适度,成为她赋能乡村文旅理念的生动实践。

崇贤街道沾桥村党委委员杨跃龙感慨道:“陆希来了之后,凭借专业特长给我们村带来了变化。在文旅街区发展上,为后期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参考;在精神文化活动方面,满足了老百姓在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精神文化氛围的需求,大家都很喜欢这类活动。”

深入沾桥村的实践,对于陆希而言,亦是一场丰厚的滋养与成长之旅。她将乡村一线的鲜活案例转化为珍贵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她指导的《文沁浙里:文化特派员赋能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提升策略》获得浙江省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金奖;指导的“两山理论看浙里”思政实践团作品,更是成功入选国家级学习平台并进行展播,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让她和学生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与深远意义。

陆希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鸭兰村,带领学校社会实践队伍跟随苗族、畲族、布依族等多位少数民族绣娘,潜心学习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鸭兰绣的精湛技艺。并通过设置党史知识问答、红色鸭兰纹样丝网印刷体验、旧衣改造焕新等互动项目,吸引了众多研学团和村民积极参与,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

对陆希来说,文化特派员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她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实践问题理论化,拓宽了艺术实践边界,也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场文化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陆希表示,未来将持续挖掘沾桥村历史文化,结合正在打造的文旅街区,探索时尚创意设计如何赋能文旅街区体验升级,为临平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