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畔,百年高跷有新苗
一群“娃娃兵”让老技艺迎来新生机
发布时间: 2025-08-21 10:00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821002_001_01_b.jpg

(记者 高悦) 近日的一个周六清晨,运河街道兴旺村文化礼堂前的广场上一派热闹。清脆的木棍叩地声此起彼伏,一群青少年脚踩近一米高的木跷,双手紧握平衡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迈着步伐。“挺好玩的,感觉自己长高了,能看到更远的地方。”9岁的胡庭睿小朋友虽然才第三次练习,但在老师傅的守护下,已经能摇摇晃晃地走出一整段路。

在老临平人的记忆里,庙会节庆的热闹场面中,亭趾高跷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承载了几代人共同的温暖与回忆。然而进入新世纪,这项百年非遗技艺却逐渐遭遇“寒冬”,传承人越来越少。今年4月,运河街道向全社会发布“亭趾高跷非遗传承人招募令”,吸引近40人报名,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到了暑假,这批“娃娃兵”蜂拥而至,每周六上午都会准时到这里学习高跷技艺。这一批朝气蓬勃的新面孔,为亭趾高跷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45岁的刘国强是兴旺村高跷队的老队员,每次他都会来义务授课。看着孩子们认真练习的身影,他感慨万分。“15岁的时候,我也像他们一样,带着一分好奇和热情开始学习高跷,一晃眼,30年过去了。”刘国强说,在他学习高跷的年代,亭趾高跷不仅是节日庆典的亮点,更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生活美满的特殊方式,“那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会来学一学,大家聚在一起,热闹极了!每次表演,高跷总是最受欢迎的节目。”

亭趾高跷技艺相传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历经百年传承,底蕴深厚。与北方盛行表演技巧和绝招的“武跷”不同,亭趾高跷以文跷为主,注重扮象与扭逗,主要表演走唱,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别具一番韵味。20世纪50年代是亭趾高跷的鼎盛时期,108位高跷能手扮演梁山好汉,场面蔚为壮观;到了80年代,亭趾成立了女子高跷队,36名妇女扮成女排运动员,英姿飒爽。表演者还会扮演传统戏剧人物,每次演出都会吸引众多观众,还经常接到外地的演出邀请。2007年,亭趾高跷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愿意练习高跷的人也逐渐减少。近年来新人寥寥,现役队员大多年事已高,能参与表演的已不足20人。面对困境,兴旺村曾尝试小范围自主招募,但效果不佳,技艺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跷对我们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站得高、行得远’的象征。如果它在咱们这代失传,就太遗憾了。”兴旺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明说道。

今年4月,在运河街道的帮助下,兴旺村再次发布招募令,同时借助区融媒体中心的宣传力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批批年轻人和青少年积极响应,除了临平本地人,还有不少外地爱好者慕名而来。“以前就听说亭趾高跷很有名,但一直没机会学习。这次看到招募信息,我立马就报名了。”学员陈友坚每周六都会带着15岁的女儿从九堡赶来兴旺村学高跷,路程虽有些辛苦,但父女俩都乐在其中,“学习高跷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暑假,更多的“娃娃兵”慕名而来,看着队伍越来越壮大,老队员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看到这么多孩子愿意学习亭趾高跷,我们特别欣慰。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这支队伍,一起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亭趾高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刘国强说。

除了专业的训练课程,街道和村里还定期组织非遗展演,让学员们在舞台上展示学习成果,增强自信心和表演能力。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点,通过设计高跷主题文创产品、开发高跷体验游等方式,拓宽非遗传承的路径和渠道。“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把亭趾高跷传承好,让它走得更远,争取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领略到这项百年技艺的独特魅力。”张明说。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运河畔,百年高跷有新苗
发布时间: 2025-08-21 10:00:05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821002_001_01_b.jpg

(记者 高悦) 近日的一个周六清晨,运河街道兴旺村文化礼堂前的广场上一派热闹。清脆的木棍叩地声此起彼伏,一群青少年脚踩近一米高的木跷,双手紧握平衡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迈着步伐。“挺好玩的,感觉自己长高了,能看到更远的地方。”9岁的胡庭睿小朋友虽然才第三次练习,但在老师傅的守护下,已经能摇摇晃晃地走出一整段路。

在老临平人的记忆里,庙会节庆的热闹场面中,亭趾高跷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承载了几代人共同的温暖与回忆。然而进入新世纪,这项百年非遗技艺却逐渐遭遇“寒冬”,传承人越来越少。今年4月,运河街道向全社会发布“亭趾高跷非遗传承人招募令”,吸引近40人报名,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到了暑假,这批“娃娃兵”蜂拥而至,每周六上午都会准时到这里学习高跷技艺。这一批朝气蓬勃的新面孔,为亭趾高跷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45岁的刘国强是兴旺村高跷队的老队员,每次他都会来义务授课。看着孩子们认真练习的身影,他感慨万分。“15岁的时候,我也像他们一样,带着一分好奇和热情开始学习高跷,一晃眼,30年过去了。”刘国强说,在他学习高跷的年代,亭趾高跷不仅是节日庆典的亮点,更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生活美满的特殊方式,“那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会来学一学,大家聚在一起,热闹极了!每次表演,高跷总是最受欢迎的节目。”

亭趾高跷技艺相传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历经百年传承,底蕴深厚。与北方盛行表演技巧和绝招的“武跷”不同,亭趾高跷以文跷为主,注重扮象与扭逗,主要表演走唱,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别具一番韵味。20世纪50年代是亭趾高跷的鼎盛时期,108位高跷能手扮演梁山好汉,场面蔚为壮观;到了80年代,亭趾成立了女子高跷队,36名妇女扮成女排运动员,英姿飒爽。表演者还会扮演传统戏剧人物,每次演出都会吸引众多观众,还经常接到外地的演出邀请。2007年,亭趾高跷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愿意练习高跷的人也逐渐减少。近年来新人寥寥,现役队员大多年事已高,能参与表演的已不足20人。面对困境,兴旺村曾尝试小范围自主招募,但效果不佳,技艺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跷对我们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站得高、行得远’的象征。如果它在咱们这代失传,就太遗憾了。”兴旺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明说道。

今年4月,在运河街道的帮助下,兴旺村再次发布招募令,同时借助区融媒体中心的宣传力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批批年轻人和青少年积极响应,除了临平本地人,还有不少外地爱好者慕名而来。“以前就听说亭趾高跷很有名,但一直没机会学习。这次看到招募信息,我立马就报名了。”学员陈友坚每周六都会带着15岁的女儿从九堡赶来兴旺村学高跷,路程虽有些辛苦,但父女俩都乐在其中,“学习高跷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暑假,更多的“娃娃兵”慕名而来,看着队伍越来越壮大,老队员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看到这么多孩子愿意学习亭趾高跷,我们特别欣慰。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这支队伍,一起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亭趾高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刘国强说。

除了专业的训练课程,街道和村里还定期组织非遗展演,让学员们在舞台上展示学习成果,增强自信心和表演能力。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点,通过设计高跷主题文创产品、开发高跷体验游等方式,拓宽非遗传承的路径和渠道。“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把亭趾高跷传承好,让它走得更远,争取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领略到这项百年技艺的独特魅力。”张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