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水根(左二)走访老人,记录散落民间的故事 资料图片
本报讯 (记者 仲彦玮) 一纸笔墨守望乡土文脉,四十春秋深耕文化沃土。我区文化工作者汤水根的新作《屯里纪事》近日发布,浙江省群众文化协会、杭州市文化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品乡愁、共话传承。
《屯里纪事》收录了有关临平的20多篇民间传说、近20个传统节日习俗,还有一些承载着岁月温度的古老歌谣。这部记录临平民俗与村史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临平的地方文献,也体现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拾乡谣留旧忆守乡土清音
“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想不起这些歌谣了,再不记下来就要失传了。”汤水根说起自己收集民间故事的初衷。40年来,他走遍临平的村村落落,寻访会讲古的老人,记录即将消失的民间传说、歌谣和习俗。《村落遗韵》《村落拾遗》《百丈拾遗》等自费出版的民间文学集,为当地保存了珍贵的文化记忆。其中100篇故事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收录保护,中国民协党组书记罗杨还亲自题词作序,评价其“为保存地方记忆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汤水根的作品,知名作家、原《浙江作家》杂志编辑部主任魏丽敏有着深刻的解读:“《村落遗韵》系列作品体现了作者浓浓的家国情怀,面对非遗文化充满民族自豪感,拳拳之意跃然纸上,尤其是他对故乡、故土的热爱,让这部作品满是山情水意,有情有义,那些生活随想更令人回味。”
承文脉接今时传基层民声
文化不应只停留在书本里。如何让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退休后,汤水根组建了南苑文学社,如今已发展成近30人的文化团队。
文学社去年参加全省诗歌大赛,21篇作品中有7篇获奖。汤水根将40年基层文化工作的感悟融入诗行创作了《老文化站长》一诗,获得二等奖。深知“写作的人既需要发表平台,也需要鲜活素材”,汤水根一边带着社员参加大赛、推荐投稿,为作品找出口;一边组织文学采风、文化走亲等活动,带领大家深入社区,用报告文学记录基层故事。
“向群众寻文化,靠行动传文化”,这是汤水根一直坚守的初心。2001年,汤水根接手临平街道文体中心时,就开始从群众中发掘人才:临平街道滚灯队通过全体队员的不懈努力和默契配合,最终登上中国农民运动会闭幕式舞台,让这项非遗技艺走向全国;秧歌队也在充分挖掘民间艺术潜力后,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崭露头角,并在全国大赛中屡获金奖。“临平街道的滚灯队、秧歌队,都得益于他的早期培育。我印象特别深,有一年他专门带我们两个骨干去南昌学秧歌,还有一次去上海参加全国性的秧歌培训。那时候只要外面有合适的比赛,不管是全国性的秧歌赛,还是省里的各种文体赛事,他都会组织我们参加,还拿了不少奖。”魅力舞蹈队教练陈月娟回忆起往事,语气里满是对汤水根的认可。
细耕耘有创新植文化厚土
基层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是资金。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无经费、无设施、无门路”的困境,汤水根积极响应中央“以文补文”政策——创办余杭县首家文化企业,用经营收入支持文化活动,这一做法成为当时的典型并获得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有了资金保障,汤水根办起了当时余杭县的第一本公社级油印刊物《晓林》。虽然条件简陋,要自己刻蜡纸、自己油印,但这份刊物却成了当时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后陆续诞生的《临平山》《南苑》杂志,在编辑团队的精心耕耘下先后获得浙江省群文报刊金奖。
“基层文化建设既需要情怀,更需要智慧和创新。”汤水根的文化实践之路,也是临平基层文化建设40年发展的生动注脚。从“三无”困境到文化繁荣,从手工刻印到省级金奖,从濒临失传的民间故事到系统整理的文化遗产,一代代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托举起了基层文化的繁荣图景。
如今,年近七旬的汤水根正在整理军旅回忆录,筹备新书出版的事宜。这位老文化工作者用40年的坚守告诉我们:基层文化建设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支持,更需要有人愿意扎根基层、默默耕耘。他的“以文补文”模式、培养草根人才的经验、抢救民间文化的执着,都为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汤水根笔耕不辍为临平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印记,也见证着临平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历程。
分享到: |
汤水根(左二)走访老人,记录散落民间的故事 资料图片
本报讯 (记者 仲彦玮) 一纸笔墨守望乡土文脉,四十春秋深耕文化沃土。我区文化工作者汤水根的新作《屯里纪事》近日发布,浙江省群众文化协会、杭州市文化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品乡愁、共话传承。
《屯里纪事》收录了有关临平的20多篇民间传说、近20个传统节日习俗,还有一些承载着岁月温度的古老歌谣。这部记录临平民俗与村史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临平的地方文献,也体现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拾乡谣留旧忆守乡土清音
“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想不起这些歌谣了,再不记下来就要失传了。”汤水根说起自己收集民间故事的初衷。40年来,他走遍临平的村村落落,寻访会讲古的老人,记录即将消失的民间传说、歌谣和习俗。《村落遗韵》《村落拾遗》《百丈拾遗》等自费出版的民间文学集,为当地保存了珍贵的文化记忆。其中100篇故事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收录保护,中国民协党组书记罗杨还亲自题词作序,评价其“为保存地方记忆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汤水根的作品,知名作家、原《浙江作家》杂志编辑部主任魏丽敏有着深刻的解读:“《村落遗韵》系列作品体现了作者浓浓的家国情怀,面对非遗文化充满民族自豪感,拳拳之意跃然纸上,尤其是他对故乡、故土的热爱,让这部作品满是山情水意,有情有义,那些生活随想更令人回味。”
承文脉接今时传基层民声
文化不应只停留在书本里。如何让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退休后,汤水根组建了南苑文学社,如今已发展成近30人的文化团队。
文学社去年参加全省诗歌大赛,21篇作品中有7篇获奖。汤水根将40年基层文化工作的感悟融入诗行创作了《老文化站长》一诗,获得二等奖。深知“写作的人既需要发表平台,也需要鲜活素材”,汤水根一边带着社员参加大赛、推荐投稿,为作品找出口;一边组织文学采风、文化走亲等活动,带领大家深入社区,用报告文学记录基层故事。
“向群众寻文化,靠行动传文化”,这是汤水根一直坚守的初心。2001年,汤水根接手临平街道文体中心时,就开始从群众中发掘人才:临平街道滚灯队通过全体队员的不懈努力和默契配合,最终登上中国农民运动会闭幕式舞台,让这项非遗技艺走向全国;秧歌队也在充分挖掘民间艺术潜力后,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崭露头角,并在全国大赛中屡获金奖。“临平街道的滚灯队、秧歌队,都得益于他的早期培育。我印象特别深,有一年他专门带我们两个骨干去南昌学秧歌,还有一次去上海参加全国性的秧歌培训。那时候只要外面有合适的比赛,不管是全国性的秧歌赛,还是省里的各种文体赛事,他都会组织我们参加,还拿了不少奖。”魅力舞蹈队教练陈月娟回忆起往事,语气里满是对汤水根的认可。
细耕耘有创新植文化厚土
基层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是资金。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无经费、无设施、无门路”的困境,汤水根积极响应中央“以文补文”政策——创办余杭县首家文化企业,用经营收入支持文化活动,这一做法成为当时的典型并获得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有了资金保障,汤水根办起了当时余杭县的第一本公社级油印刊物《晓林》。虽然条件简陋,要自己刻蜡纸、自己油印,但这份刊物却成了当时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后陆续诞生的《临平山》《南苑》杂志,在编辑团队的精心耕耘下先后获得浙江省群文报刊金奖。
“基层文化建设既需要情怀,更需要智慧和创新。”汤水根的文化实践之路,也是临平基层文化建设40年发展的生动注脚。从“三无”困境到文化繁荣,从手工刻印到省级金奖,从濒临失传的民间故事到系统整理的文化遗产,一代代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托举起了基层文化的繁荣图景。
如今,年近七旬的汤水根正在整理军旅回忆录,筹备新书出版的事宜。这位老文化工作者用40年的坚守告诉我们:基层文化建设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支持,更需要有人愿意扎根基层、默默耕耘。他的“以文补文”模式、培养草根人才的经验、抢救民间文化的执着,都为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汤水根笔耕不辍为临平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印记,也见证着临平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