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步入南苑街道邻城农场的火龙果种植区,仿佛踏入了一片“热带雨林”,火龙果树排列成绿色长廊,熟透的果子外衣泛着玫瑰粉的色泽垂挂在枝条间像一盏盏喜庆的小灯笼。农场第一批成熟的火龙果已在7月中旬开始采摘,预计可持续采摘至10月,眼下正值暑假,农场顺势推出亲子采摘游,用火龙果给大家的夏日生活增添滋味。
保温膜与夜光灯下的“南果北种”
这种原本生长在热带的水果已经在临平的土地上扎根多年。2020年,邻城农场引入火龙果,目前种植面积约10亩,包括红心、白心两种,数量超一万株。“火龙果是多年生植物,平时需要不间断地做一些修剪、施肥的工作,现在施用的都是有机肥,种出来的火龙果产量高、口感好,目前亩均产量大概有十几吨。”农场负责人三月介绍道,当初引进、培育火龙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成熟期短、亩产量高。
火龙果作为热带作物,每日需要保持8小时以上的充足光照,生长适温为25-35℃,还需要种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湿可满足生长需求,但冬季低温,需通过大棚保温和土壤改良来规避冻害风险。刚开始种植时,农场也遇到过火龙果树“水土不服”的问题,其中,温度带来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冬季就怕霜冻,一旦温度低于零下3℃,果树就全部冻坏了。我们首先通过保温膜加温,如果气温低于零下还需要加盖两到三层保温膜,还不够的话,夜里要烧炭、生火,让棚内温度高起来。”三月说道。
火龙果通常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到了第二天清晨就开始凋谢。如果光照强度不足,也会影响其正常开花。因此,除了气温适宜外,要想具备自然授粉的条件,还需要用灯光补充光照。为了提高火龙果的坐果率,工人们只能趁花朵在夜间盛开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热带地区种植火龙果都是夜里开补光灯,帮助火龙果24小时生长,农场不使用这种设备,所以夜里蜜蜂不进来,只能通过人工授粉。”三月介绍道,出于运输考量,热带地区一般都是提前采摘五六分熟的火龙果,本地种植则可以做到自然成熟后再去采摘,当天摘当天吃。
“红灯笼”串起都市农旅融合链
火龙果产得多、产得好,更要卖得好。如何打开销路?2022年,随着周边游的东风劲吹,农文旅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场把目光投向亲子市场,推出了“采摘+游玩”模式。
农场的一大优势是离城区比较近,亲子家庭出行方便,十几分钟车程就能到。现摘现吃的极致体验,结合绝佳地理优势,使得邻城农场迅速成为城市家庭周末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旺季期间日均接待客流量在400人左右。但在三月看来,游客尤其是家庭亲子群体,在农场收获的远不止是一篮水果。孩子们在藤蔓间穿梭、辨识、亲手采摘的过程,更是一次生动的自然教育课,让他们直观感受到食物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理解了何为“应季”与“新鲜”。“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个循环链,游客们吃剩下的这些果蔬皮可以喂动物,还可以做一些堆肥之类的产品,环保又高效。”三月说道。
从单纯的果实产出,到集观光、体验、教育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模式,邻城农场走出一条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优化原有的研学课程,以火龙果为例,要跳出简单的采摘游,除了饮品制作之类的活动外,后续还会开发一些更深入的农业知识讲解课程,诸如修枝、养护体验等,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融合进课程中。”三月表示。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步入南苑街道邻城农场的火龙果种植区,仿佛踏入了一片“热带雨林”,火龙果树排列成绿色长廊,熟透的果子外衣泛着玫瑰粉的色泽垂挂在枝条间像一盏盏喜庆的小灯笼。农场第一批成熟的火龙果已在7月中旬开始采摘,预计可持续采摘至10月,眼下正值暑假,农场顺势推出亲子采摘游,用火龙果给大家的夏日生活增添滋味。
保温膜与夜光灯下的“南果北种”
这种原本生长在热带的水果已经在临平的土地上扎根多年。2020年,邻城农场引入火龙果,目前种植面积约10亩,包括红心、白心两种,数量超一万株。“火龙果是多年生植物,平时需要不间断地做一些修剪、施肥的工作,现在施用的都是有机肥,种出来的火龙果产量高、口感好,目前亩均产量大概有十几吨。”农场负责人三月介绍道,当初引进、培育火龙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成熟期短、亩产量高。
火龙果作为热带作物,每日需要保持8小时以上的充足光照,生长适温为25-35℃,还需要种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湿可满足生长需求,但冬季低温,需通过大棚保温和土壤改良来规避冻害风险。刚开始种植时,农场也遇到过火龙果树“水土不服”的问题,其中,温度带来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冬季就怕霜冻,一旦温度低于零下3℃,果树就全部冻坏了。我们首先通过保温膜加温,如果气温低于零下还需要加盖两到三层保温膜,还不够的话,夜里要烧炭、生火,让棚内温度高起来。”三月说道。
火龙果通常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到了第二天清晨就开始凋谢。如果光照强度不足,也会影响其正常开花。因此,除了气温适宜外,要想具备自然授粉的条件,还需要用灯光补充光照。为了提高火龙果的坐果率,工人们只能趁花朵在夜间盛开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热带地区种植火龙果都是夜里开补光灯,帮助火龙果24小时生长,农场不使用这种设备,所以夜里蜜蜂不进来,只能通过人工授粉。”三月介绍道,出于运输考量,热带地区一般都是提前采摘五六分熟的火龙果,本地种植则可以做到自然成熟后再去采摘,当天摘当天吃。
“红灯笼”串起都市农旅融合链
火龙果产得多、产得好,更要卖得好。如何打开销路?2022年,随着周边游的东风劲吹,农文旅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场把目光投向亲子市场,推出了“采摘+游玩”模式。
农场的一大优势是离城区比较近,亲子家庭出行方便,十几分钟车程就能到。现摘现吃的极致体验,结合绝佳地理优势,使得邻城农场迅速成为城市家庭周末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旺季期间日均接待客流量在400人左右。但在三月看来,游客尤其是家庭亲子群体,在农场收获的远不止是一篮水果。孩子们在藤蔓间穿梭、辨识、亲手采摘的过程,更是一次生动的自然教育课,让他们直观感受到食物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理解了何为“应季”与“新鲜”。“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个循环链,游客们吃剩下的这些果蔬皮可以喂动物,还可以做一些堆肥之类的产品,环保又高效。”三月说道。
从单纯的果实产出,到集观光、体验、教育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模式,邻城农场走出一条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优化原有的研学课程,以火龙果为例,要跳出简单的采摘游,除了饮品制作之类的活动外,后续还会开发一些更深入的农业知识讲解课程,诸如修枝、养护体验等,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融合进课程中。”三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