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潘锦) 白露一到,蛐蛐声长鸣不断,塘栖又见中秋“斗月饼”的盛况:大人们带着三五岁孩童,在竹筐中放进自家做的土灶月饼和“常胜”蛐蛐,开始挨家挨户地串门“斗月饼”,用民俗传承迎接中秋节的到来。
日前上午10点,在塘栖镇丁山河村“幸福的院子”,斗蛐蛐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先用蛐蛐草撩拨,双叫后才起栅开斗。蛐蛐们斗得厉害,人在边上也紧张得很,为的不是蛐蛐胜负,而是一旁土灶里香喷喷的土灶月饼。“我们斗蛐蛐是三局两胜,一方如果没牙了、跑掉了,就意味着输了,就得把框里的月饼留下。”市民严大伯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就是用这种方式赢了不少美味的月饼,将节日的仪式感拉满。
一旁观赛的孩子们更是兴奋无比、跃跃欲试,一旦产生了赢家,便纷纷鼓掌叫好。“原来以前爷爷奶奶就是这样‘斗’的月饼。我自己也体验了一下,很好玩,刚出炉的月饼特别香。”顾玲瑜小朋友开心地说。
“斗月饼”背后是当地传承百年的中秋风俗,也是塘栖独一份的热闹。谁家的蛐蛐赢了,就可以拿走别家的月饼,输了,则留下自家的月饼。几个回合下来,村里各式口味的土灶月饼就集齐了。轮流品尝后,觉得哪户人家土灶月饼味道做得好,再虚心求教制作方法,提升厨艺,这样有趣的风俗习惯沿袭到了今天,也被列入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们要把好的习俗一代代传承下去。各家各户都带着孩子过来,年长的要把老底子的风俗传承给他们。”老刀百匠非遗工坊创始人沈建标说道。
院子里,蛐蛐们打起了“擂台赛”,另一边,师傅们也在加紧制作月饼,用一口“酥掉渣”的土灶月饼俘获食客们的心。“我们的月饼有三土:馅料土,以五谷杂粮为主;制法土,全靠手工;烘烤土,用农家土灶烘烤,真的是土到掉渣。”沈建标笑着说,临近中秋,土灶月饼销售火爆,一天就能卖出1万筒。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潘锦) 白露一到,蛐蛐声长鸣不断,塘栖又见中秋“斗月饼”的盛况:大人们带着三五岁孩童,在竹筐中放进自家做的土灶月饼和“常胜”蛐蛐,开始挨家挨户地串门“斗月饼”,用民俗传承迎接中秋节的到来。
日前上午10点,在塘栖镇丁山河村“幸福的院子”,斗蛐蛐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先用蛐蛐草撩拨,双叫后才起栅开斗。蛐蛐们斗得厉害,人在边上也紧张得很,为的不是蛐蛐胜负,而是一旁土灶里香喷喷的土灶月饼。“我们斗蛐蛐是三局两胜,一方如果没牙了、跑掉了,就意味着输了,就得把框里的月饼留下。”市民严大伯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就是用这种方式赢了不少美味的月饼,将节日的仪式感拉满。
一旁观赛的孩子们更是兴奋无比、跃跃欲试,一旦产生了赢家,便纷纷鼓掌叫好。“原来以前爷爷奶奶就是这样‘斗’的月饼。我自己也体验了一下,很好玩,刚出炉的月饼特别香。”顾玲瑜小朋友开心地说。
“斗月饼”背后是当地传承百年的中秋风俗,也是塘栖独一份的热闹。谁家的蛐蛐赢了,就可以拿走别家的月饼,输了,则留下自家的月饼。几个回合下来,村里各式口味的土灶月饼就集齐了。轮流品尝后,觉得哪户人家土灶月饼味道做得好,再虚心求教制作方法,提升厨艺,这样有趣的风俗习惯沿袭到了今天,也被列入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们要把好的习俗一代代传承下去。各家各户都带着孩子过来,年长的要把老底子的风俗传承给他们。”老刀百匠非遗工坊创始人沈建标说道。
院子里,蛐蛐们打起了“擂台赛”,另一边,师傅们也在加紧制作月饼,用一口“酥掉渣”的土灶月饼俘获食客们的心。“我们的月饼有三土:馅料土,以五谷杂粮为主;制法土,全靠手工;烘烤土,用农家土灶烘烤,真的是土到掉渣。”沈建标笑着说,临近中秋,土灶月饼销售火爆,一天就能卖出1万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