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荣 通讯员 周蓉 沈小丽)今年9月20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主题为“致敬希望英雄”。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连日来,区红十字会联合区博爱之家志愿服务中心走访慰问部分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以鲜花和慰问品致谢,致敬他们为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今年6月,来自临平的幼儿园教师张国英成功捐献18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的曙光。这位坚持公益13年的“爱心妈妈”,早在2013年便登记入库,今年与患者配型成功后,她以科学知识化解家人担忧:“捐献不是抽骨髓,而是像献血一样安全。”如今,她的大女儿也追随她的脚步,成为校园志愿服务骨干。
“捐献后身体恢复很快,幼儿园的孩子们都说我是一个‘超级英雄’。现在,我也用自身捐献的经历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以及捐献过程,打破人们对捐献固有的误解。”张国英说。
交通系统职工李能的捐献故事同样温暖人心。他目前累计献血7000毫升,2021年登记入库后,始终为“生命之约”准备着。今年7月,他在妻子临盆前完成232毫升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之后身体一周就恢复了,我便投入到工作中。做了这件事情,我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李能坦言,“这既是给患者的‘生命礼物’,也是给宝宝的第一份人生贺礼。”他呼吁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当前入库人数仍远低于需求,每一份血样都是一份希望,每一次伸手都能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
截至目前,临平区已有6500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48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量居浙江省、杭州市前列。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临平模式”的创新探索:成立生命爱相‘髓’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普讲座;组建“救在身边”急救跑者志愿服务队,通过急救培训、公益跑等形式扩大认知;设立志愿者工作室,以真实故事传递温暖力量。
“善意的传递始于理解,终于行动。”区红十字会秘书长金炜帏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更多创新形式,让公众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科学、安全且伟大的善举,让每一份爱心都能找到归宿。”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杨荣 通讯员 周蓉 沈小丽)今年9月20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主题为“致敬希望英雄”。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连日来,区红十字会联合区博爱之家志愿服务中心走访慰问部分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以鲜花和慰问品致谢,致敬他们为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今年6月,来自临平的幼儿园教师张国英成功捐献18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的曙光。这位坚持公益13年的“爱心妈妈”,早在2013年便登记入库,今年与患者配型成功后,她以科学知识化解家人担忧:“捐献不是抽骨髓,而是像献血一样安全。”如今,她的大女儿也追随她的脚步,成为校园志愿服务骨干。
“捐献后身体恢复很快,幼儿园的孩子们都说我是一个‘超级英雄’。现在,我也用自身捐献的经历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以及捐献过程,打破人们对捐献固有的误解。”张国英说。
交通系统职工李能的捐献故事同样温暖人心。他目前累计献血7000毫升,2021年登记入库后,始终为“生命之约”准备着。今年7月,他在妻子临盆前完成232毫升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之后身体一周就恢复了,我便投入到工作中。做了这件事情,我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李能坦言,“这既是给患者的‘生命礼物’,也是给宝宝的第一份人生贺礼。”他呼吁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当前入库人数仍远低于需求,每一份血样都是一份希望,每一次伸手都能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
截至目前,临平区已有6500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48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量居浙江省、杭州市前列。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临平模式”的创新探索:成立生命爱相‘髓’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普讲座;组建“救在身边”急救跑者志愿服务队,通过急救培训、公益跑等形式扩大认知;设立志愿者工作室,以真实故事传递温暖力量。
“善意的传递始于理解,终于行动。”区红十字会秘书长金炜帏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更多创新形式,让公众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科学、安全且伟大的善举,让每一份爱心都能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