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周兴华
本报讯 (记者 杨荣 通讯员 周蓉 艾杭枫) 近日,区红十字会传来一则暖心的消息:11年前,由辅警周兴华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一名孩子的生命。如今,这个孩子在今年9月顺利步入大学校园,他的父亲也在今年7月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段关于爱与延续的故事,正悄然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
周兴华是临平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开发区中队的一名辅警。2011年,在一次义务献血活动中,他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14年5月,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与深圳一名血液病患儿匹配成功。得知这一消息后,周兴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捐献。
“当时接到电话后,自己既紧张又高兴。紧张是因为对流程还有不了解,高兴是因为有机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周兴华回忆道。
如今11年过去了,当初被救的孩子过得怎么样?身体是否健康?这些疑问时常在周兴华的脑海中萦绕,空闲时,他总会忍不住想念远方的这位“亲人”。
今年9月份,临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从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得知,当年周兴华救下的孩子如今身体十分健康,今年成功考上大学,已经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而孩子的父亲贵哥也在今年7月9日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另一名血液病患者及家庭带去生的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生命接力,更是一场爱与希望的传承。“听到这一切,我特别开心、激动。这份爱心能够被接力传承,挽救更多的家庭,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周兴华感慨地说。
经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同意,在区红十字会的对接下,记者与贵哥通上了电话。他告诉我们,孩子出生仅5个月时就被确诊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症,从此只能长期依靠输血维持生命。幸运的是2015年,孩子成功移植造血干细胞后,身体状况逐渐好转。“自己曾淋过雨,所以更想为他人撑把伞。”孩子父亲当年便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之后还组建了“地贫关爱小家”,免费提供住宿,让病友们组成互助团体。在他的努力下,地贫家属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术后的地贫孩子们存活率也越来越高。截至2024年12月底,已救助超750位困境地贫患儿。
“正是因为当年儿子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才重获新生,也挽救了我们这个小家。可以说,我们是幸运的。公益之路我已经走了10年,看到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病情四处奔波,我更想为这些家庭付出一些。”贵哥感慨地说,现在儿子空余时间也会跟着他一起做公益。
周兴华的善举,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身边人参与公益的热情。在临平交警队伍里,这样的温暖早已形成“涟漪效应”。“周大哥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们,2019年我们交警部门与区第一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警联动机制,还专门搭建了工作联系群。每当发生交通事故,我们能第一时间将伤者信息、现场情况同步给医院,还积极为有需要的患者献血,为抢救生命争取‘黄金时间’。这一机制至今已在多起事故救治中发挥关键作用。”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开发区中队中队长顾建伟介绍道。
这份跨越11年的生命接力,并非偶然,而是善意绵延的必然。近年来,临平区红十字会积极探索创新,成立生命爱相“髓”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普讲座,让更多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组建“救在身边”急救跑者志愿服务队,通过急救培训、公益跑等形式扩大认知,提高公众的应急救援能力。同时,设立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志愿工作室,通过捐献者自身捐献的真实故事传递温暖力量,激发更多人参与公益的热情。
人们常说,爱是彼此间最温暖的托举,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动人的回响。9月20日是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今年的主题是“致敬希望英雄”。在临平区,有48位这样的“希望英雄”,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为生命续航,而全区已有6500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量居省、市前列。
“善意的传递始于理解,终于行动。”区红十字会秘书长金炜帏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更多创新形式,让公众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科学、安全且伟大的善举,让每一份爱心都能找到归宿,让生命的希望之花在更多地方绽放。”
分享到: |
工作中的周兴华
本报讯 (记者 杨荣 通讯员 周蓉 艾杭枫) 近日,区红十字会传来一则暖心的消息:11年前,由辅警周兴华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一名孩子的生命。如今,这个孩子在今年9月顺利步入大学校园,他的父亲也在今年7月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段关于爱与延续的故事,正悄然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
周兴华是临平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开发区中队的一名辅警。2011年,在一次义务献血活动中,他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14年5月,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与深圳一名血液病患儿匹配成功。得知这一消息后,周兴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捐献。
“当时接到电话后,自己既紧张又高兴。紧张是因为对流程还有不了解,高兴是因为有机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周兴华回忆道。
如今11年过去了,当初被救的孩子过得怎么样?身体是否健康?这些疑问时常在周兴华的脑海中萦绕,空闲时,他总会忍不住想念远方的这位“亲人”。
今年9月份,临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从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得知,当年周兴华救下的孩子如今身体十分健康,今年成功考上大学,已经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而孩子的父亲贵哥也在今年7月9日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另一名血液病患者及家庭带去生的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生命接力,更是一场爱与希望的传承。“听到这一切,我特别开心、激动。这份爱心能够被接力传承,挽救更多的家庭,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周兴华感慨地说。
经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同意,在区红十字会的对接下,记者与贵哥通上了电话。他告诉我们,孩子出生仅5个月时就被确诊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症,从此只能长期依靠输血维持生命。幸运的是2015年,孩子成功移植造血干细胞后,身体状况逐渐好转。“自己曾淋过雨,所以更想为他人撑把伞。”孩子父亲当年便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之后还组建了“地贫关爱小家”,免费提供住宿,让病友们组成互助团体。在他的努力下,地贫家属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术后的地贫孩子们存活率也越来越高。截至2024年12月底,已救助超750位困境地贫患儿。
“正是因为当年儿子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才重获新生,也挽救了我们这个小家。可以说,我们是幸运的。公益之路我已经走了10年,看到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病情四处奔波,我更想为这些家庭付出一些。”贵哥感慨地说,现在儿子空余时间也会跟着他一起做公益。
周兴华的善举,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身边人参与公益的热情。在临平交警队伍里,这样的温暖早已形成“涟漪效应”。“周大哥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们,2019年我们交警部门与区第一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警联动机制,还专门搭建了工作联系群。每当发生交通事故,我们能第一时间将伤者信息、现场情况同步给医院,还积极为有需要的患者献血,为抢救生命争取‘黄金时间’。这一机制至今已在多起事故救治中发挥关键作用。”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开发区中队中队长顾建伟介绍道。
这份跨越11年的生命接力,并非偶然,而是善意绵延的必然。近年来,临平区红十字会积极探索创新,成立生命爱相“髓”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普讲座,让更多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组建“救在身边”急救跑者志愿服务队,通过急救培训、公益跑等形式扩大认知,提高公众的应急救援能力。同时,设立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志愿工作室,通过捐献者自身捐献的真实故事传递温暖力量,激发更多人参与公益的热情。
人们常说,爱是彼此间最温暖的托举,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动人的回响。9月20日是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今年的主题是“致敬希望英雄”。在临平区,有48位这样的“希望英雄”,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为生命续航,而全区已有6500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量居省、市前列。
“善意的传递始于理解,终于行动。”区红十字会秘书长金炜帏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更多创新形式,让公众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科学、安全且伟大的善举,让每一份爱心都能找到归宿,让生命的希望之花在更多地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