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古锁展示馆
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通讯员 兰廷成) 近日,2025年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单公布,临平法根糕点展示馆、杭南记忆馆、珩瑆运河农耕文化民俗馆、乔司民俗馆、星河古锁展示馆、钟化民廉政文化展示馆共6家博物馆入选。它们规模不一、主题各异,却共同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匠心传承。其中,位于塘栖的法根糕点展示馆和星桥街道的星河古锁展示馆,从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一对父女的民间收藏起步,逐步发展成为集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成为临平乡村博物馆群体中两张亮眼的名片。
老字号办馆:
糕点模具述千年 传统食育焕新机
走进法根糕点展示馆,先秦至明清的6000余件糕点模具依次陈列,默默讲述着中式糕点的演变史。另一边,从老作坊到现代化工厂的企业传承故事收藏着老杭州人儿时江南糕点的记忆和情怀, “二十四节气糕点展区”让人直观感受“不时不食”的传统智慧,文化认知在参观中悄然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糕点背后的故事可能会被慢慢淡化,只有让我们的传统糕点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知和了解,才能继续传递下去。这也是我和父亲想要建博物馆的初心所在。”展示馆负责人李婷介绍。
李婷是塘栖法根糕点第二代传承人,2019年,她带着法根糕点一起,从“前店后厂”式的格局,搬进了12000平方米的新厂区。除了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李婷觉得,老字号企业还要有文化展示的空间。“浙江省老字号需要追溯品牌的发展历史,当年我们申报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史料已无从考证。只能通过老一辈的人口述呈现。我们虽有近百年的传承历史,但没有材料佐证的话,这些内容就丧失了支撑力和说服力。”不久后,李婷开始着手打造一家属于法根糕点的博物馆。(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由于缺乏经验,小到灯光营造,大到展陈设计,李婷前前后后花了两年的时间,跑遍了杭州的几乎每一座博物馆,考察学习、借鉴取经,再同传统糕点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其实现在呈现的样子已经是改造升级后的了,1.0版本的时候,我们对于展品的呈现方式是比较简单的。后来我们去看古籍,包括从一些史料当中做了追溯,发现每个朝代它对应的糕点文化是不一样的,所以在2.0版本中,我们用颜色来进行了区分。”研究古籍与史料的过程,也给了李婷一个惊喜。在系统梳理了历代糕点的原料选用、制作工艺与节令习俗的关联之后,她带领团队复原出多款古法糕点,比如最早记载于南宋时期的茯苓糕,以及汉代的大米蒸糕,年销量超10万件。这些糕点不仅丰富了展陈,更成为法根糕点当之无愧的“明星单品”。
如今,这座博物馆已成为集展示、体验、研学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去年共开展体验活动144场,接待人数超2.5万人次。李婷还以博物馆为平台,推出“节气糕点手作课程”与“江南茶食文化之旅”,将传统糕点的生产、展示与体验深度融合,让消费者在互动中理解“食育”的内涵,使老字号从单一食品生产者转型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希望能以更多生动的方式,比如后面可能会加入一些音效、叫卖声,还有味觉的体验,综合运用五感让游客对糕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我也希望能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去做一些联动,比如和茶文化、宋韵文化相结合,让这个博物馆能够活起来。”李婷表示。
父女筑梦:
一把古锁见古今 私藏展馆惠乡邻
事实上,像“法根”这样以专题博物馆形式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在临平并非个例。位于星桥街道的星河古锁展示馆收藏了逾200把古锁,包括从秦汉、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各类古锁,以及新中国初期生产的首批弹子结构锁。馆藏锁具不仅时代脉络完整、保存状态良好,还广泛涵盖长命锁等几乎国内可见的所有锁具类型。体系完备、种类齐全,是目前国内比较少见的以锁具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大概在40多年前,我爸爸当时也就20岁,他的外婆和奶奶有遗留下来一些老锁,我爸爸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把玩,玩着玩着发现古锁里还蕴藏了很多历史故事,或是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各种锻造技术,然后他就开始深深地着迷了。去外面旅游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寻找哪里也有这样的古锁,收藏更多的锁到家里来研究。”然而,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星河古锁展示馆负责人张宇霞回忆道,起步阶段,父亲也曾屡屡“打眼”——不仅购入过赝品,还一度陷入骗局。为此,他四处请教专家,学习断代、辨伪等鉴定方法,一步步积累古锁知识。慢慢地,父亲成为这一领域的行家,并把知识传授给了自己。“每个年代它制锁的工艺,以及使用的原材料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秦汉以使用青铜锁为主,受当时工艺的影响,提炼出的铜里会有很多杂质,这个杂质就是天然的青铜,这是现在模仿不了的。”张宇霞说。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宇霞也逐渐喜欢上了这些老物件,父女俩收藏锁的数量越来越多,样式越来越罕见。然而,上百把古锁若只留于自家人观赏,终究有些可惜。2018年,父女俩申请创办了一家收藏馆,将藏品陈列于自家二楼,免费向公众开放。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些珍贵的藏品,2021年,父女俩租下了星桥街道一间400多平方米的闲置厂房,亲力亲为,经过近一年夜以继日的改造,星河古锁展示馆终于正式开馆。“这些古锁见证了历史,不仅是我们一家人的宝贝,也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所有市民都可以来免费参观,并且目前我们所有对外发布的活动也都是免费的,我父亲空下来的时候也会开一些讲座,或者给来参观的孩子们做义务讲解员。”在张宇霞看来,星河古锁展示馆的诞生与发展,不仅凝聚了自己和父亲两代人的热爱与坚持,更超越了单纯的物品展示,成为延续历史记忆、普及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文化自信的开放式课堂,也为更多民间收藏走向大众、服务社会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截至目前,我区已创建省、市乡村博物馆14家,其中省级乡村博物馆13家。它们走出“深闺”、走向大众,不仅活化利用了乡村空间,更让文化传承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焕发新生。“接下来,我们将持续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专业指导,推动更多民间收藏、老字号企业和非遗项目融入乡村博物馆体系建设。一方面,鼓励依托特色产业和地域文化,打造‘一村一馆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支持现有场馆提升展陈水平、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深化与教育、旅游产业的融合。让乡村博物馆不仅成为留住乡愁、传承技艺的载体,更成为推动文旅共富、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分享到: |
星河古锁展示馆
本报讯 (记者 钱昕雯 通讯员 兰廷成) 近日,2025年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单公布,临平法根糕点展示馆、杭南记忆馆、珩瑆运河农耕文化民俗馆、乔司民俗馆、星河古锁展示馆、钟化民廉政文化展示馆共6家博物馆入选。它们规模不一、主题各异,却共同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匠心传承。其中,位于塘栖的法根糕点展示馆和星桥街道的星河古锁展示馆,从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一对父女的民间收藏起步,逐步发展成为集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成为临平乡村博物馆群体中两张亮眼的名片。
老字号办馆:
糕点模具述千年 传统食育焕新机
走进法根糕点展示馆,先秦至明清的6000余件糕点模具依次陈列,默默讲述着中式糕点的演变史。另一边,从老作坊到现代化工厂的企业传承故事收藏着老杭州人儿时江南糕点的记忆和情怀, “二十四节气糕点展区”让人直观感受“不时不食”的传统智慧,文化认知在参观中悄然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糕点背后的故事可能会被慢慢淡化,只有让我们的传统糕点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知和了解,才能继续传递下去。这也是我和父亲想要建博物馆的初心所在。”展示馆负责人李婷介绍。
李婷是塘栖法根糕点第二代传承人,2019年,她带着法根糕点一起,从“前店后厂”式的格局,搬进了12000平方米的新厂区。除了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李婷觉得,老字号企业还要有文化展示的空间。“浙江省老字号需要追溯品牌的发展历史,当年我们申报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史料已无从考证。只能通过老一辈的人口述呈现。我们虽有近百年的传承历史,但没有材料佐证的话,这些内容就丧失了支撑力和说服力。”不久后,李婷开始着手打造一家属于法根糕点的博物馆。(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由于缺乏经验,小到灯光营造,大到展陈设计,李婷前前后后花了两年的时间,跑遍了杭州的几乎每一座博物馆,考察学习、借鉴取经,再同传统糕点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其实现在呈现的样子已经是改造升级后的了,1.0版本的时候,我们对于展品的呈现方式是比较简单的。后来我们去看古籍,包括从一些史料当中做了追溯,发现每个朝代它对应的糕点文化是不一样的,所以在2.0版本中,我们用颜色来进行了区分。”研究古籍与史料的过程,也给了李婷一个惊喜。在系统梳理了历代糕点的原料选用、制作工艺与节令习俗的关联之后,她带领团队复原出多款古法糕点,比如最早记载于南宋时期的茯苓糕,以及汉代的大米蒸糕,年销量超10万件。这些糕点不仅丰富了展陈,更成为法根糕点当之无愧的“明星单品”。
如今,这座博物馆已成为集展示、体验、研学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去年共开展体验活动144场,接待人数超2.5万人次。李婷还以博物馆为平台,推出“节气糕点手作课程”与“江南茶食文化之旅”,将传统糕点的生产、展示与体验深度融合,让消费者在互动中理解“食育”的内涵,使老字号从单一食品生产者转型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希望能以更多生动的方式,比如后面可能会加入一些音效、叫卖声,还有味觉的体验,综合运用五感让游客对糕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我也希望能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去做一些联动,比如和茶文化、宋韵文化相结合,让这个博物馆能够活起来。”李婷表示。
父女筑梦:
一把古锁见古今 私藏展馆惠乡邻
事实上,像“法根”这样以专题博物馆形式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在临平并非个例。位于星桥街道的星河古锁展示馆收藏了逾200把古锁,包括从秦汉、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各类古锁,以及新中国初期生产的首批弹子结构锁。馆藏锁具不仅时代脉络完整、保存状态良好,还广泛涵盖长命锁等几乎国内可见的所有锁具类型。体系完备、种类齐全,是目前国内比较少见的以锁具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大概在40多年前,我爸爸当时也就20岁,他的外婆和奶奶有遗留下来一些老锁,我爸爸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把玩,玩着玩着发现古锁里还蕴藏了很多历史故事,或是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各种锻造技术,然后他就开始深深地着迷了。去外面旅游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寻找哪里也有这样的古锁,收藏更多的锁到家里来研究。”然而,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星河古锁展示馆负责人张宇霞回忆道,起步阶段,父亲也曾屡屡“打眼”——不仅购入过赝品,还一度陷入骗局。为此,他四处请教专家,学习断代、辨伪等鉴定方法,一步步积累古锁知识。慢慢地,父亲成为这一领域的行家,并把知识传授给了自己。“每个年代它制锁的工艺,以及使用的原材料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秦汉以使用青铜锁为主,受当时工艺的影响,提炼出的铜里会有很多杂质,这个杂质就是天然的青铜,这是现在模仿不了的。”张宇霞说。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宇霞也逐渐喜欢上了这些老物件,父女俩收藏锁的数量越来越多,样式越来越罕见。然而,上百把古锁若只留于自家人观赏,终究有些可惜。2018年,父女俩申请创办了一家收藏馆,将藏品陈列于自家二楼,免费向公众开放。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些珍贵的藏品,2021年,父女俩租下了星桥街道一间400多平方米的闲置厂房,亲力亲为,经过近一年夜以继日的改造,星河古锁展示馆终于正式开馆。“这些古锁见证了历史,不仅是我们一家人的宝贝,也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所有市民都可以来免费参观,并且目前我们所有对外发布的活动也都是免费的,我父亲空下来的时候也会开一些讲座,或者给来参观的孩子们做义务讲解员。”在张宇霞看来,星河古锁展示馆的诞生与发展,不仅凝聚了自己和父亲两代人的热爱与坚持,更超越了单纯的物品展示,成为延续历史记忆、普及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文化自信的开放式课堂,也为更多民间收藏走向大众、服务社会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截至目前,我区已创建省、市乡村博物馆14家,其中省级乡村博物馆13家。它们走出“深闺”、走向大众,不仅活化利用了乡村空间,更让文化传承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焕发新生。“接下来,我们将持续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专业指导,推动更多民间收藏、老字号企业和非遗项目融入乡村博物馆体系建设。一方面,鼓励依托特色产业和地域文化,打造‘一村一馆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支持现有场馆提升展陈水平、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深化与教育、旅游产业的融合。让乡村博物馆不仅成为留住乡愁、传承技艺的载体,更成为推动文旅共富、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