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信村巧打“路边经济”牌 一年卖出15万只包子
“流量肉包”成乡村共富香饽饽
发布时间: 2025-09-18 10:22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918002_001_02_b.jpg

linping0918002_001_01_b.jpg

本报讯 (记者 高悦) 清晨的烟火气里,一只热气腾腾、皮薄馅足的大肉包,总能唤醒人们对早餐的期待。在运河街道杭信村,一家不起眼的肉包铺,凭借真材实料和用心经营,一年卖出15万只包子。近日,这家小店注册了新商标,成功将“路过流量”转化为“稳定销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热腾腾的活力。

早晨的杭信村,穿村而过的窑大线上车流不息。马路边,一块白底红字的“大肉包”招牌格外醒目。蒸笼一掀,热气裹挟着肉香扑鼻而来,不时有过往司机靠边停车,买上几个包子再匆匆上路。“早上蒸了二十屉还不够卖,都是冲着大肉包来的。”店里的两位阿姨都是本村人,每天清晨4点多便开始忙碌,前店后厨、现包现卖,不到9点包子就被抢购一空。

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包子铺,产品种类并不多,大肉包占了九成销量,偶尔搭配菜包和豆沙包。对于店铺的火爆,杭信村农村职业经理人朱之路早有预见。早在开店前,他就通过蹲点调研,摸清了村里的 “流量密码”。“我们村地形狭长,自然资源优势不算突出,但村里的主干道‘窑大线’穿村3公里,日均车流量达两三千辆。”车流密集,尤其是早高峰时段流量更大,道路两侧的早餐店却寥寥无几。这个供需缺口,让朱之路看到了商机。与此同时,他注意到路边老年活动中心的食堂闲置多年,于是,他立刻和强村公司商议,决定在路边开设一家早餐店。

选定落定,卖什么成了关键。朱之路反复琢磨:肉包作为早餐经典,受众广泛、复购率高,且制作流程相对简单,对人员技术要求不高,很适合带动村民就业。经过综合考量,强村公司决定主推大肉包,以“做好一个大单品”的思路建立市场辨识度。去年年底,杭信村的大肉包店正式开业,一开张便生意火爆。起初,顾客多是过路司机,后来,附近村民也常来光顾,不少人成了回头客,甚至吸引了不少临平城区、塘栖的食客。

这只包子为何让人念念不忘?凑近一看便知:个头比普通包子大一圈,咬开后馅足汁丰,3元一只的价格也很实在。而这背后,藏着朱之路对品质的精打细算。杭信村距离桐乡的一家猪场仅10公里,这家猪场的产品曾亮相G20峰会、乌镇互联网大会宴会餐桌,品质有保证,包子铺用的肉正是这里生产的黑猪肉。光有好食材还不够,为了让每一个包子都保持稳定口感,店里还制定了一套生产标准,拌肉馅、和面粉、配料精确到克,包好的生包子还要逐个上秤称重,再通过恒温发酵统一口感。

生意越做越火,但几个月运营下来,小店也有“遇冷”的时候。朱之路发现,销量受天气和节假日影响明显,下雨天、周末车流量较小时,销量会直接下滑三分之一。为了打破 “看天吃饭” 的局限,他决定主动出击,走出杭信村拓展新渠道,陆续在五杭、东湖等地设立销售点,靠多元经营渠道,每月可增收近三千元。现在,店铺日均卖出包子近400个,加上其他各个销售点,年销量预计突破15万只,年营业额达30万元。村集体增收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店里的全职阿姨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做小时工的村民一小时也有15元收入。

最近,店里注册了“杭馅儿大肉包”的品牌商标,接下来,强村公司计划将小店拓展到亭趾社区、运旺社区等地,采用“中央厨房+加盟”的模式,输出品牌和供应链,将杭信村的大肉包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精准捕捉流量,到做精包子品质,再到拓展渠道增量,杭信村用一只小小的肉包,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新活力,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而这份流量变销量的思路,也为乡村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方向。“目前,我们在村头村尾安装了数字化车辆检测系统,能精确捕捉分析车辆特征。依托这些数据,我们将更精准地打造龙虾垂钓场、共富市集等项目,让流量进一步赋能乡村发展,让更多村民受益。”杭信村党总支书记姜辉说。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流量肉包”成乡村共富香饽饽
发布时间: 2025-09-18 10:22:54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918002_001_02_b.jpg

linping0918002_001_01_b.jpg

本报讯 (记者 高悦) 清晨的烟火气里,一只热气腾腾、皮薄馅足的大肉包,总能唤醒人们对早餐的期待。在运河街道杭信村,一家不起眼的肉包铺,凭借真材实料和用心经营,一年卖出15万只包子。近日,这家小店注册了新商标,成功将“路过流量”转化为“稳定销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热腾腾的活力。

早晨的杭信村,穿村而过的窑大线上车流不息。马路边,一块白底红字的“大肉包”招牌格外醒目。蒸笼一掀,热气裹挟着肉香扑鼻而来,不时有过往司机靠边停车,买上几个包子再匆匆上路。“早上蒸了二十屉还不够卖,都是冲着大肉包来的。”店里的两位阿姨都是本村人,每天清晨4点多便开始忙碌,前店后厨、现包现卖,不到9点包子就被抢购一空。

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包子铺,产品种类并不多,大肉包占了九成销量,偶尔搭配菜包和豆沙包。对于店铺的火爆,杭信村农村职业经理人朱之路早有预见。早在开店前,他就通过蹲点调研,摸清了村里的 “流量密码”。“我们村地形狭长,自然资源优势不算突出,但村里的主干道‘窑大线’穿村3公里,日均车流量达两三千辆。”车流密集,尤其是早高峰时段流量更大,道路两侧的早餐店却寥寥无几。这个供需缺口,让朱之路看到了商机。与此同时,他注意到路边老年活动中心的食堂闲置多年,于是,他立刻和强村公司商议,决定在路边开设一家早餐店。

选定落定,卖什么成了关键。朱之路反复琢磨:肉包作为早餐经典,受众广泛、复购率高,且制作流程相对简单,对人员技术要求不高,很适合带动村民就业。经过综合考量,强村公司决定主推大肉包,以“做好一个大单品”的思路建立市场辨识度。去年年底,杭信村的大肉包店正式开业,一开张便生意火爆。起初,顾客多是过路司机,后来,附近村民也常来光顾,不少人成了回头客,甚至吸引了不少临平城区、塘栖的食客。

这只包子为何让人念念不忘?凑近一看便知:个头比普通包子大一圈,咬开后馅足汁丰,3元一只的价格也很实在。而这背后,藏着朱之路对品质的精打细算。杭信村距离桐乡的一家猪场仅10公里,这家猪场的产品曾亮相G20峰会、乌镇互联网大会宴会餐桌,品质有保证,包子铺用的肉正是这里生产的黑猪肉。光有好食材还不够,为了让每一个包子都保持稳定口感,店里还制定了一套生产标准,拌肉馅、和面粉、配料精确到克,包好的生包子还要逐个上秤称重,再通过恒温发酵统一口感。

生意越做越火,但几个月运营下来,小店也有“遇冷”的时候。朱之路发现,销量受天气和节假日影响明显,下雨天、周末车流量较小时,销量会直接下滑三分之一。为了打破 “看天吃饭” 的局限,他决定主动出击,走出杭信村拓展新渠道,陆续在五杭、东湖等地设立销售点,靠多元经营渠道,每月可增收近三千元。现在,店铺日均卖出包子近400个,加上其他各个销售点,年销量预计突破15万只,年营业额达30万元。村集体增收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店里的全职阿姨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做小时工的村民一小时也有15元收入。

最近,店里注册了“杭馅儿大肉包”的品牌商标,接下来,强村公司计划将小店拓展到亭趾社区、运旺社区等地,采用“中央厨房+加盟”的模式,输出品牌和供应链,将杭信村的大肉包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精准捕捉流量,到做精包子品质,再到拓展渠道增量,杭信村用一只小小的肉包,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新活力,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而这份流量变销量的思路,也为乡村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方向。“目前,我们在村头村尾安装了数字化车辆检测系统,能精确捕捉分析车辆特征。依托这些数据,我们将更精准地打造龙虾垂钓场、共富市集等项目,让流量进一步赋能乡村发展,让更多村民受益。”杭信村党总支书记姜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