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汤晓洁)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05年,刚起步的“贝达药业”面临研发困境,创始人海归博士丁列明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求助信”。很快,他便收到了回信。这封回信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贝达药业”自主创新的道路。20载时光流转,这份关怀指引激荡出临平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动能。
从“贝达药业”锚定“卡脖子”领域攻坚创新药,到更多企业循着自主研发的路径向“高精尖”突围,临平企业始终以“啃硬骨头”的韧劲坚守科创初心,让临平这片土地不仅成为科创成果的“孵化器”,更成为一个个鲜活的创新故事的“策源地”。
企业用核心技术打破创新“无人区”
科技创新“从0到1”,是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是独辟蹊径、探索未知的质变过程。走前人没走过的路,难免会经历风险失败与探索尝试共生的攻坚期。
2002年8月,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丁列明带着与合作伙伴设计合成的一款靶向抗癌新药回国。那时候,分子靶向药物刚刚在国际上兴起,这款新药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实验室研究数据。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把项目带回中国继续开发,让中国患者用上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抗癌药。2003年1月,“贝达药业”正式成立,专注于创新药物的研发。“我们要自主研发,做更有价值的事。”面对创新药研发过程中的技术关、资金关、审批关、环境关等重重难关,丁列明始终咬牙坚持。2005年10月底,公司研发的第一款创新药凯美纳完成临床前试验。在申报临床研究之际,丁列明却得知提交临床试验申请后还需10到14个月的审评时间。“新药研发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数年投入,一年多的审批时间将会对企业的资金链造成巨大压力,更别提正等着国产创新药的中国患者。”为了加快进程,丁列明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求助信”。令他没想到的是,仅仅5天后便收到批示,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7个月后拿到了临床批件。这封回信不仅照亮了丁列明和贝达的追梦之路,也照亮了临平的科技创新之路。
从2002年启动,2006年拿到临床批文,2010年完成三期临床研究,2011年正式上市,前后跨越近十年时间。这是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的历程,也是以“贝达药业”为代表的临平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的缩影。
十年磨一剑,为的是铸国之重器、造民之所需。“临平造”中国“争气机”——杭汽轮自研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突破技术封锁提供浙江实践,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临平造”中国半导体“呼吸阀”——福斯达深冷装备深耕深冷技术三十载,自研国内首台套基于全精馏技术的场效应晶体管专用高纯制氧成套设备,填补相关领域空白,为我国芯片制造自主化提供关键气源保障;“临平造”中国厨电“智慧厨芯”——老板电器聚焦厨房电器二十余年,攻克智能烹饪、油烟净化等关键技术,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彰显中国厨电品牌硬实力……
这些临平企业的故事,都印证着“十年磨一剑”的专注与坚守。它们不追逐短期的市场热度,而是锚定各自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以持续的研发投入、坚定的技术攻坚,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家电等关键赛道,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政府推全链服务织就发展“支撑网”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一以贯之重视科技创新”的鲜明旗帜在临平大地高高飘扬,为全区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都注入了“强心针”。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的背后,既有企业自身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更离不开临平以“科技人才的娘家人”“金牌店小二”姿态,打造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的服务生态,为企业破解难题、纾困赋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全区聚焦“引育留用管爱”全链条各环节,创新打造“青荷驿站—亲青公寓—人才社区”演进式保障,建成“才立方”“启航”等青才双创综合体,搭建“青创孵化—平台支撑—资金扶持”全链条支持体系,推出“青才码”集成100家商户优惠、20处文体场馆免费使用权益,成立“鼎湖”文体俱乐部,打造“潮跃”人才文体活动品牌,全方位提升青年人才归属感,实现“城区更友好、青才更有为”的良性互动。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推动创新的主要载体、开放发展的活力源泉。今年以来,临平推出两大硬招:安排46亿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改革、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等8个领域重点工作;扩大政策“主动推送”“免申即享”覆盖范围,力争全区新增政策主动推送比例提高至95%以上,“免申即享”兑付比例提高至50%以上。用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与“需求即响应”的服务效率,把“娘家人”的关怀和“店小二”的专业,转化为科技人才突破技术瓶颈、企业拓展市场版图的强大动能。
“临平的企服专员比我们更清楚政策细节,连人才招聘的难题都帮着解决。”杭州卫元科技总经理刘鑫庭的这句话,道出了临平作为“娘家人”的贴心服务。这家专注应急通讯模块研发的初创企业,去年刚落地临平才立方,就收到了“娘家人”送来的“大礼包”:50万元创业补贴、免费办公场地,企服人员还全程指导完成公司注册、项目申报。当企业面临通信及机电行业核心人才短缺时,人社部门立刻对接招聘会和高校资源,很快帮企业招到3名关键人才,加速了产品二次研发进程。成立仅一年,卫元科技的商业版图已扩展至多个省份,今年还有望实现营收翻番。这群团队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创业者们,靠着“拎包入驻”的便利和全方位关怀,在临平开启了逐梦征程。
政企携手双向赋能
打造产业“生态圈”
今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聚焦“两新”“两融”,持续创新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布局集群建设,不断提升主体创新能力,全链打通成果转化,转型升级赋能增强,科技人才互聘共享,创新生态日益优化,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进成效集中体现在“1+2+6”的核心成果上:
“1个首夺”即首夺“浙江制造天工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估位列全省前列;“2个破零”即体外诊断列入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通用人工智能列入全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6个入选”即2个中试平台(皓阳生物、东点医学)成功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2个案例(本松、汉尔姆)被列入省级科教人一体化“双融双聘”改革案例,2个单位(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运达股份)入选全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同时,我区承办了2025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及科技成果转化大会。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共同奏响了临平科创产业生态蓬勃发展的激昂乐章。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上市企业28家,其中市值100亿元以上企业6家,10亿元以上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5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39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6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7家。
科技创新之路从无坦途,却总有一束光指引方向。未来,临平将一如既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携手广大科技人才和科创企业,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坚定革故鼎新的决心,展现锐意进取的勇气,让“专注创新、敢闯敢试”成为临平企业的鲜明标签,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走出更坚实、更宽广的道路。
分享到: |
(记者 汤晓洁)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05年,刚起步的“贝达药业”面临研发困境,创始人海归博士丁列明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求助信”。很快,他便收到了回信。这封回信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贝达药业”自主创新的道路。20载时光流转,这份关怀指引激荡出临平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动能。
从“贝达药业”锚定“卡脖子”领域攻坚创新药,到更多企业循着自主研发的路径向“高精尖”突围,临平企业始终以“啃硬骨头”的韧劲坚守科创初心,让临平这片土地不仅成为科创成果的“孵化器”,更成为一个个鲜活的创新故事的“策源地”。
企业用核心技术打破创新“无人区”
科技创新“从0到1”,是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是独辟蹊径、探索未知的质变过程。走前人没走过的路,难免会经历风险失败与探索尝试共生的攻坚期。
2002年8月,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丁列明带着与合作伙伴设计合成的一款靶向抗癌新药回国。那时候,分子靶向药物刚刚在国际上兴起,这款新药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实验室研究数据。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把项目带回中国继续开发,让中国患者用上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抗癌药。2003年1月,“贝达药业”正式成立,专注于创新药物的研发。“我们要自主研发,做更有价值的事。”面对创新药研发过程中的技术关、资金关、审批关、环境关等重重难关,丁列明始终咬牙坚持。2005年10月底,公司研发的第一款创新药凯美纳完成临床前试验。在申报临床研究之际,丁列明却得知提交临床试验申请后还需10到14个月的审评时间。“新药研发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数年投入,一年多的审批时间将会对企业的资金链造成巨大压力,更别提正等着国产创新药的中国患者。”为了加快进程,丁列明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求助信”。令他没想到的是,仅仅5天后便收到批示,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7个月后拿到了临床批件。这封回信不仅照亮了丁列明和贝达的追梦之路,也照亮了临平的科技创新之路。
从2002年启动,2006年拿到临床批文,2010年完成三期临床研究,2011年正式上市,前后跨越近十年时间。这是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的历程,也是以“贝达药业”为代表的临平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的缩影。
十年磨一剑,为的是铸国之重器、造民之所需。“临平造”中国“争气机”——杭汽轮自研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突破技术封锁提供浙江实践,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临平造”中国半导体“呼吸阀”——福斯达深冷装备深耕深冷技术三十载,自研国内首台套基于全精馏技术的场效应晶体管专用高纯制氧成套设备,填补相关领域空白,为我国芯片制造自主化提供关键气源保障;“临平造”中国厨电“智慧厨芯”——老板电器聚焦厨房电器二十余年,攻克智能烹饪、油烟净化等关键技术,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彰显中国厨电品牌硬实力……
这些临平企业的故事,都印证着“十年磨一剑”的专注与坚守。它们不追逐短期的市场热度,而是锚定各自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以持续的研发投入、坚定的技术攻坚,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家电等关键赛道,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政府推全链服务织就发展“支撑网”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一以贯之重视科技创新”的鲜明旗帜在临平大地高高飘扬,为全区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都注入了“强心针”。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的背后,既有企业自身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更离不开临平以“科技人才的娘家人”“金牌店小二”姿态,打造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的服务生态,为企业破解难题、纾困赋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全区聚焦“引育留用管爱”全链条各环节,创新打造“青荷驿站—亲青公寓—人才社区”演进式保障,建成“才立方”“启航”等青才双创综合体,搭建“青创孵化—平台支撑—资金扶持”全链条支持体系,推出“青才码”集成100家商户优惠、20处文体场馆免费使用权益,成立“鼎湖”文体俱乐部,打造“潮跃”人才文体活动品牌,全方位提升青年人才归属感,实现“城区更友好、青才更有为”的良性互动。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推动创新的主要载体、开放发展的活力源泉。今年以来,临平推出两大硬招:安排46亿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改革、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等8个领域重点工作;扩大政策“主动推送”“免申即享”覆盖范围,力争全区新增政策主动推送比例提高至95%以上,“免申即享”兑付比例提高至50%以上。用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与“需求即响应”的服务效率,把“娘家人”的关怀和“店小二”的专业,转化为科技人才突破技术瓶颈、企业拓展市场版图的强大动能。
“临平的企服专员比我们更清楚政策细节,连人才招聘的难题都帮着解决。”杭州卫元科技总经理刘鑫庭的这句话,道出了临平作为“娘家人”的贴心服务。这家专注应急通讯模块研发的初创企业,去年刚落地临平才立方,就收到了“娘家人”送来的“大礼包”:50万元创业补贴、免费办公场地,企服人员还全程指导完成公司注册、项目申报。当企业面临通信及机电行业核心人才短缺时,人社部门立刻对接招聘会和高校资源,很快帮企业招到3名关键人才,加速了产品二次研发进程。成立仅一年,卫元科技的商业版图已扩展至多个省份,今年还有望实现营收翻番。这群团队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创业者们,靠着“拎包入驻”的便利和全方位关怀,在临平开启了逐梦征程。
政企携手双向赋能
打造产业“生态圈”
今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聚焦“两新”“两融”,持续创新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布局集群建设,不断提升主体创新能力,全链打通成果转化,转型升级赋能增强,科技人才互聘共享,创新生态日益优化,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进成效集中体现在“1+2+6”的核心成果上:
“1个首夺”即首夺“浙江制造天工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估位列全省前列;“2个破零”即体外诊断列入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通用人工智能列入全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6个入选”即2个中试平台(皓阳生物、东点医学)成功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2个案例(本松、汉尔姆)被列入省级科教人一体化“双融双聘”改革案例,2个单位(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运达股份)入选全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同时,我区承办了2025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及科技成果转化大会。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共同奏响了临平科创产业生态蓬勃发展的激昂乐章。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上市企业28家,其中市值100亿元以上企业6家,10亿元以上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5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39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6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7家。
科技创新之路从无坦途,却总有一束光指引方向。未来,临平将一如既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携手广大科技人才和科创企业,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坚定革故鼎新的决心,展现锐意进取的勇气,让“专注创新、敢闯敢试”成为临平企业的鲜明标签,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走出更坚实、更宽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