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村千亩荷塘
(记者 高悦) 乡村发展需突破地域局限,协同合作、抱团发展方能汇聚更大合力,实现共赢发展。近年来,临平区以“千万工程”为指引,打破村域界限,推动运河街道新宇村、戚家桥村、双桥村、杭信村4个大运河以北的行政村从“单兵作战”转向“抱团共赢”,以“研学+”为核心引擎,串联生态、文化、产业资源,走出了一条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的共富新路径,让运河畔的乡村焕发新活力。
生态重塑:
绿水青山绘就发展新画卷
千亩荷塘碧波荡漾,连片稻田随风起伏,古桥流水相映成趣……如今的运河街道北部四村美成了一幅幅田园诗画。
北部四村地处大运河畔,东临桐乡、北接德清,“一桥跨三府”,是杭州北大门。过去,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黑鱼之乡”,养殖面积超2000亩,每年有数百万条黑鱼销往全国各地,产值规模上亿元,但高密度养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那时候,河水浑浊,空气里都弥漫着鱼腥味。”村民沈大伯回忆道。
以透支环境带来的财富不可持久,临平区以大运河生态整治为契机,全面清退了黑鱼养殖产业,并以“生产集约化、生活品质化、生态景观化”为目标,统一规划、联建共享,全域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旱地改水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措施,推进四村联合生态系统性修复。同时,保护与挖掘片区内茂林浅草、湿地湖漾、荷塘稻田等自然生态资源,积极推进大运河以北美丽乡村核心示范片区建设。
在多年来的持续努力下,一幅“田园诗意、共富画景”的未来乡村风貌区正徐徐展开。如今,四村累计生态修复整治面积达38万平方米,建成“四好农村路”35.8公里、绿道9.8公里,实现了AAA级景区全覆盖。
生态的改善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为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宇村、戚家桥村、双桥村荣获省级未来乡村称号,成为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产业换新:
“研学+”串起农文旅黄金链
乡村不仅承载着自然的美景也蕴藏着生动的人文色彩,乡村研学游,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正引领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乡野,探索知识与实践的无限可能。
“我们深度融合本地特色农产品与地域文化,精心研发了涵盖农业、工业、文化、科技、体育等大领域的300余门精品课程。”在运河国际研学营地内,一支专业的研学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对课程进行最后的打磨与优化。历经两年多的精心筹备,这座集教育、农业实践、学农体验于一体的研学营地已基本建成,正蓄势待发,迎接八方来客。还未正式开营,就已有不少团队慕名而来预订课程,期待在这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
运河国际研学营地辐射运河北四村6000余亩(13613亩,9.08平方公里)土地,由四个强村公司携手出资组建“杭州盛世运和农文旅发展”强村公司,与“径山书院”专业团队联合运营8000余万元建设主体。目前,该项目已建成农业实践中心(运河国际营地B区)、共富学习中心(运河国际营地A区)两大研学基础建筑,以及占地2万平方米的户外拓展基地。作为全国首个开放式研学营地,它主要面向广大青少年群体,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精心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研学课程体系,让广袤的乡村成为“行走的课堂”。
“近年来,各村依托生态修复后的丰富资源,在各自范围内探索开展过一些研学活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运河街道社区治理与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高宇翔介绍,仅2024年,该片区就接待了全国“头雁班”“乡村CEO”培训约1万人次,研学游吸引游客12万人次,研学产值突破1500万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然而,单村资源小而散,存在部分资源闲置且缺乏效能等问题,制约了研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单打独斗的模式终究效能有限,只有将各村资源有效整合联动、形成合力,才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对四村进行了生态整治与重塑的基础上,临平区深挖区域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将“荷塘”“稻田”“古刹”“古桥”等IP整合为“运河水乡”品牌矩阵,并计划以“研学”为纽带,串联起片区资源,让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紧密相连,形成产业优势集聚、特色互补的共富格局。
运河国际研学营地的出现,不仅能为四村带来每年300万元的稳定租金收益,更能通过课程的创新带动,激活片区20余个农文旅项目,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形成一条“一链千万”的共富产业链。
机制创新:
统分结合激发内生动力源
在运河北部四村的组团发展中,机制创新是关键一招。
四村通过成立强村公司,实现了资源、利益共享,同时尊重各村特性,建立了统分结合的机制。“我们既有四村合股的强村公司,也有各自的强村公司。业务上错开、相互支撑,收益上该到某村的给到某村,该大家共享的按股分红。”运河街道北四村强村公司杭州盛世运和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正康表示,立足“1+4”强村公司运营模式,四村村集体经济实行“保底租金+效益分成”模式,目前,四村一共出资了501万元入股运河国际营地,在获得每年30万元投资固定分红的基础上,还能获得6%的营地超期收益。
在规划上,四村同样实行了统分结合。《运河北片四村和美乡村规划》从区级层面落实了村庄风貌管控及产业引导;《临平区美丽乡村建设“十不十宜”导则》统一了设计风格、建筑用材等方面,保留了乡村风貌,又突显了村庄产业特色。“如新宇村聚焦莲叶田田农创研学,双桥村聚焦农田风光稻虾共养,戚家桥村聚焦历史文化运动休闲,杭信村聚焦蚕桑工坊研学体验。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通过研学课程的串联,形成了多元业态的新格局。”沈正康介绍。
此外,四村还创新了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共富小院”“奶奶工坊”等模式,农户可以将闲置房屋入股民宿,得到分红和就业机会;乡村职业经理人带动农创客入村创业创新,红领直播间、助农直播间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一系列创新举措,点燃了乡村的内生动力,让乡村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根据《临平区“运河乡村研学”片区组团项目建设方案(2025-2027年)》,接下来,临平区将以新宇村为节点,联结周边更多村庄联动发展,推进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的共富模式。到2027年,片区内村集体经济总收入预计可提升至2580万元左右,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430万元,增幅达20%以上。
分享到: |
新宇村千亩荷塘
(记者 高悦) 乡村发展需突破地域局限,协同合作、抱团发展方能汇聚更大合力,实现共赢发展。近年来,临平区以“千万工程”为指引,打破村域界限,推动运河街道新宇村、戚家桥村、双桥村、杭信村4个大运河以北的行政村从“单兵作战”转向“抱团共赢”,以“研学+”为核心引擎,串联生态、文化、产业资源,走出了一条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的共富新路径,让运河畔的乡村焕发新活力。
生态重塑:
绿水青山绘就发展新画卷
千亩荷塘碧波荡漾,连片稻田随风起伏,古桥流水相映成趣……如今的运河街道北部四村美成了一幅幅田园诗画。
北部四村地处大运河畔,东临桐乡、北接德清,“一桥跨三府”,是杭州北大门。过去,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黑鱼之乡”,养殖面积超2000亩,每年有数百万条黑鱼销往全国各地,产值规模上亿元,但高密度养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那时候,河水浑浊,空气里都弥漫着鱼腥味。”村民沈大伯回忆道。
以透支环境带来的财富不可持久,临平区以大运河生态整治为契机,全面清退了黑鱼养殖产业,并以“生产集约化、生活品质化、生态景观化”为目标,统一规划、联建共享,全域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旱地改水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措施,推进四村联合生态系统性修复。同时,保护与挖掘片区内茂林浅草、湿地湖漾、荷塘稻田等自然生态资源,积极推进大运河以北美丽乡村核心示范片区建设。
在多年来的持续努力下,一幅“田园诗意、共富画景”的未来乡村风貌区正徐徐展开。如今,四村累计生态修复整治面积达38万平方米,建成“四好农村路”35.8公里、绿道9.8公里,实现了AAA级景区全覆盖。
生态的改善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为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宇村、戚家桥村、双桥村荣获省级未来乡村称号,成为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产业换新:
“研学+”串起农文旅黄金链
乡村不仅承载着自然的美景也蕴藏着生动的人文色彩,乡村研学游,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正引领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乡野,探索知识与实践的无限可能。
“我们深度融合本地特色农产品与地域文化,精心研发了涵盖农业、工业、文化、科技、体育等大领域的300余门精品课程。”在运河国际研学营地内,一支专业的研学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对课程进行最后的打磨与优化。历经两年多的精心筹备,这座集教育、农业实践、学农体验于一体的研学营地已基本建成,正蓄势待发,迎接八方来客。还未正式开营,就已有不少团队慕名而来预订课程,期待在这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
运河国际研学营地辐射运河北四村6000余亩(13613亩,9.08平方公里)土地,由四个强村公司携手出资组建“杭州盛世运和农文旅发展”强村公司,与“径山书院”专业团队联合运营8000余万元建设主体。目前,该项目已建成农业实践中心(运河国际营地B区)、共富学习中心(运河国际营地A区)两大研学基础建筑,以及占地2万平方米的户外拓展基地。作为全国首个开放式研学营地,它主要面向广大青少年群体,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精心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研学课程体系,让广袤的乡村成为“行走的课堂”。
“近年来,各村依托生态修复后的丰富资源,在各自范围内探索开展过一些研学活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运河街道社区治理与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高宇翔介绍,仅2024年,该片区就接待了全国“头雁班”“乡村CEO”培训约1万人次,研学游吸引游客12万人次,研学产值突破1500万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然而,单村资源小而散,存在部分资源闲置且缺乏效能等问题,制约了研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单打独斗的模式终究效能有限,只有将各村资源有效整合联动、形成合力,才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对四村进行了生态整治与重塑的基础上,临平区深挖区域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将“荷塘”“稻田”“古刹”“古桥”等IP整合为“运河水乡”品牌矩阵,并计划以“研学”为纽带,串联起片区资源,让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紧密相连,形成产业优势集聚、特色互补的共富格局。
运河国际研学营地的出现,不仅能为四村带来每年300万元的稳定租金收益,更能通过课程的创新带动,激活片区20余个农文旅项目,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形成一条“一链千万”的共富产业链。
机制创新:
统分结合激发内生动力源
在运河北部四村的组团发展中,机制创新是关键一招。
四村通过成立强村公司,实现了资源、利益共享,同时尊重各村特性,建立了统分结合的机制。“我们既有四村合股的强村公司,也有各自的强村公司。业务上错开、相互支撑,收益上该到某村的给到某村,该大家共享的按股分红。”运河街道北四村强村公司杭州盛世运和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正康表示,立足“1+4”强村公司运营模式,四村村集体经济实行“保底租金+效益分成”模式,目前,四村一共出资了501万元入股运河国际营地,在获得每年30万元投资固定分红的基础上,还能获得6%的营地超期收益。
在规划上,四村同样实行了统分结合。《运河北片四村和美乡村规划》从区级层面落实了村庄风貌管控及产业引导;《临平区美丽乡村建设“十不十宜”导则》统一了设计风格、建筑用材等方面,保留了乡村风貌,又突显了村庄产业特色。“如新宇村聚焦莲叶田田农创研学,双桥村聚焦农田风光稻虾共养,戚家桥村聚焦历史文化运动休闲,杭信村聚焦蚕桑工坊研学体验。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通过研学课程的串联,形成了多元业态的新格局。”沈正康介绍。
此外,四村还创新了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共富小院”“奶奶工坊”等模式,农户可以将闲置房屋入股民宿,得到分红和就业机会;乡村职业经理人带动农创客入村创业创新,红领直播间、助农直播间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一系列创新举措,点燃了乡村的内生动力,让乡村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根据《临平区“运河乡村研学”片区组团项目建设方案(2025-2027年)》,接下来,临平区将以新宇村为节点,联结周边更多村庄联动发展,推进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的共富模式。到2027年,片区内村集体经济总收入预计可提升至2580万元左右,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430万元,增幅达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