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文旅有温度更有内涵
让乡村文旅有温度更有内涵
发布时间: 2025-09-23 10:18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923002_001_01_b.jpg

 袁小萍(中)在查看数据

(记者 高悦)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短暂“爆红”并不难,但想让乡村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实现“长红”发展,则需要更精细的运营智慧。在崇贤街道沾桥村,农村职业经理人袁小萍秉持“乡野情怀”,扎根乡村三年,着力打造有温度、有内涵的乡村文旅。最近,她又接连引入格调餐厅、精品民宿等多元业态,为乡村发展再添活力。

初秋时节,沾桥村静谧而闲适,但乡村CEO袁小萍的一天是在热火朝天的忙碌中拉开序幕的。一大早,与团队小伙伴们迅速敲定了几项紧急任务后,她便马不停蹄赶往村里新引进的民宿项目现场。经过大半年的精心装修,这家民宿已临近开业,但筹备阶段琐事繁多,袁小萍便抽空前来帮忙,为民宿运营出谋划策。“沾桥村这两年的规划、开发力度很大,整个业态很鲜活,在这里发展我们很有信心。”民宿主理人杨建良是崇贤本地人,此前一直在云南经营民宿,这两年,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他惊叹,沾桥村的规划更是让他看到了发展的潜力。于是,他关掉了云南的民宿,决定回老家创业。

不仅是杨建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返乡人选择沾桥村扎根创业。走进距民宿几步之遥的沾桥文旅街区,咖啡店、小酒馆、美术馆、特色餐厅错落有致,既保留了乡村原有的肌理,又注入了新鲜的文化活力。而这些变化,离不开袁小萍三年来的持续耕耘与巧妙运营。

沾桥村毗邻大运河,村内古桥林立,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相传乾隆下江南曾在此登岸,赋予了村庄独特的历史底蕴。袁小萍此前从事了9年景区文旅运营工作,第一次来到这里便敏锐察觉到了此地的文旅潜力。“在农村的小道上走一走、田埂上看一看、小桥流水边逛一逛,内心感觉到无比放松。这里距离市区只有二三十分钟车程,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在忙碌过后渴望来这里放松身心。”袁小萍说。

带着这份乡野情怀,2023年,袁小萍辞去在城市的工作,成为一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初来乍到,她踌躇满志,以为凭借经验能轻松上手。然而,进村后不久,她就感受到了明显的落差和挑战。“刚开始,我觉得做文旅就按景区模式,只要有人流,有吃、喝、玩的地方,热闹一番就好。”袁小萍说,“但后来我意识到乡村是村民生活的场所,只有让村民成为参与者、受益者,乡村文旅才能真正‘活’起来。”

意识到沾桥村的特殊性后,袁小萍迅速调整思路,一头扎进村子的各个角落。她挨家挨户地走访,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了解村庄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比起打造网红打卡点,我更想把沾桥村打造成有温度、有内涵的乡村。”为此,袁小萍将村里30余间闲置民房改造为文创园区,陆续引进了村咖、美食、文创空间、美术馆等多元业态,并将民居、沾桥小径、文创街区串联成漫步游线。渐渐地,在袁小萍的不断推动下,一批富有格调且与乡村气息相融的业态逐渐在此生根,一条特色鲜明的文旅街区逐渐成形,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还吸引了不少青年返乡创业。

为了让更多村民融入乡村的发展,袁小萍还推动成立了“姨家工坊”,吸纳赋闲妇女加入,结合当地农产品和四时八节,不定期推出米糕、粽子、月饼等传统美食。2024年,“姨家工坊”营收超过21万元;今年1月-8月,已累计营收超15万元,带动了30余名本地妇女灵活就业、稳定增收。与此同时,袁小萍将工坊产品与沾桥村非遗文化相结合,打造“寻沾桥”乡村品牌,并推出了一批文创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为了实现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她还积极推动沾桥村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如今,每逢寒暑假,大学生们在田间地头走访、调研,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与创意,也在心中埋下筑梦沃土的种子。

在袁小萍的精细运营下,沾桥村集体收入连续三年显著增长,2024年村集体增收100万元。袁小萍说,三年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她将继续精心打造多元文旅场景,保留乡村质朴韵味,让沾桥的美好留在更多人心间。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让乡村文旅有温度更有内涵
发布时间: 2025-09-23 10:18:58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923002_001_01_b.jpg

 袁小萍(中)在查看数据

(记者 高悦)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短暂“爆红”并不难,但想让乡村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实现“长红”发展,则需要更精细的运营智慧。在崇贤街道沾桥村,农村职业经理人袁小萍秉持“乡野情怀”,扎根乡村三年,着力打造有温度、有内涵的乡村文旅。最近,她又接连引入格调餐厅、精品民宿等多元业态,为乡村发展再添活力。

初秋时节,沾桥村静谧而闲适,但乡村CEO袁小萍的一天是在热火朝天的忙碌中拉开序幕的。一大早,与团队小伙伴们迅速敲定了几项紧急任务后,她便马不停蹄赶往村里新引进的民宿项目现场。经过大半年的精心装修,这家民宿已临近开业,但筹备阶段琐事繁多,袁小萍便抽空前来帮忙,为民宿运营出谋划策。“沾桥村这两年的规划、开发力度很大,整个业态很鲜活,在这里发展我们很有信心。”民宿主理人杨建良是崇贤本地人,此前一直在云南经营民宿,这两年,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他惊叹,沾桥村的规划更是让他看到了发展的潜力。于是,他关掉了云南的民宿,决定回老家创业。

不仅是杨建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返乡人选择沾桥村扎根创业。走进距民宿几步之遥的沾桥文旅街区,咖啡店、小酒馆、美术馆、特色餐厅错落有致,既保留了乡村原有的肌理,又注入了新鲜的文化活力。而这些变化,离不开袁小萍三年来的持续耕耘与巧妙运营。

沾桥村毗邻大运河,村内古桥林立,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相传乾隆下江南曾在此登岸,赋予了村庄独特的历史底蕴。袁小萍此前从事了9年景区文旅运营工作,第一次来到这里便敏锐察觉到了此地的文旅潜力。“在农村的小道上走一走、田埂上看一看、小桥流水边逛一逛,内心感觉到无比放松。这里距离市区只有二三十分钟车程,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在忙碌过后渴望来这里放松身心。”袁小萍说。

带着这份乡野情怀,2023年,袁小萍辞去在城市的工作,成为一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初来乍到,她踌躇满志,以为凭借经验能轻松上手。然而,进村后不久,她就感受到了明显的落差和挑战。“刚开始,我觉得做文旅就按景区模式,只要有人流,有吃、喝、玩的地方,热闹一番就好。”袁小萍说,“但后来我意识到乡村是村民生活的场所,只有让村民成为参与者、受益者,乡村文旅才能真正‘活’起来。”

意识到沾桥村的特殊性后,袁小萍迅速调整思路,一头扎进村子的各个角落。她挨家挨户地走访,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了解村庄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比起打造网红打卡点,我更想把沾桥村打造成有温度、有内涵的乡村。”为此,袁小萍将村里30余间闲置民房改造为文创园区,陆续引进了村咖、美食、文创空间、美术馆等多元业态,并将民居、沾桥小径、文创街区串联成漫步游线。渐渐地,在袁小萍的不断推动下,一批富有格调且与乡村气息相融的业态逐渐在此生根,一条特色鲜明的文旅街区逐渐成形,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还吸引了不少青年返乡创业。

为了让更多村民融入乡村的发展,袁小萍还推动成立了“姨家工坊”,吸纳赋闲妇女加入,结合当地农产品和四时八节,不定期推出米糕、粽子、月饼等传统美食。2024年,“姨家工坊”营收超过21万元;今年1月-8月,已累计营收超15万元,带动了30余名本地妇女灵活就业、稳定增收。与此同时,袁小萍将工坊产品与沾桥村非遗文化相结合,打造“寻沾桥”乡村品牌,并推出了一批文创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为了实现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她还积极推动沾桥村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如今,每逢寒暑假,大学生们在田间地头走访、调研,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与创意,也在心中埋下筑梦沃土的种子。

在袁小萍的精细运营下,沾桥村集体收入连续三年显著增长,2024年村集体增收100万元。袁小萍说,三年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她将继续精心打造多元文旅场景,保留乡村质朴韵味,让沾桥的美好留在更多人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