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释放魅力 中秋“顶流”香飘四方
亭趾月饼凭“老味道”持续出圈
发布时间: 2025-09-28 09:40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928002_002_01_b.jpg

本报讯 (记者 高悦) 中秋临近,月饼飘香。在临平,层层酥松、馅料饱满的亭趾月饼,不仅是一款传统糕点,更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与乡土情怀。如今市面上月饼品类繁多,亭趾月饼却凭借独特风味和手工技艺,依然稳稳占据着本地月饼“顶流”位置。

走进亭趾集镇的供销食品店,传统包装的亭趾月饼最受青睐,刚补满的货架转眼又被抢购一空。不少老顾客专程赶来,一口气买上几十筒,寄给外地亲友,传递中秋祝福。“年年都来买,最喜欢椒盐味的,咸香适口,饼皮酥脆,家人很爱吃。”正在选购的王女士笑着说道。

门店销售火热,一街之隔的食品厂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每年中秋前后,都是厂里最忙碌的时段。今年从5月份起,订单就陆续上门,高峰时期,工人们每天清晨六点半便开工,即便日均生产7万个月饼仍供不应求。

“做亭趾月饼,靠的就是几十年的老手艺。”厂长邓祖如已有40多年的制饼经验,他介绍,亭趾月饼传承了苏式糕点千层酥饼皮的技法,松、脆、酥是最鲜明的特色。要达到层次分明、入口即化的口感,需历经切料、揉面、包馅、烤制等7道工序,且全程手工完成。“每一步看似简单,实则都有门道。”邓祖如举例,单说揉面团,劲道就很关键,劲小了面团没“筋性”,劲大了面团容易发紧,影响口感。就连面团的干湿度,都得根据天气调整,少一分细致都出不来那股酥脆劲儿。

不同于市面上部分包装精致、礼盒华丽的月饼,亭趾月饼的包装简约古朴,只用白纸卷筒,上面以红字标注口味,十只一筒,素净又亲切。“吃的就是这口‘老底子的味道’,我每年都会给外地工作的亲友寄几筒,这味道一入口,乡愁就淡了大半。”一位老顾客笑着说。

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亭趾月饼也在悄悄“焕新”。这些年,各类糕点店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工厂在保留百果、椒盐、火腿这“老三样”经典口味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口味,还适当降低油、盐、糖比例,贴合当下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邓祖如坦言,自己也走过一段“弯路”。此前为满足控糖人群需求,他尝试开发木糖醇口味月饼,可推出后销量不尽如人意。“当时觉得想法挺好,结果顾客反馈,口感跟传统月饼比还是差了点意思。”邓祖如感慨,“这也让我明白,创新不是简单换配料,得平衡好市场喜好和传统口感,这里面的学问多着呢。”经历这次失败后,他更加看重“学习”的重要性。如今,他每年都会带员工外出,到优秀糕点企业参观、体验、取经,只为把传统味道做得更地道,让亭趾月饼跟上市场脚步。

如今,亭趾月饼每年都会推出两款新口味。今年创新推出的低糖莲蓉、松茸酱月饼,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尝鲜。目前算上紫薯、奶黄、香辣牛肉等创新口味,已有十余种选择。让邓祖如欣喜的是,以往购买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年轻人占比达到六成,还有不少外地食客专程赶来采购。“看到年轻人也喜欢这口老味道,我特别兴奋。这对我也是种激励,更要把这份传统手艺好好传承下去。”邓祖如说。

发源至今,亭趾月饼已走过七十余载,其传统制作技艺还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让邓祖如越发意识到这块小小糕饼背后的文化分量。近两年,他还精心打造了糕点技艺体验馆,暑假里免费开放,邀请小朋友前来研学、体验,让更多人感受非遗糕点技艺的魅力。“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下一代了解、喜爱,甚至接过接力棒,传承我们的传统糕点制作手艺。”邓祖如的话语里,满是对匠心传承的期许。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亭趾月饼凭“老味道”持续出圈
发布时间: 2025-09-28 09:40:12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928002_002_01_b.jpg

本报讯 (记者 高悦) 中秋临近,月饼飘香。在临平,层层酥松、馅料饱满的亭趾月饼,不仅是一款传统糕点,更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与乡土情怀。如今市面上月饼品类繁多,亭趾月饼却凭借独特风味和手工技艺,依然稳稳占据着本地月饼“顶流”位置。

走进亭趾集镇的供销食品店,传统包装的亭趾月饼最受青睐,刚补满的货架转眼又被抢购一空。不少老顾客专程赶来,一口气买上几十筒,寄给外地亲友,传递中秋祝福。“年年都来买,最喜欢椒盐味的,咸香适口,饼皮酥脆,家人很爱吃。”正在选购的王女士笑着说道。

门店销售火热,一街之隔的食品厂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每年中秋前后,都是厂里最忙碌的时段。今年从5月份起,订单就陆续上门,高峰时期,工人们每天清晨六点半便开工,即便日均生产7万个月饼仍供不应求。

“做亭趾月饼,靠的就是几十年的老手艺。”厂长邓祖如已有40多年的制饼经验,他介绍,亭趾月饼传承了苏式糕点千层酥饼皮的技法,松、脆、酥是最鲜明的特色。要达到层次分明、入口即化的口感,需历经切料、揉面、包馅、烤制等7道工序,且全程手工完成。“每一步看似简单,实则都有门道。”邓祖如举例,单说揉面团,劲道就很关键,劲小了面团没“筋性”,劲大了面团容易发紧,影响口感。就连面团的干湿度,都得根据天气调整,少一分细致都出不来那股酥脆劲儿。

不同于市面上部分包装精致、礼盒华丽的月饼,亭趾月饼的包装简约古朴,只用白纸卷筒,上面以红字标注口味,十只一筒,素净又亲切。“吃的就是这口‘老底子的味道’,我每年都会给外地工作的亲友寄几筒,这味道一入口,乡愁就淡了大半。”一位老顾客笑着说。

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亭趾月饼也在悄悄“焕新”。这些年,各类糕点店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工厂在保留百果、椒盐、火腿这“老三样”经典口味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口味,还适当降低油、盐、糖比例,贴合当下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邓祖如坦言,自己也走过一段“弯路”。此前为满足控糖人群需求,他尝试开发木糖醇口味月饼,可推出后销量不尽如人意。“当时觉得想法挺好,结果顾客反馈,口感跟传统月饼比还是差了点意思。”邓祖如感慨,“这也让我明白,创新不是简单换配料,得平衡好市场喜好和传统口感,这里面的学问多着呢。”经历这次失败后,他更加看重“学习”的重要性。如今,他每年都会带员工外出,到优秀糕点企业参观、体验、取经,只为把传统味道做得更地道,让亭趾月饼跟上市场脚步。

如今,亭趾月饼每年都会推出两款新口味。今年创新推出的低糖莲蓉、松茸酱月饼,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尝鲜。目前算上紫薯、奶黄、香辣牛肉等创新口味,已有十余种选择。让邓祖如欣喜的是,以往购买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年轻人占比达到六成,还有不少外地食客专程赶来采购。“看到年轻人也喜欢这口老味道,我特别兴奋。这对我也是种激励,更要把这份传统手艺好好传承下去。”邓祖如说。

发源至今,亭趾月饼已走过七十余载,其传统制作技艺还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让邓祖如越发意识到这块小小糕饼背后的文化分量。近两年,他还精心打造了糕点技艺体验馆,暑假里免费开放,邀请小朋友前来研学、体验,让更多人感受非遗糕点技艺的魅力。“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下一代了解、喜爱,甚至接过接力棒,传承我们的传统糕点制作手艺。”邓祖如的话语里,满是对匠心传承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