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悦)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临平,曾是古运河畔的宁静沃土。然而,“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破了这片土地,富庶的鱼米之乡坠入了血雨腥风的苦难岁月。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宁死不屈的临平人民勇敢站了出来,在古运河畔点燃了抗日斗争的烽火。他们擦干身上血迹、掩埋乡人尸骨、加入抗战行列,组织抗日武装、阻断日军交通、袭击日军据点,成立中共组织、发动进步青年、开展顽强斗争,在古运河畔、钱塘江岸、沪杭线上,抗日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这片土地的荣光。
一声巨响 山河破碎
那本是天气晴朗,秋高气爽的一天。
“飞机,飞机!”刚用过午饭,家住曹泥船(今“河南埭”)的康杏英被屋外突如其来的呼喊声惊得心头一颤。她急忙抬头望去,只见几架日机在西面天主堂上空盘旋。几乎同一瞬间,一声巨响如惊雷般炸开,那是炸弹的轰鸣,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康杏英来不及多想,本能地抱起襁褓中的儿子,拼尽全力往屋外跑去。可还没跑出10米,一枚炸弹在曹家东侧轰然落下。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康杏英只觉天旋地转,眼前一黑,抱着儿子猝然倒下。紧接着,又是两声轰鸣,她的意识逐渐模糊,而机枪扫射声如暴雨般倾盆而下,连绵不绝。
一刻钟后,康杏英在剧痛中缓缓恢复神志,只觉浑身浸在血水中,痛彻骨髓。她看向怀中婴儿,已被弹片削去头盖骨,鲜血染红了衣衫。再看自己,右手中指炸断,右足跟外侧炸伤。她挣扎着爬回自家屋前,眼前的景象让她肝肠寸断:公公曹叙生头骨被炸去,血肉模糊,与盐贩袁阿林一同倒卧在血泊之中。丈夫曹家福虽侥幸无恙,但瞬间祖孙二命消逝,妻子遍体鳞伤、血流如注,他心胆俱碎,涕泪如雨。
一声巨响,如同一把利刃,彻底划破了临平往日的安宁生活。那日轰炸,日军在曹泥船、150号铁路桥等处投弹5枚,并用机枪扫射。9人遇难,10余人受伤,6间民房被炸毁。
杭县地处要冲,境内有笕桥机场、沪杭铁路等重要战略目标。日军在“八一三”之后,便对这里展开了疯狂轰炸。1937年11月11日,日机3次空袭塘栖和临平铁路沿线,炸死21人、伤18人,炸毁民房50余间。1937年12月24日,临平沦陷,大批日军涌入城区,到处烧杀抢掠。他们不仅杀害平民,疯狂报复中国军队的抵抗,还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乔司大屠杀”,并在塘栖、崇贤、五杭等地连续制造多起屠杀惨案。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8月至1938年5月间,日军先后实施八次轰炸,炸死153人、扎伤64人,此外,枪杀百姓2410名,烧毁房屋79392间,抢劫财物高达6.84亿元。整个抗战期间,全县共有14325人惨遭杀害,4450人伤残。
1939年12月5日《申报》报道:因抗日游击队破坏了沪杭线上的铁路导致火车出轨,日军为了泄愤,将枪口对准当地农民,酿成惨案。
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抗日勇士们没有退缩,他们挺身而出,与日寇展开了英勇无畏的斗争。
1938年2月17日,国民革命军六十二师情报组得知,18日有军用物资列车经铁路西道口运往上海。当晚,抗日官兵奔赴临平,刺死岗哨、安置炸药,列车瞬间粉碎。1940年初,国民革命军六十二师某团侦察得知,日军在多桥及弄堂设哨卡,配备兵力,由龟井、吉田负责,总兵力近百人。2月19日深夜,该团按方案进攻。次日凌晨,炮火齐发,日营火光冲天。一个多小时后,日伪军伤亡惨重,工事几被摧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临平民众踊跃参与全民抗战,团结御侮,誓死抗敌。1938年6月24日,日军汽车3辆开赴临平小林时遭游击队伏击,炸毁日军汽车1辆,击毙日寇30余人,伤10余人;1938—1945年间,临平抗日军民在塘栖附近多次对日伪军开展伏击战,毙伤敌人多人;1943年9月23日,杭县特务中队、警察二中队等袭击五杭日军营地。1945年2月1日,日军驻塘栖守备队长静修率队进犯驻守在东塘城隍桥的杭县自卫大队,遭遇有力还击,静修被击毙,另3人伤亡……烽火岁月,临平抗日军民活跃在京杭大运河、沪杭铁路等日军重点守护的交通线上,阻断日军轮船航运,破坏铁路、公路等日军运输线。
不仅如此,临平百姓在经济上给予抗战斗争大力支援。他们捐献财物,积极生产备战物资,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抗战期间,抗日军民设法筹措经费,对日伪开展经济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军事和政治斗争。
烽火远去,血与泪的历史渐渐沉淀于岁月之河。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如今,在当年与敌人交火的铁道边,临平已建设了全长2000余米的绿道。樟树苍翠,桂花飘香,红枫摇曳;杜鹃、黄杨、红榉与石楠错落生长,丛丛夹竹桃开得深红似火,在微风里轻轻摇曳,宁静而美好。这和平的景象,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们站在这里,抚今追昔,那段惨痛的历史不应被遗忘,那是民族记忆中的伤痛;先烈们的英勇抗争更应被铭记,那是民族脊梁的支撑。
一封来信 血证如山
1985年初春,时任乔司镇文化站站长的丁有福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寄信人是日本《朝日新闻》社的记者本多胜一。几个月前,正是在丁有福的接待下,本多胜一第一次踏上乔司土地,追寻一段47年前的沉痛记忆。
“那年正月十九,雪下得人心慌……”作为乔司大屠杀幸存者陈桂仙老人的后代,今年83岁的陶洪法用低沉的声音将时钟拨回到那个至暗时刻。“那时母亲只有14岁,日本人的暴行如同噩梦一般萦绕了她的一生。”
惨案发生的那个清晨,陈桂仙一家与往常一样,在乔司老街上开门迎客,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和哭喊声打破。“日本人杀人了!”慌乱之中,陈桂仙和家人匆匆关了店门,准备逃生。起初,日军是从东面包围过来的,陈桂仙和家人见势,连忙往西面逃去,见大路上全是日本鬼子,几个人抄水路逃亡。陈桂仙一路上目睹了无数乡亲倒在血泊之中,整个乔司很快陷入了一片火海,浓烟蔽日,哭声震天。
“她反复跟我们讲,怎么逃出去,家里怎么被烧光,每讲一次,就恨一次,痛一次。”陶洪法含泪回忆。更残酷的是,那场屠杀并未就此止息,次日归家寻亲的百姓又遭机枪扫射,大火连焚三日。保庆桥边,原本的“方家塘”成了吞噬无数生命的“血肉塘”。这场三天三夜惨无人道的“戊寅惨案”,造成1360余名无辜百姓被杀害,7000余间房屋毁于一旦,昔日繁荣的江南古镇顿时变成人间地狱。
当年屠杀过后,幸存者纷纷逃离,乔司在荒芜中沉寂了3年之久。直至1941年,当地的民间医生方寿僧贴出“复兴乔司市集”的告示,流离的百姓才陆续归来故土,在原址上清理出空地,搭建草屋居住,乔司这才重现生机。人们把镇上街道、庙边的白骨挖出来,埋在一个简易泥坟里,看起来像私人坟墓,以免被日寇发现。直到抗战胜利,为追念乔司惨案中的遇难同胞,由方寿僧、李厚耕等人筹资在土坟原址建了公墓,以1938年戊寅年为名,立碑为“戊寅公墓”——老百姓则更习惯称之另一个浸透血泪的名字:“千人坑”。
87载岁月轮回,当年白骨遍野的焦土,如今早已浴火重生。幸存者搭建的草棚,如今也幻化为鳞次栉比的楼宇。英雄的乔司人民,选择在浩劫之后用勤劳和智慧书写新的篇章。
依托毗邻杭州主城区的优势,乔司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为“杭派女装”重镇;2021年,临平区开启乔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碎片化的工业用地与零散耕地重构为大片良田;通过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打造生态循环水系,将黑臭河变为亲水廊道;腾退“低散乱”企业、整治家庭作坊……这场“腾笼换鸟”的实践,不仅为算力小镇、艺尚小镇等新经济载体腾挪空间,更令“产城人”深度融合成为可能。
“只有在了解了历史真相基础上的友好,才是真正的友好。”本多胜一在信件结尾写下的这句话,穿越时空,与今日乔司的勃勃生机形成深刻映照。“千人坑”不会消失,但它已由地理的深渊升华为精神的灯塔——提醒人们:铭记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跨越苦难、走向新生的力量。
一枚银元 情铸丰碑
噩耗抵达时,许希麟正在晾晒丈夫的飞行围巾。
电报上“因公殉职”四字如晴天霹雳,她倒地昏厥。清醒后,她拔出樟木箱底那36枚刻有“生死相随”的银元,决绝吞下,似要将悲痛与眷恋永远封存。恍惚间,4年前杭州城站的春日重现眼前,那个穿着飞行服的青年隔着人海凝望。
时光回溯到1933年,青春正好的许希麟从杭高师范班毕业,来到临平镇立小学任校长。一个春日周末,她在杭州城站火车站,与笕桥中央航校的飞行员刘粹刚偶然相遇。只一眼,刘粹刚便被这位气质清丽、年仅18岁的女校长深深吸引。
自此,刘粹刚开始炽烈的追求:一封封情书寄往学校。最浪漫的是,一次,他竟驾驶教练机低空盘旋在小学操场上空,只为引起心上人的注意。而许校长始终专心育人,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有一次,刘粹刚专程来临平见她,却错过返程火车。当晚,他竟沿着沪杭铁路,徒步三十里,深夜才回到航校。
许希麟终于被他的真诚打动,她回信了。从此,笕桥与临平之间的书信不断,两颗年轻的心在烽火岁月中紧紧相连。1935年夏天,两人喜结连理。婚后伉俪情深,书信不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粹刚英勇参战,他飞行技艺精湛,射击本领高超,累计击落日机11架,成为赫赫有名的“飞将军”。许希麟则守在后方,把思念缝进平安符,一封封家书寄往前线,只盼他平安归来。
然而,同年10月25日,刘粹刚在驰援山西前线时,因天气恶劣、油料告罄,为避免飞机坠毁伤及无辜百姓,也为保住珍贵的战机,他放弃提前跳伞的机会,试图在高平县城外迫降,却不幸撞上魁星楼,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噩耗传来,许希麟悲痛欲绝,她吞下36枚银元试图殉情,幸被亲友及时救回。之后,她收到丈夫生前最后三封家书。信中写道:“假如我为国牺牲投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生在现代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我的麟,我是永远爱你的。”字句如光,照亮黑暗。
许希麟含泪写下《念粹刚》,字里行间满是对丈夫的敬意与怀念:“粹刚,你为祖国奋斗牺牲,死得其所,我当为你欢欣。”此后,她将对丈夫的爱化作对孩子们的无私奉献。193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刘粹刚,在昆明创办“粹刚小学”,专收空军子弟和烈士遗孤。许希麟主动出任校长,用爱与智慧为孩子们撑起温暖的天空。
岁月匆匆,近九十年过去了。这段爱情,不仅关于浪漫,更关于家国、信念与牺牲。
如今,临平镇立小学已发展成为临平第一小学,许希麟校长的精神,早已深植于这所百年学府的基因之中。今天的临平一小,以“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为校训,通过组织毅行、走进红色场馆与实践基地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胸怀家国、勇于担当;激励他们不畏艰难、持续奋进,在求学之路上锤炼意志,理解责任与奉献的真谛,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韧劲、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
爱可以超越生死,痛也能化为大爱。许希麟与刘粹刚将个人的命运融入时代的洪流。他们超越小我的大爱精神,历经岁月洗礼,熠熠生辉,持续滋养着一代代学子。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所学校的珍贵记忆,更是一堂关于生命意义、责任与传承的永恒课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让我们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砥砺前行,发愤进取,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
(记者 高悦)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临平,曾是古运河畔的宁静沃土。然而,“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破了这片土地,富庶的鱼米之乡坠入了血雨腥风的苦难岁月。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宁死不屈的临平人民勇敢站了出来,在古运河畔点燃了抗日斗争的烽火。他们擦干身上血迹、掩埋乡人尸骨、加入抗战行列,组织抗日武装、阻断日军交通、袭击日军据点,成立中共组织、发动进步青年、开展顽强斗争,在古运河畔、钱塘江岸、沪杭线上,抗日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这片土地的荣光。
一声巨响 山河破碎
那本是天气晴朗,秋高气爽的一天。
“飞机,飞机!”刚用过午饭,家住曹泥船(今“河南埭”)的康杏英被屋外突如其来的呼喊声惊得心头一颤。她急忙抬头望去,只见几架日机在西面天主堂上空盘旋。几乎同一瞬间,一声巨响如惊雷般炸开,那是炸弹的轰鸣,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康杏英来不及多想,本能地抱起襁褓中的儿子,拼尽全力往屋外跑去。可还没跑出10米,一枚炸弹在曹家东侧轰然落下。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康杏英只觉天旋地转,眼前一黑,抱着儿子猝然倒下。紧接着,又是两声轰鸣,她的意识逐渐模糊,而机枪扫射声如暴雨般倾盆而下,连绵不绝。
一刻钟后,康杏英在剧痛中缓缓恢复神志,只觉浑身浸在血水中,痛彻骨髓。她看向怀中婴儿,已被弹片削去头盖骨,鲜血染红了衣衫。再看自己,右手中指炸断,右足跟外侧炸伤。她挣扎着爬回自家屋前,眼前的景象让她肝肠寸断:公公曹叙生头骨被炸去,血肉模糊,与盐贩袁阿林一同倒卧在血泊之中。丈夫曹家福虽侥幸无恙,但瞬间祖孙二命消逝,妻子遍体鳞伤、血流如注,他心胆俱碎,涕泪如雨。
一声巨响,如同一把利刃,彻底划破了临平往日的安宁生活。那日轰炸,日军在曹泥船、150号铁路桥等处投弹5枚,并用机枪扫射。9人遇难,10余人受伤,6间民房被炸毁。
杭县地处要冲,境内有笕桥机场、沪杭铁路等重要战略目标。日军在“八一三”之后,便对这里展开了疯狂轰炸。1937年11月11日,日机3次空袭塘栖和临平铁路沿线,炸死21人、伤18人,炸毁民房50余间。1937年12月24日,临平沦陷,大批日军涌入城区,到处烧杀抢掠。他们不仅杀害平民,疯狂报复中国军队的抵抗,还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乔司大屠杀”,并在塘栖、崇贤、五杭等地连续制造多起屠杀惨案。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8月至1938年5月间,日军先后实施八次轰炸,炸死153人、扎伤64人,此外,枪杀百姓2410名,烧毁房屋79392间,抢劫财物高达6.84亿元。整个抗战期间,全县共有14325人惨遭杀害,4450人伤残。
1939年12月5日《申报》报道:因抗日游击队破坏了沪杭线上的铁路导致火车出轨,日军为了泄愤,将枪口对准当地农民,酿成惨案。
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抗日勇士们没有退缩,他们挺身而出,与日寇展开了英勇无畏的斗争。
1938年2月17日,国民革命军六十二师情报组得知,18日有军用物资列车经铁路西道口运往上海。当晚,抗日官兵奔赴临平,刺死岗哨、安置炸药,列车瞬间粉碎。1940年初,国民革命军六十二师某团侦察得知,日军在多桥及弄堂设哨卡,配备兵力,由龟井、吉田负责,总兵力近百人。2月19日深夜,该团按方案进攻。次日凌晨,炮火齐发,日营火光冲天。一个多小时后,日伪军伤亡惨重,工事几被摧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临平民众踊跃参与全民抗战,团结御侮,誓死抗敌。1938年6月24日,日军汽车3辆开赴临平小林时遭游击队伏击,炸毁日军汽车1辆,击毙日寇30余人,伤10余人;1938—1945年间,临平抗日军民在塘栖附近多次对日伪军开展伏击战,毙伤敌人多人;1943年9月23日,杭县特务中队、警察二中队等袭击五杭日军营地。1945年2月1日,日军驻塘栖守备队长静修率队进犯驻守在东塘城隍桥的杭县自卫大队,遭遇有力还击,静修被击毙,另3人伤亡……烽火岁月,临平抗日军民活跃在京杭大运河、沪杭铁路等日军重点守护的交通线上,阻断日军轮船航运,破坏铁路、公路等日军运输线。
不仅如此,临平百姓在经济上给予抗战斗争大力支援。他们捐献财物,积极生产备战物资,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抗战期间,抗日军民设法筹措经费,对日伪开展经济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军事和政治斗争。
烽火远去,血与泪的历史渐渐沉淀于岁月之河。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如今,在当年与敌人交火的铁道边,临平已建设了全长2000余米的绿道。樟树苍翠,桂花飘香,红枫摇曳;杜鹃、黄杨、红榉与石楠错落生长,丛丛夹竹桃开得深红似火,在微风里轻轻摇曳,宁静而美好。这和平的景象,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们站在这里,抚今追昔,那段惨痛的历史不应被遗忘,那是民族记忆中的伤痛;先烈们的英勇抗争更应被铭记,那是民族脊梁的支撑。
一封来信 血证如山
1985年初春,时任乔司镇文化站站长的丁有福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寄信人是日本《朝日新闻》社的记者本多胜一。几个月前,正是在丁有福的接待下,本多胜一第一次踏上乔司土地,追寻一段47年前的沉痛记忆。
“那年正月十九,雪下得人心慌……”作为乔司大屠杀幸存者陈桂仙老人的后代,今年83岁的陶洪法用低沉的声音将时钟拨回到那个至暗时刻。“那时母亲只有14岁,日本人的暴行如同噩梦一般萦绕了她的一生。”
惨案发生的那个清晨,陈桂仙一家与往常一样,在乔司老街上开门迎客,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和哭喊声打破。“日本人杀人了!”慌乱之中,陈桂仙和家人匆匆关了店门,准备逃生。起初,日军是从东面包围过来的,陈桂仙和家人见势,连忙往西面逃去,见大路上全是日本鬼子,几个人抄水路逃亡。陈桂仙一路上目睹了无数乡亲倒在血泊之中,整个乔司很快陷入了一片火海,浓烟蔽日,哭声震天。
“她反复跟我们讲,怎么逃出去,家里怎么被烧光,每讲一次,就恨一次,痛一次。”陶洪法含泪回忆。更残酷的是,那场屠杀并未就此止息,次日归家寻亲的百姓又遭机枪扫射,大火连焚三日。保庆桥边,原本的“方家塘”成了吞噬无数生命的“血肉塘”。这场三天三夜惨无人道的“戊寅惨案”,造成1360余名无辜百姓被杀害,7000余间房屋毁于一旦,昔日繁荣的江南古镇顿时变成人间地狱。
当年屠杀过后,幸存者纷纷逃离,乔司在荒芜中沉寂了3年之久。直至1941年,当地的民间医生方寿僧贴出“复兴乔司市集”的告示,流离的百姓才陆续归来故土,在原址上清理出空地,搭建草屋居住,乔司这才重现生机。人们把镇上街道、庙边的白骨挖出来,埋在一个简易泥坟里,看起来像私人坟墓,以免被日寇发现。直到抗战胜利,为追念乔司惨案中的遇难同胞,由方寿僧、李厚耕等人筹资在土坟原址建了公墓,以1938年戊寅年为名,立碑为“戊寅公墓”——老百姓则更习惯称之另一个浸透血泪的名字:“千人坑”。
87载岁月轮回,当年白骨遍野的焦土,如今早已浴火重生。幸存者搭建的草棚,如今也幻化为鳞次栉比的楼宇。英雄的乔司人民,选择在浩劫之后用勤劳和智慧书写新的篇章。
依托毗邻杭州主城区的优势,乔司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为“杭派女装”重镇;2021年,临平区开启乔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碎片化的工业用地与零散耕地重构为大片良田;通过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打造生态循环水系,将黑臭河变为亲水廊道;腾退“低散乱”企业、整治家庭作坊……这场“腾笼换鸟”的实践,不仅为算力小镇、艺尚小镇等新经济载体腾挪空间,更令“产城人”深度融合成为可能。
“只有在了解了历史真相基础上的友好,才是真正的友好。”本多胜一在信件结尾写下的这句话,穿越时空,与今日乔司的勃勃生机形成深刻映照。“千人坑”不会消失,但它已由地理的深渊升华为精神的灯塔——提醒人们:铭记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跨越苦难、走向新生的力量。
一枚银元 情铸丰碑
噩耗抵达时,许希麟正在晾晒丈夫的飞行围巾。
电报上“因公殉职”四字如晴天霹雳,她倒地昏厥。清醒后,她拔出樟木箱底那36枚刻有“生死相随”的银元,决绝吞下,似要将悲痛与眷恋永远封存。恍惚间,4年前杭州城站的春日重现眼前,那个穿着飞行服的青年隔着人海凝望。
时光回溯到1933年,青春正好的许希麟从杭高师范班毕业,来到临平镇立小学任校长。一个春日周末,她在杭州城站火车站,与笕桥中央航校的飞行员刘粹刚偶然相遇。只一眼,刘粹刚便被这位气质清丽、年仅18岁的女校长深深吸引。
自此,刘粹刚开始炽烈的追求:一封封情书寄往学校。最浪漫的是,一次,他竟驾驶教练机低空盘旋在小学操场上空,只为引起心上人的注意。而许校长始终专心育人,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有一次,刘粹刚专程来临平见她,却错过返程火车。当晚,他竟沿着沪杭铁路,徒步三十里,深夜才回到航校。
许希麟终于被他的真诚打动,她回信了。从此,笕桥与临平之间的书信不断,两颗年轻的心在烽火岁月中紧紧相连。1935年夏天,两人喜结连理。婚后伉俪情深,书信不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粹刚英勇参战,他飞行技艺精湛,射击本领高超,累计击落日机11架,成为赫赫有名的“飞将军”。许希麟则守在后方,把思念缝进平安符,一封封家书寄往前线,只盼他平安归来。
然而,同年10月25日,刘粹刚在驰援山西前线时,因天气恶劣、油料告罄,为避免飞机坠毁伤及无辜百姓,也为保住珍贵的战机,他放弃提前跳伞的机会,试图在高平县城外迫降,却不幸撞上魁星楼,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噩耗传来,许希麟悲痛欲绝,她吞下36枚银元试图殉情,幸被亲友及时救回。之后,她收到丈夫生前最后三封家书。信中写道:“假如我为国牺牲投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生在现代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我的麟,我是永远爱你的。”字句如光,照亮黑暗。
许希麟含泪写下《念粹刚》,字里行间满是对丈夫的敬意与怀念:“粹刚,你为祖国奋斗牺牲,死得其所,我当为你欢欣。”此后,她将对丈夫的爱化作对孩子们的无私奉献。193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刘粹刚,在昆明创办“粹刚小学”,专收空军子弟和烈士遗孤。许希麟主动出任校长,用爱与智慧为孩子们撑起温暖的天空。
岁月匆匆,近九十年过去了。这段爱情,不仅关于浪漫,更关于家国、信念与牺牲。
如今,临平镇立小学已发展成为临平第一小学,许希麟校长的精神,早已深植于这所百年学府的基因之中。今天的临平一小,以“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为校训,通过组织毅行、走进红色场馆与实践基地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胸怀家国、勇于担当;激励他们不畏艰难、持续奋进,在求学之路上锤炼意志,理解责任与奉献的真谛,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韧劲、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
爱可以超越生死,痛也能化为大爱。许希麟与刘粹刚将个人的命运融入时代的洪流。他们超越小我的大爱精神,历经岁月洗礼,熠熠生辉,持续滋养着一代代学子。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所学校的珍贵记忆,更是一堂关于生命意义、责任与传承的永恒课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让我们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砥砺前行,发愤进取,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