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受阅 一生荣光
退役军人何俊凯以阅兵精神续写军人担当
发布时间: 2025-09-05 09:24 来源: 今日临平

 何俊凯在指导学生规范敬军礼

本报讯 (记者 杨荣)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让人热血沸腾。在这庄严而又激动人心的时刻,记者走近曾亲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盛典的退役军人何俊凯,听他讲述如何续写军人担当的奋进故事。

9月3日9时,临平职高军训场上,担任教官的何俊凯与学生们正在一同观看阅兵直播。望着电视屏幕中威武行进的受阅方队,他的思绪也回到了那段终生难忘的受阅岁月。1997年出生于临平街道丁山社区的何俊凯,自幼怀揣从军报国之志。2015年9月,刚考入大学的他得知征兵消息,第一时间报名并如愿入伍,成为武警北京总队的一名战士。服役期间,何俊凯多次参与重大任务。2019年,经过层层严苛选拔,他从全国70万武警官兵中脱颖而出,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武警方队的一员。“阅兵选拔如同大浪淘沙,最终仅400余人能进入北京阅兵村接受训练。”何俊凯回忆道。

在阅兵村,作为教练员的何俊凯带领10人班组进行高强度基础训练,再编入排。历时200余天,每天清晨5点至夜幕深沉,除短暂用餐休息外,他和战友们几乎训练无间断。盛夏的训练场温度高达50摄氏度,他们每日重复上千次摆臂踢腿,每一步的距离、每分钟的步数都要求毫厘不差。除了体能的极限挑战,心理素质的锤炼同样严峻。何俊凯曾在重要合练中被调整为替补队员,这意味着即便付出同等强度的血汗,也可能无法最终走过天安门,但他依然以最高标准完成每一项任务。“我是代表杭州入选的战士,一定要给我的家乡争光。”中国军人特有的荣誉感支撑着何俊凯一次次突破极限。

2019年10月1日,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雄壮的音乐声响起,何俊凯与战友们昂首挺胸,伫立于东华表下。“当时内心异常平静,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每个动作细节,就像运动员全身心投入比赛一样。”何俊凯说,他们走得如标尺般精准,长安街上响彻云霄的“为人民服务”至今仍在他的脑海中回荡,成为他一生中最荣耀、最难忘的瞬间。

阅兵经历塑造了何俊凯的人生信念: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勇于奉献、艰苦拼搏的阅兵精神,也从阅兵场延续到他退役后的人生舞台。退伍后,何俊凯婉拒了多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选择回到丁山社区基层一线工作,并当选为社区党总支委员。“在基层工作,最难的是赢得信任。”面对工作初期的种种挑战,阅兵磨练出的坚韧品格持续激励着他。他主动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工地小区、察看河港道路、倾听民声、回应民需;创新设立“老兵调解室”,有效化解社区矛盾,积极打造军民融合样板;着力构建“老幼共融”服务圈,切实破解“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在他的推动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无障碍坡道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项目也相继落地见效,何俊凯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与赞誉。

从长安街到社区巷陌,何俊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价值追求。正如他在党课上的发言,“一次受阅,一生荣光;褪下军装,本色不改。我们要把阅兵场上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践动能。”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一次受阅 一生荣光
发布时间: 2025-09-05 09:24:33 来源: 今日临平

 何俊凯在指导学生规范敬军礼

本报讯 (记者 杨荣)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让人热血沸腾。在这庄严而又激动人心的时刻,记者走近曾亲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盛典的退役军人何俊凯,听他讲述如何续写军人担当的奋进故事。

9月3日9时,临平职高军训场上,担任教官的何俊凯与学生们正在一同观看阅兵直播。望着电视屏幕中威武行进的受阅方队,他的思绪也回到了那段终生难忘的受阅岁月。1997年出生于临平街道丁山社区的何俊凯,自幼怀揣从军报国之志。2015年9月,刚考入大学的他得知征兵消息,第一时间报名并如愿入伍,成为武警北京总队的一名战士。服役期间,何俊凯多次参与重大任务。2019年,经过层层严苛选拔,他从全国70万武警官兵中脱颖而出,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武警方队的一员。“阅兵选拔如同大浪淘沙,最终仅400余人能进入北京阅兵村接受训练。”何俊凯回忆道。

在阅兵村,作为教练员的何俊凯带领10人班组进行高强度基础训练,再编入排。历时200余天,每天清晨5点至夜幕深沉,除短暂用餐休息外,他和战友们几乎训练无间断。盛夏的训练场温度高达50摄氏度,他们每日重复上千次摆臂踢腿,每一步的距离、每分钟的步数都要求毫厘不差。除了体能的极限挑战,心理素质的锤炼同样严峻。何俊凯曾在重要合练中被调整为替补队员,这意味着即便付出同等强度的血汗,也可能无法最终走过天安门,但他依然以最高标准完成每一项任务。“我是代表杭州入选的战士,一定要给我的家乡争光。”中国军人特有的荣誉感支撑着何俊凯一次次突破极限。

2019年10月1日,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雄壮的音乐声响起,何俊凯与战友们昂首挺胸,伫立于东华表下。“当时内心异常平静,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每个动作细节,就像运动员全身心投入比赛一样。”何俊凯说,他们走得如标尺般精准,长安街上响彻云霄的“为人民服务”至今仍在他的脑海中回荡,成为他一生中最荣耀、最难忘的瞬间。

阅兵经历塑造了何俊凯的人生信念: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勇于奉献、艰苦拼搏的阅兵精神,也从阅兵场延续到他退役后的人生舞台。退伍后,何俊凯婉拒了多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选择回到丁山社区基层一线工作,并当选为社区党总支委员。“在基层工作,最难的是赢得信任。”面对工作初期的种种挑战,阅兵磨练出的坚韧品格持续激励着他。他主动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工地小区、察看河港道路、倾听民声、回应民需;创新设立“老兵调解室”,有效化解社区矛盾,积极打造军民融合样板;着力构建“老幼共融”服务圈,切实破解“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在他的推动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无障碍坡道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项目也相继落地见效,何俊凯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与赞誉。

从长安街到社区巷陌,何俊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价值追求。正如他在党课上的发言,“一次受阅,一生荣光;褪下军装,本色不改。我们要把阅兵场上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践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