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之殇见证乔司的复兴之路
一封泛黄信札叩问40年前的血色戊寅
发布时间: 2025-09-05 09:25 来源: 今日临平

(记者 高悦 通讯员 陈雁) 1985年初春,时任乔司镇文化站站长丁有福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寄信人是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几个月前,正是在丁有福的接待下,本多胜一第一次踏上乔司土地,追寻一段47年前的沉痛记忆。1938年2月18日,侵华日军突然包围乔司古镇,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进行了三天三夜惨无人道的烧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戊寅惨案”。1300余名无辜百姓被杀害,7000余间房屋毁于一旦,昔日繁荣的江南古镇顿时变成人间地狱。

“我从事这项工作的目的,首先是要向日本人民揭露侵略的真相……”信件上,本多胜一清晰的字迹力透纸背。丁有福手捧着信,指尖微颤,心情复杂。这薄薄的信纸,既是迟来的证言,更是历史的叩问。40年后的今天,丁老站长虽已去世,但这封承载着复杂情愫的信札,仍静静躺在侵华日军乔司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柜里,与泛黄的史料一道,无声控诉着那场血泪史。

血色黎明 至暗时刻

“那年正月十九,雪下得人心慌……”作为乔司大屠杀幸存者陈桂仙老人的后代,今年83岁的陶洪法用低沉的声音将时钟拨回到那个至暗时刻。“那时母亲只有14岁,日本人的暴行如同噩梦一般萦绕着她的一生。”

惨案发生的那个清晨,陈桂仙一家与往常一样,在乔司老街上开门迎客,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和哭喊声打破。“日本人杀人了!”慌乱之中,陈桂仙和家人匆匆关了店门,准备逃生。起初,日军是从东面包围过来的,陈桂仙和家人见势,连忙往西面逃去,见大路上全是日本鬼子,几个人便抄水路逃亡。陈桂仙一路上目睹无数乡亲倒在血泊之中,整个乔司很快陷入了一片火海,浓烟蔽日,哭声震天。

“她总反复跟我们讲,怎么逃出去,家里怎么被烧光……每讲一次,就恨一次,痛一次。”陶洪法含泪回忆。更残酷的是,那场屠杀并未就此止息,次日归家寻亲的百姓又遭机枪扫射,大火连焚三日。保庆桥边,原本的“方家塘”成了吞噬无数生命的“血肉塘”。1300多个亡魂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人生与无法愈合的伤痕。

以碑为铭 突破荒芜

“三天!烧了三天,杀了三天!整个乔司变成了一片焦土废墟,一夜倒退几十年……”今年81岁的杭威镇老人站在侵华日军乔司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字句铿锵地讲解着那段历史。这位土生土长的乔司人,如今是这座纪念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他既为大家描绘了乔司在浩劫后的沉寂,也为大家讲述了乔司死而复生的顽强。

杭威镇介绍,当年屠杀过后,幸存者纷纷逃离,乔司在荒芜中沉寂了三年之久。直至1941年,当地的民间医生方寿僧贴出“复兴乔司市集”的告示,流离的百姓才陆续回归故土,在原址上清理出空地,搭建草屋居住,乔司这才重现生机。“当时,人们把镇上街道、庙边的白骨挖出来,收集了整整两大缸,埋在一口简易泥坟里,看起来像私人坟墓,以免被日寇发现。”杭威镇说。直到抗战胜利,为追念乔司惨案中的遇难同胞,由方寿僧、李厚耕等人筹资在土坟原址建了一座公墓,以1938年戊寅年为名,立碑为“戊寅公墓”——老百姓更习惯称其为另一个浸透血泪的名字:“千人坑”。

为永久铭记这段历史,2015年,临平专项拨款实施“千人坑”综合保护工程,对公墓、保庆桥、纪念亭及坑址等进行原貌修缮,并在西侧新建侵华日军乔司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形成“一墓一亭一桥一坑一室”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架构,每年吸引数万人前来凭吊追忆,铭记民族苦难。

跨越苦难 走向新生

87载岁月轮回,当年白骨遍野的焦土,如今早已浴火重生。幸存者搭建的草棚,如今也幻化为鳞次栉比的楼宇。依托毗邻杭州主城区的优势,乔司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为“杭派女装”重镇,吸引了无数追梦者前来创业。英雄的乔司人民,选择在浩劫之后用勤劳和智慧书写新的篇章。

2021年,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临平开启乔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腾退“低散乱”企业、整治家庭作坊,碎片化的工业用地与零散耕地被重构为大片良田,通过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打造生态循环水系,将黑臭河变为亲水廊道……这场“腾笼换鸟”的实践,不仅为算力小镇、艺尚小镇等新经济载体腾挪空间,更令“产城人”深度融合成为可能。

“只有在了解了历史真相基础上的友好,才是真正的友好。”本多胜一在信件结尾写下的这句话,穿越时空与今日乔司的勃勃生机形成深刻映照。“千人坑”不会消失,但它已由地理的深渊升华为精神的灯塔,并时刻提醒人们:铭记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跨越苦难、走向新生的力量。正如乔司之变迁:苦难的终点,永远是奋起的起点。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以历史之殇见证乔司的复兴之路
发布时间: 2025-09-05 09:25:44 来源: 今日临平

(记者 高悦 通讯员 陈雁) 1985年初春,时任乔司镇文化站站长丁有福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寄信人是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几个月前,正是在丁有福的接待下,本多胜一第一次踏上乔司土地,追寻一段47年前的沉痛记忆。1938年2月18日,侵华日军突然包围乔司古镇,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进行了三天三夜惨无人道的烧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戊寅惨案”。1300余名无辜百姓被杀害,7000余间房屋毁于一旦,昔日繁荣的江南古镇顿时变成人间地狱。

“我从事这项工作的目的,首先是要向日本人民揭露侵略的真相……”信件上,本多胜一清晰的字迹力透纸背。丁有福手捧着信,指尖微颤,心情复杂。这薄薄的信纸,既是迟来的证言,更是历史的叩问。40年后的今天,丁老站长虽已去世,但这封承载着复杂情愫的信札,仍静静躺在侵华日军乔司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柜里,与泛黄的史料一道,无声控诉着那场血泪史。

血色黎明 至暗时刻

“那年正月十九,雪下得人心慌……”作为乔司大屠杀幸存者陈桂仙老人的后代,今年83岁的陶洪法用低沉的声音将时钟拨回到那个至暗时刻。“那时母亲只有14岁,日本人的暴行如同噩梦一般萦绕着她的一生。”

惨案发生的那个清晨,陈桂仙一家与往常一样,在乔司老街上开门迎客,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和哭喊声打破。“日本人杀人了!”慌乱之中,陈桂仙和家人匆匆关了店门,准备逃生。起初,日军是从东面包围过来的,陈桂仙和家人见势,连忙往西面逃去,见大路上全是日本鬼子,几个人便抄水路逃亡。陈桂仙一路上目睹无数乡亲倒在血泊之中,整个乔司很快陷入了一片火海,浓烟蔽日,哭声震天。

“她总反复跟我们讲,怎么逃出去,家里怎么被烧光……每讲一次,就恨一次,痛一次。”陶洪法含泪回忆。更残酷的是,那场屠杀并未就此止息,次日归家寻亲的百姓又遭机枪扫射,大火连焚三日。保庆桥边,原本的“方家塘”成了吞噬无数生命的“血肉塘”。1300多个亡魂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人生与无法愈合的伤痕。

以碑为铭 突破荒芜

“三天!烧了三天,杀了三天!整个乔司变成了一片焦土废墟,一夜倒退几十年……”今年81岁的杭威镇老人站在侵华日军乔司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字句铿锵地讲解着那段历史。这位土生土长的乔司人,如今是这座纪念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他既为大家描绘了乔司在浩劫后的沉寂,也为大家讲述了乔司死而复生的顽强。

杭威镇介绍,当年屠杀过后,幸存者纷纷逃离,乔司在荒芜中沉寂了三年之久。直至1941年,当地的民间医生方寿僧贴出“复兴乔司市集”的告示,流离的百姓才陆续回归故土,在原址上清理出空地,搭建草屋居住,乔司这才重现生机。“当时,人们把镇上街道、庙边的白骨挖出来,收集了整整两大缸,埋在一口简易泥坟里,看起来像私人坟墓,以免被日寇发现。”杭威镇说。直到抗战胜利,为追念乔司惨案中的遇难同胞,由方寿僧、李厚耕等人筹资在土坟原址建了一座公墓,以1938年戊寅年为名,立碑为“戊寅公墓”——老百姓更习惯称其为另一个浸透血泪的名字:“千人坑”。

为永久铭记这段历史,2015年,临平专项拨款实施“千人坑”综合保护工程,对公墓、保庆桥、纪念亭及坑址等进行原貌修缮,并在西侧新建侵华日军乔司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形成“一墓一亭一桥一坑一室”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架构,每年吸引数万人前来凭吊追忆,铭记民族苦难。

跨越苦难 走向新生

87载岁月轮回,当年白骨遍野的焦土,如今早已浴火重生。幸存者搭建的草棚,如今也幻化为鳞次栉比的楼宇。依托毗邻杭州主城区的优势,乔司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为“杭派女装”重镇,吸引了无数追梦者前来创业。英雄的乔司人民,选择在浩劫之后用勤劳和智慧书写新的篇章。

2021年,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临平开启乔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腾退“低散乱”企业、整治家庭作坊,碎片化的工业用地与零散耕地被重构为大片良田,通过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打造生态循环水系,将黑臭河变为亲水廊道……这场“腾笼换鸟”的实践,不仅为算力小镇、艺尚小镇等新经济载体腾挪空间,更令“产城人”深度融合成为可能。

“只有在了解了历史真相基础上的友好,才是真正的友好。”本多胜一在信件结尾写下的这句话,穿越时空与今日乔司的勃勃生机形成深刻映照。“千人坑”不会消失,但它已由地理的深渊升华为精神的灯塔,并时刻提醒人们:铭记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跨越苦难、走向新生的力量。正如乔司之变迁:苦难的终点,永远是奋起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