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杭州市临平区正以奋斗姿态笃定前行,围绕“数智临平·品质城区”这一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临平路径,对标高标准,实干再发力,擘画出一幅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美好图景,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
为展现临平特色,擦亮临平区“数智临平·品质城区”的金名片,将启动“临平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项目。2022年6月30日,首届临平艺术节开幕式在临平区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在开幕仪式上,临平城市LOGO与城市形象IP正式发布。
城市LOGO形象设计是以临平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时代特征为灵感来源,紧抓“临平三河汇,共富佳丽地”的新时代新机遇,以全面展现“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为设计理念,从元素设计、图案排布、色彩搭配等方面着手,设计“临平之窗”图案。
标志整体是一座圆弧形的桥,中间的七孔代表了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七孔石拱桥广济桥,呈现了以世界文化遗产广济桥为代表的江南水乡文化气质,桥下的倒影和线条寓意“连结、沟通、融汇”,代表临平是杭州接沪融长的桥头堡,从古至今都是杭州交通门户要道。
在标志整体色彩搭配上,以蓝紫色为主,蓝色代表临平区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产业,紫色代表了临平区的时尚活力、生机勃勃。三条色带的互相交融和圆弧外形,展示了临平区地处长三角圆心地,G60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交会点的独特区位优势。
辅助图形中不同层次的色阶交相叠印和渐进式的排布方式,展现了上塘河(古运河)、京杭大运河、临平运河(新时代运河)在临平区形成的“三河交汇”,临平山、超山、黄鹤山等“三山鼎立”的独特历史自然遗产风貌;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玉架山遗址文化、超山梅花文化三大遗产文化及正在发展中的时尚文化、科创文化、数字文化等三大现代文化;体现了高铁、地铁、城际铁路“三铁交汇”的独特交通优势;体现了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背景下,临平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长三角开放高地、数智化变革高地、全景式幸福高地“三个高地”的奋斗目标。
临平城市形象IP共有悦悦、临临、平平三个吉祥物。主要是以超山梅花、临平大剧院和塘栖枇杷为基本原型进行设计创作,融入运河元素,将临平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数智未来相结合,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完美交汇图景。
此次与临平区城市视觉形象标识一同亮相的还有代表临平城市形象的宋代苏东坡字体“临平”二字:
为何选用这一字体呢?这里头还挺有讲究。临平建镇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当时已是交通方便,市场繁荣、风景秀丽的市镇。苏东坡在杭居官,常来临平,为百姓办了好事,也留下不少有名的诗篇,在《苏轼诗集》中收录的与临平有关的就有十多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苏东坡首次来杭通判。次年初冬,他奉运司檄来汤村镇督开运盐河。汤村镇今为临平乔司一带。当时有盐场,其盐用铁盘盛卤,山柴煎煮,色白粒细,味稍淡而鲜,受杭民喜爱,也是宋朝官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但汤村地处沙壤,河道狭小,运输不便。苏东坡即因此奉派督役开河,以利盐运。期间他写下了不朽诗篇《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苏东坡对临平山也情有独钟。当送好友陈襄至临平相别时,苏东坡专门写了一首题为《南乡子·送述古》的词,留下了“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这一千古名句,苏东坡既把临平塔作为惜别的标志,也望陈襄牢记临平山上塔,莫忘东坡送别情。他自己离开杭州后,仍时常怀念杭州,也怀念临平塔。元丰七年(1084年)他在黄州任上与杭州人裴惟甫相遇于秣陵,勾起了满腔思杭之情;他在《次韵杭人裴惟甫》一诗中表达了对杭州和临平的怀念,感人至深。
苏东坡的书法同他的诗词一样也是一绝,“见字如见人”,苏东坡体本身以丰腴见长,看上去十分大气,以此作为临平城市形象的特定字体,以字识临平、以字共情,成为市民和游客认识临平的“第一站”。
分享到: |
当前,杭州市临平区正以奋斗姿态笃定前行,围绕“数智临平·品质城区”这一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临平路径,对标高标准,实干再发力,擘画出一幅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美好图景,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
为展现临平特色,擦亮临平区“数智临平·品质城区”的金名片,将启动“临平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项目。2022年6月30日,首届临平艺术节开幕式在临平区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在开幕仪式上,临平城市LOGO与城市形象IP正式发布。
城市LOGO形象设计是以临平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时代特征为灵感来源,紧抓“临平三河汇,共富佳丽地”的新时代新机遇,以全面展现“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为设计理念,从元素设计、图案排布、色彩搭配等方面着手,设计“临平之窗”图案。
标志整体是一座圆弧形的桥,中间的七孔代表了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七孔石拱桥广济桥,呈现了以世界文化遗产广济桥为代表的江南水乡文化气质,桥下的倒影和线条寓意“连结、沟通、融汇”,代表临平是杭州接沪融长的桥头堡,从古至今都是杭州交通门户要道。
在标志整体色彩搭配上,以蓝紫色为主,蓝色代表临平区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产业,紫色代表了临平区的时尚活力、生机勃勃。三条色带的互相交融和圆弧外形,展示了临平区地处长三角圆心地,G60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交会点的独特区位优势。
辅助图形中不同层次的色阶交相叠印和渐进式的排布方式,展现了上塘河(古运河)、京杭大运河、临平运河(新时代运河)在临平区形成的“三河交汇”,临平山、超山、黄鹤山等“三山鼎立”的独特历史自然遗产风貌;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玉架山遗址文化、超山梅花文化三大遗产文化及正在发展中的时尚文化、科创文化、数字文化等三大现代文化;体现了高铁、地铁、城际铁路“三铁交汇”的独特交通优势;体现了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背景下,临平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长三角开放高地、数智化变革高地、全景式幸福高地“三个高地”的奋斗目标。
临平城市形象IP共有悦悦、临临、平平三个吉祥物。主要是以超山梅花、临平大剧院和塘栖枇杷为基本原型进行设计创作,融入运河元素,将临平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数智未来相结合,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完美交汇图景。
此次与临平区城市视觉形象标识一同亮相的还有代表临平城市形象的宋代苏东坡字体“临平”二字:
为何选用这一字体呢?这里头还挺有讲究。临平建镇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当时已是交通方便,市场繁荣、风景秀丽的市镇。苏东坡在杭居官,常来临平,为百姓办了好事,也留下不少有名的诗篇,在《苏轼诗集》中收录的与临平有关的就有十多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苏东坡首次来杭通判。次年初冬,他奉运司檄来汤村镇督开运盐河。汤村镇今为临平乔司一带。当时有盐场,其盐用铁盘盛卤,山柴煎煮,色白粒细,味稍淡而鲜,受杭民喜爱,也是宋朝官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但汤村地处沙壤,河道狭小,运输不便。苏东坡即因此奉派督役开河,以利盐运。期间他写下了不朽诗篇《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苏东坡对临平山也情有独钟。当送好友陈襄至临平相别时,苏东坡专门写了一首题为《南乡子·送述古》的词,留下了“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这一千古名句,苏东坡既把临平塔作为惜别的标志,也望陈襄牢记临平山上塔,莫忘东坡送别情。他自己离开杭州后,仍时常怀念杭州,也怀念临平塔。元丰七年(1084年)他在黄州任上与杭州人裴惟甫相遇于秣陵,勾起了满腔思杭之情;他在《次韵杭人裴惟甫》一诗中表达了对杭州和临平的怀念,感人至深。
苏东坡的书法同他的诗词一样也是一绝,“见字如见人”,苏东坡体本身以丰腴见长,看上去十分大气,以此作为临平城市形象的特定字体,以字识临平、以字共情,成为市民和游客认识临平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