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长三角文化根脉 临平在“融圈进群”上踏歌而行
发布时间: 2024-03-21 09:34 来源: 今日临平

linping0321001_004_01_b.jpg

(记者 潘锦)风从沪上来,春意涌动临平城。临平地处长江三角洲圆心地,坐落于G60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战略交汇点,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天然“桥头堡”,这是地缘优势、也是趋势使然。临平如何跑好“融沪接长”的第一棒?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循着历史脉络,看临平如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全域对接大上海。

南有古运河碧波荡漾,北拥大运河抱城入怀。当前,素有“杭州东大门”之称的临平正充分发挥文脉相亲、地缘相近的优势,以文化搭台、让经贸唱戏,抢抓机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深度融沪桥头堡,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循历史溯流而上,临平这座时尚之城与上海的连接,早已脉络清晰——

两地都曾洒落文明的圣火。在漫天星斗中,长江中下游早期文明格外耀眼,从马家浜文化走入崧泽文化,文化和文明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将临平与上海相连。临平,一望平畴、塘漾棋布,依临平湖而兴,大运河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孕育了烂漫的江南水乡文化;上海,外有江河环绕,城内横贯着方浜、肇家浜等干流。它们一路流淌,铺陈出蛛网般细密的水网。两地则由太浦河、吴淞江等河网与大运河南端交叉连通。

再往上溯源,位于临平的茅山遗址、玉架山遗址,出土了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稻田遗迹,完整的史前独木舟,呈现出7000年前的史前文化,印证着当地自古有之的发达水系和稻作文明;而被誉为“上海发祥地”的青浦福泉山遗址,则完整保留距今600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两地出土的器物无论是陶制品还是玉器,纹饰、器型到使用习惯都非常相似。

两地都曾触摸海塘的脉动。这要从临平、上海共有的“滚灯”文化的起源说起。在临平南苑一带,大家推测“滚灯”当年的雏形,是吴越王钱镠抵海潮筑海塘的产物。钱镠以大竹为笼,中间放入巨石,以“竹笼石塘”与大自然进行抗争,而多余的材料,则被编扎成圆形竹笼舞弄,融入各地舞蹈动作后方为“滚灯”;这一说法在上海柘林镇发掘的“华亭古海塘”亦有证实,奉贤滚灯的起源也从“强身健体”靠向“修筑海塘”一说。

但不管传说如何,滚灯的力与美至今仍为人称道,它内蕴的尚武、自强的精神,也是长三角这些“滚灯之乡”共同的人文底色,也因而产生连接。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浙江周上,临平滚灯作为杭州地区的唯一代表,每天都会在中国馆前举行两场演出;去年5月,太仓市、嘉兴海盐县、杭州市临平区、上海市奉贤区在海盐签署协议,成立长三角滚灯联盟,共同守护这项弥足珍贵的民间记忆。

两地文化交流亦是频繁。为躲避战乱,清代名师俞樾辗转于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先后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上海求志书院等,著书立说,遂成一代大家;而他的学生吴昌硕虽定居上海,但却一生心念塘栖超山,和姚虞琴兴建的宋梅亭,亲手种植的老蜡梅,留下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上海青浦人陈莲舫早年随祖父陈涛侍诊,得其传而过之,其第六代传承人吴晋兰带着“秘籍”回到临平,这股沿着长三角大上海流淌而来的医脉,如今润泽着临平的百姓。

诸如此类的文化共通,历来有之、经久不息。在临平,依托着大运河便捷的交通,“水乡看戏”民俗一度盛行,上海沪剧团上演的传统剧目《庵堂相会》,曾在运河博陆引发轰动,多年后,当时在临平的小百花越剧艺术中心将越剧《光明吟》和《五女拜寿》带到奉贤文化走亲;临平星桥人张尔嘉的代表作《艮山地理书》、塘栖结一庐幸存藏书则收藏于上海图书馆,悉心保存……文化传承发展,从来离不开交流互鉴,沪临之间亦是如此。

时光轴下的临平与上海,自“玉器”串起的灵秀起,再经“滚灯”包含的昂扬,又历名人名家、历史文脉的串联,一同携手来到了包容的现代都市,又将产生哪些“新的碰撞”? (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助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当下,临平联合复旦大学持续推进俞樾研究传播,连续三年召开俞樾文化学术研讨会,有效扩大了临平文化的知名度;晚峰、楠宋瓷业、朱炳仁·铜代表临平文创企业,亮相上海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榫卯、瓷器等唤起传统文化记忆。

联动长三角开展文化旅游交流。临平正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积极推介“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文化IP。依托节庆活动资源整合、“长三角PASS”文化旅游年卡等一体化服务产品,两地市民可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方面实现“同城待遇”,进一步加强客源市场互动、游客互送。

加速长三角文化共同体建设。临平正深度挖掘大运河、玉架山、超山宋梅、古海塘、宋韵等文化IP,创新研学游、科技游、红色旅游、运动露营、非遗主题游等多种体验产品在沪推广。从乡音语调、风俗习惯、江南古镇等入手,亦有大文章可作,继续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联合举办文物考古系列大展和巡展,强化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领域联动效应。

回溯历史脉络,临平与上海同享璀璨良渚文化、共创向海而生、奋发图强海塘精神,这是文化相连,亦为文化认同。今天,临平正聚焦攒聚文化底气、提升业态品质、优化文化生态,借助“融沪接长”战略实现城市间的双向奔赴,以繁荣、蓬勃的面貌,助力“长三角”由地理向文化的嬗变。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紧扣长三角文化根脉 临平在“融圈进群”上踏歌而行
发布时间: 2024-03-21 09:34:50 来源:今日临平

linping0321001_004_01_b.jpg

(记者 潘锦)风从沪上来,春意涌动临平城。临平地处长江三角洲圆心地,坐落于G60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战略交汇点,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天然“桥头堡”,这是地缘优势、也是趋势使然。临平如何跑好“融沪接长”的第一棒?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循着历史脉络,看临平如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全域对接大上海。

南有古运河碧波荡漾,北拥大运河抱城入怀。当前,素有“杭州东大门”之称的临平正充分发挥文脉相亲、地缘相近的优势,以文化搭台、让经贸唱戏,抢抓机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深度融沪桥头堡,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循历史溯流而上,临平这座时尚之城与上海的连接,早已脉络清晰——

两地都曾洒落文明的圣火。在漫天星斗中,长江中下游早期文明格外耀眼,从马家浜文化走入崧泽文化,文化和文明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将临平与上海相连。临平,一望平畴、塘漾棋布,依临平湖而兴,大运河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孕育了烂漫的江南水乡文化;上海,外有江河环绕,城内横贯着方浜、肇家浜等干流。它们一路流淌,铺陈出蛛网般细密的水网。两地则由太浦河、吴淞江等河网与大运河南端交叉连通。

再往上溯源,位于临平的茅山遗址、玉架山遗址,出土了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稻田遗迹,完整的史前独木舟,呈现出7000年前的史前文化,印证着当地自古有之的发达水系和稻作文明;而被誉为“上海发祥地”的青浦福泉山遗址,则完整保留距今600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两地出土的器物无论是陶制品还是玉器,纹饰、器型到使用习惯都非常相似。

两地都曾触摸海塘的脉动。这要从临平、上海共有的“滚灯”文化的起源说起。在临平南苑一带,大家推测“滚灯”当年的雏形,是吴越王钱镠抵海潮筑海塘的产物。钱镠以大竹为笼,中间放入巨石,以“竹笼石塘”与大自然进行抗争,而多余的材料,则被编扎成圆形竹笼舞弄,融入各地舞蹈动作后方为“滚灯”;这一说法在上海柘林镇发掘的“华亭古海塘”亦有证实,奉贤滚灯的起源也从“强身健体”靠向“修筑海塘”一说。

但不管传说如何,滚灯的力与美至今仍为人称道,它内蕴的尚武、自强的精神,也是长三角这些“滚灯之乡”共同的人文底色,也因而产生连接。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浙江周上,临平滚灯作为杭州地区的唯一代表,每天都会在中国馆前举行两场演出;去年5月,太仓市、嘉兴海盐县、杭州市临平区、上海市奉贤区在海盐签署协议,成立长三角滚灯联盟,共同守护这项弥足珍贵的民间记忆。

两地文化交流亦是频繁。为躲避战乱,清代名师俞樾辗转于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先后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上海求志书院等,著书立说,遂成一代大家;而他的学生吴昌硕虽定居上海,但却一生心念塘栖超山,和姚虞琴兴建的宋梅亭,亲手种植的老蜡梅,留下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上海青浦人陈莲舫早年随祖父陈涛侍诊,得其传而过之,其第六代传承人吴晋兰带着“秘籍”回到临平,这股沿着长三角大上海流淌而来的医脉,如今润泽着临平的百姓。

诸如此类的文化共通,历来有之、经久不息。在临平,依托着大运河便捷的交通,“水乡看戏”民俗一度盛行,上海沪剧团上演的传统剧目《庵堂相会》,曾在运河博陆引发轰动,多年后,当时在临平的小百花越剧艺术中心将越剧《光明吟》和《五女拜寿》带到奉贤文化走亲;临平星桥人张尔嘉的代表作《艮山地理书》、塘栖结一庐幸存藏书则收藏于上海图书馆,悉心保存……文化传承发展,从来离不开交流互鉴,沪临之间亦是如此。

时光轴下的临平与上海,自“玉器”串起的灵秀起,再经“滚灯”包含的昂扬,又历名人名家、历史文脉的串联,一同携手来到了包容的现代都市,又将产生哪些“新的碰撞”? (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助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当下,临平联合复旦大学持续推进俞樾研究传播,连续三年召开俞樾文化学术研讨会,有效扩大了临平文化的知名度;晚峰、楠宋瓷业、朱炳仁·铜代表临平文创企业,亮相上海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榫卯、瓷器等唤起传统文化记忆。

联动长三角开展文化旅游交流。临平正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积极推介“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文化IP。依托节庆活动资源整合、“长三角PASS”文化旅游年卡等一体化服务产品,两地市民可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方面实现“同城待遇”,进一步加强客源市场互动、游客互送。

加速长三角文化共同体建设。临平正深度挖掘大运河、玉架山、超山宋梅、古海塘、宋韵等文化IP,创新研学游、科技游、红色旅游、运动露营、非遗主题游等多种体验产品在沪推广。从乡音语调、风俗习惯、江南古镇等入手,亦有大文章可作,继续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联合举办文物考古系列大展和巡展,强化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领域联动效应。

回溯历史脉络,临平与上海同享璀璨良渚文化、共创向海而生、奋发图强海塘精神,这是文化相连,亦为文化认同。今天,临平正聚焦攒聚文化底气、提升业态品质、优化文化生态,借助“融沪接长”战略实现城市间的双向奔赴,以繁荣、蓬勃的面貌,助力“长三角”由地理向文化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