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沈凡佳 田朔 通讯员 孙卯宁) 昨日,临平区第五批“鼎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专家评审会在区国际人才港举行,最终42个项目进入评审答辩。
本次评审采用线下评审的形式,分为项目路演和专家提问两个环节,根据产业类型分为电子信息组、生物与新医药组以及综合组。项目路演环节,由项目领衔人对项目背景、团队建设、技术创新等内容进行汇报。问答环节,专家们从项目可行性、技术水平、资金投入、市场前景等方面对项目进行探讨交流和提出合理性建议,并给出最终量化评分。
为更好地服务创业创新项目,评审现场还设置了政策咨询区、金融服务区、第三方服务机构区,提供人才政策解读、金融服务支持等服务。
临平是杭州距离上海最近的区域,拥有承接上海产业外溢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不少上海企业、机构将目光投向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我们总部位于上海,临平乘高铁到上海,最快只需要40分钟,因此我们打算在临平设立子公司。”可崩解肠道吻合器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充分涌动的创业创新活力,临平便捷的交通也是吸引项目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推荐的基于专业模型的“数字孪生”3D渲染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也参与了本次评审。“临平对人才的重视度、服务的精细度,都让我深受感触。”Chuang AI创智-AI世代设计领域新型必备工具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看到临平未来发展前景,感受到临平良好的营商环境,才决定将企业总部迁移到临平,希望将上海成熟的运营模式在这里落地开花。”
从聚焦“刚性需求”到做实“柔性服务”,近年来,临平不断完善对人才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增强各类人才归属感。接下来,临平还将继续加大招引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力度,承接更多的优质“融沪”项目,以此做优沪杭资源落地、做强产业增长极、做大都市圈经济;同时,做深做实人才服务文章,推动人才在临平扎根发展,为我区“415X”产业集群和“5+1”产业生态圈建设注入动能,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沈凡佳 田朔 通讯员 孙卯宁) 昨日,临平区第五批“鼎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专家评审会在区国际人才港举行,最终42个项目进入评审答辩。
本次评审采用线下评审的形式,分为项目路演和专家提问两个环节,根据产业类型分为电子信息组、生物与新医药组以及综合组。项目路演环节,由项目领衔人对项目背景、团队建设、技术创新等内容进行汇报。问答环节,专家们从项目可行性、技术水平、资金投入、市场前景等方面对项目进行探讨交流和提出合理性建议,并给出最终量化评分。
为更好地服务创业创新项目,评审现场还设置了政策咨询区、金融服务区、第三方服务机构区,提供人才政策解读、金融服务支持等服务。
临平是杭州距离上海最近的区域,拥有承接上海产业外溢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不少上海企业、机构将目光投向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我们总部位于上海,临平乘高铁到上海,最快只需要40分钟,因此我们打算在临平设立子公司。”可崩解肠道吻合器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充分涌动的创业创新活力,临平便捷的交通也是吸引项目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推荐的基于专业模型的“数字孪生”3D渲染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也参与了本次评审。“临平对人才的重视度、服务的精细度,都让我深受感触。”Chuang AI创智-AI世代设计领域新型必备工具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看到临平未来发展前景,感受到临平良好的营商环境,才决定将企业总部迁移到临平,希望将上海成熟的运营模式在这里落地开花。”
从聚焦“刚性需求”到做实“柔性服务”,近年来,临平不断完善对人才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增强各类人才归属感。接下来,临平还将继续加大招引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力度,承接更多的优质“融沪”项目,以此做优沪杭资源落地、做强产业增长极、做大都市圈经济;同时,做深做实人才服务文章,推动人才在临平扎根发展,为我区“415X”产业集群和“5+1”产业生态圈建设注入动能,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